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业,冯競,邹宗望,戈洁梦
(温州医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胸心外科,浙江 温州 325000)
胸腺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纵隔肿瘤,目前治疗措施仍以手术为主,合并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回顾2003年1月-2009年6月本院共收治胸腺瘤外科治疗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19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1.46:1;年龄16~67岁,中位年龄为42.5岁。合并重症肌无力9例,占28.1%(I型3例,IIa型4例,IIb型2例)。
1.2 影像学资料 胸部正侧位片显示前纵隔肿块或增宽。胸部CT显示前上纵隔软组织肿物,CT值为35~60。肿物大小2cm×1.5cm~8cm×10cm。 其中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无明显黏连者17例;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交界不清者9例;侵犯心包、胸膜或包绕纵隔大血管、气管者6例。
1.3 手术方式 17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手术,13例采用胸部前外侧切口(第4肋间)手术,2例采用胸骨旁第二肋间长约3cm小切口活检术。完整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活检2例。其中扩大性联合切除11例,胸膜部分切除5例,心包部分切除3例,肺部分切除2例,上腔静脉成形1例。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协助诊断,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1.4 围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按胸外科术前常规进行准备。合并有重症肌无力者按体重及病情给予吡啶斯的明片口服,其中3例加服强的松片。所有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前未发生肌无力危象,均经术前精心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后行手术治疗。6例II型肌无力表现者术后予以呼吸机支持4~26h,平均7h。术后继续予以术前剂量的吡啶斯的明片3~6个月,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逐渐减量,直到停药。
1.5 其他治疗 I期患者手术后门诊随诊、观察,未行放化疗。13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II期9例、III期4例)术后接受单纯放射治疗,4例(III期2例、IVa期2例)接受放疗及化疗。
2.1 术后病理分型分期 按WHO分型[1]:A型1例,AB型10例,B1型7例,B2型9例,B3型3例,C型2例。按Masaoka分期[2]法:I期13例,II期11例,III期6例,IVa期2例,无IVb期。
2.2 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出院前复查胸部CT。除2例活检患者以及4例姑息性切除者中的2例大血管旁仍可见少许病灶残留外,其余患者局部占位均消失。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肌无力危象发生。肌无力患者术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住院期间症状控制良好。
2.3 随访 共有5例患者失访,4例患者术后4~11个月肿瘤复发,均为姑息性切除患者。2例活检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9个月因肿瘤进一步侵犯、广泛转移而死亡。2例肌无力患者停药后1个月、4个月重症肌无力症状复发而再次予以药物治疗。其余患者随访至发稿时,各项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及肌无力症状复发,能正常生活。
3.1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是目前治疗胸腺瘤的首选方法[3]。 研究认为肿瘤切除范围是影响胸腺瘤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4]。对于I期患者,术中病理诊断证实后,可以行肿瘤完全切除。对于II期胸腺瘤,由于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扩大根治有利于降低远期复发率。因此,术中应予以彻底清除前纵隔中含胸腺组织的所有淋巴脂肪组织,上至颈部,下到心包膈角,两侧至膈神经,并彻底切除左右两叶向上延伸的胸腺组织及胸腺甲状腺韧带。III期的胸腺瘤,肿瘤侵犯心脏、大血管等重要组织、脏器仍然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一些新方法如人工血管搭桥术、内引流下血管成型术等部分解决了该类难题,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根治性切除。针对此期患者,需在考虑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争取行扩大根治术,以期降低术后复发率。本组2例IV期患者,由于病变范围广泛,并完全包绕、侵犯纵隔大血管、神经、气管等组织,纵隔呈冰冻样,无法行彻底根治性手术,只能行活检术,取得病理诊断依据后,行各项综合治疗。
3.2 重症肌无力的处理 本组合并重症肌无力9 例,经过积极地术前准备,术后无一例发生肌无力危象。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2例肌无力患者停药后1个月、4个月重症肌无力症状复发而再次予以药物治疗。对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术前应按重症肌无力进行充分准备, 以抗胆碱酯酶药物吡啶斯的明片或加激素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待重症肌无力充分控制后再行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或防止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5]。术后应严格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严密随访。临床工作中还要注意区分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同时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3.3 不同分期的综合治疗对策 胸腺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6]。我们认为应针对具体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I期胸腺瘤患者术后是否行放疗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对明确诊断为I期的患者术后行常规的放射治疗无临床意义[7]。对I期患者,我们主张行肿瘤完整切除而不再行放化疗。对II期患者我们进行“手术加术后放疗”的模式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放疗,并随访6~49个月,收到较满意的疗效。III期患者,争取行扩大根治术,但需注意术中安全,切忌贪大求全,术后辅以放疗。对能行根治切除术的患者,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姑息性切除的III期患者以及IVa或IVb期患者,由于未能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获得病理组织,明确病理诊断后,予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1] 宋楠. 胸腺瘤的分类进展[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9,16(2):132-136.
[2] Masaoka A,Monden Y,Nakahara K,et al. Follow-up Study of thymom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clinical stages[J].Cancer,1981,48(11):2485-2492.
[3] 王卉,郭洪波.胸腺瘤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8):603-605.
[4] Rea F,Marulli G,Girardi R,et al.Long-term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ymic epithelial tumour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4,26(2):412-418.
[5] 吕俊杰,熊化生.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24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04-205.
[6] 支修益,刘宝东,许庆生,等.胸腺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58-460.
[7] 胡玉林,张大昕,贺晓慧,等.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意义[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4):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