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浅谈“红段子”现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红段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段子”,就是一段套话、顺口溜、笑话或隐含寓意的短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些淫秽、消沉、反动的段子,人们戏称为“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而“红段子”就是相对于“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而言的,“红段子”是指在电脑、手机等媒介上传播的,具有先进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奋进的段子。
最早对“红段子”进行有意识地开发的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分公司,该公司自2005年起连续举行“红段子”网络创业大赛,这产生了2个直接效应:一是直接培育了原本并不被广泛接受的彩信、炫铃等增值业务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在手机网络中形成了舆情,对主流社会文化思想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是对不良信息的一种矫正。从发展情况来看,开发“红段子”已经成为占领主流文化阵地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今,“红段子”活动已拓展到全国多个省市,掀起了中国的“红色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谢麟振教授将“红段子”类比于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寄望于“外国人见面谈天气,中国人见面讲段子”,他认为“古有唐诗三百首,今有短信红段子”。在农历2010年春节来临之际,有关单位召开了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提出要组建宏观网络文明(“红段子”)产业发展中心,重点培养和发展“百万种子选(写)手”和“千万群众选(写)手”,实现“亿万群众参与转发”的目标。另外,“红段子”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肯定,他多次表示,“‘红段子’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红段子’体现了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相统一”,“‘红段子’活动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成为推进“红段子”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红段子”在全国的广泛传播,使得亿万群众参与的短信“红段子”文化成为记录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最佳形式,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1]。
短信“红段子”逐渐成为人们假日祝福、商界沟通、政界自勉的重要方式,这主要得益于“红段子”的3个特点[2]:一是内容的丰富性。“红段子”取材广泛,有励志的,有言情的,有思考经济的,有保护环境的。它是人们愿望的表达,情绪的宣泄;它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二是传播的现代性。它以手机为主要载体,通过短信、彩铃、彩信、动漫以及E-mal和QQ方式,在电子空间展示了时代性的色彩;三是制作的艺术性。它具有群众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和语言功力。如“袜子决定离开裤子,要去爱鞋子。裤子哭问:鞋子有什么好?袜子答道:你整天晃来晃去,哪有鞋子脚踏实地。和鞋(和谐)才好”,风趣隽永,寓意深长。“红段子”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以它的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红段子”的创新在于实现了“三结合”:一是实现了党和政府倡导的主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信息高科技的结合。“红段子”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嵌入到了手机这一最为普及的新媒体中,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性以及地方文化特性,努力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合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特性。二是实现了全民参与的大众文化与信息服务产业化的结合。“红段子”通过信息生产的组织层面的变革,将个人内容的生产纳入到专业化和主题化的信息生产过程,使主流文化内容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变成畅销的信息产品,呈现给大众。三是实现了信息服务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红段子”深深融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依靠短信日益强大的作用,为消费者营造了一种人人有文化、人人爱文化的消费环境。它既合乎了人们厌恶不良信息、人心向善的本能,又满足了现代人渴望沟通、交流、宣泄的心理需求,形成了独特的短信文化形态,成为引导通信文化健康发展的风向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内涵和动力。
“红段子”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在融合时代特性的基础上发挥出创新的能量,它将科技与文化承接,实现了信息力量与文化价值的融合[3]。
通过对“红段子”现象的梳理,我们认为在新时期要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仅要大力宣扬正面和积极的语言与思想,还要努力创新形式,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内容要想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并被接受,要做好2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主动出击,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中不健康、不积极的内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加以剔除,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健康性,努力打造“绿色网络”。如前段时间政府开展的手机“扫黄”行动一样,阻止非法和不健康的信息在手机间流动,为“红段子”的迅速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教育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口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不能仅局限于政治理论思想、革命领袖的著作、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思想品德等内容,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注重选取具有真实性、透彻性、生动性、形象性、幽默性等特点的教育内容,以提高吸引力。如下面这个段子“没有南湖一条船,哪有我党千万年;没有井冈一座山,哪来红旗今招展”既把握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摆脱了说教的形式,在健康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幽默的语气,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和“说教”为主,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效果较差,甚至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使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上的内容。“灌输”和“说教”在网络中难觅其影,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平等地进行思想交流,进而对其进行引导与沟通的方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教育就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潜移默化地转变大学生的态度,即使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不正确,也不宜简单否定、批评、封杀,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呆板、粗暴。教育者要淡化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角色,利用网络的匿名性,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摘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面具,缩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栏目设置、活动组织、话语方式上要实现“三贴近”,即贴近校园生活、贴近校园特色、贴近学生实际。在校园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导向之中;设立校长信箱,开设学术论坛,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寓教育于互动之中;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办出特色、办出权威、办出水平,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的网站上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5]。
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实际上常能发挥强制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他们通过网上对话、网上信箱、QQ交流等途径就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在相互影响、讨论、了解、激励、鼓舞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可以把握教育的方向和导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何忠洲.“红段子”来了[N].南方周末,2010-2-11(1).
[2]龙之心.2007红段子现象:进剿不良文化信息[EB/OL].新华网,2008-1-3.
[3]张春燕.小小红段子,撬动三网融合[EB/OL].中国日报网,2010-2-8.[4]吴满意,王让新,邓淑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G640
A
1671-1246(2010)24-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