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献,于建春,于 涛,张雪竹,成海燕,赵 岚,贾玉洁,石江伟,吴帮启,刘小溪,孟 媛,聂 坤,阚伯红,张 玥,胡启超,陈艳霞,杨宏波,张海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V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不仅严重挑战了人类的生存尊严,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对VD的认识源远流长,以辨证论治为特色,多靶点治疗,不良反应小,被视为“绿色疗法”,具有独特优势。现有VD中医证候学体系中,多将其归之于肝肾(下焦)、脾胃(中焦)、心肺(上焦)等某个脏(腑),或责之于虚、瘀、痰浊、邪毒等某种病邪,均强调某一脏(腑)或病理进程中某一发病环节,而未关注上、中、下三焦气机之间的整体联系、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韩景献教授认为,三焦是气血、津液、精生化之所和运行通道,除了生克制化关系外,五脏六腑还通过三焦气化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三焦气化失司,可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病损元神,从而出现痴呆病变。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三焦气化失司导致痴呆”的创新病机学说,并创立“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前期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充分证实该针法能从整体上兼顾三焦气化功能和病理转化,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好;并对VD具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
该项目在前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通过调理三焦气化治疗VD,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在天津市区多个社区及医院进行筛查,确诊VD患者,分析其三焦证候分布特点与规律;临床研究采用该针法,穴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调补三焦之气,并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患者中医证候及认知功能的变化;针刺效应规律研究采用PET影像学检查,观察VD患者针刺干预前后脑葡萄糖代谢情况;以MI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葡萄糖代谢角度探讨该针法取效的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254例50~90岁患者中,有64例VD患者,发病率为2.84%。同时发现V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但发病率并无性别差异。证候学特点分析表明,VD患者皆有不同程度三焦气化失司证候,以肾精亏虚为始动因素,渐次损及中焦、上焦。证候以三焦或两焦兼证为主,多伴随着“气”、“血”的失常,尤以气虚、血瘀及气血两虚最为多见。“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明显改善VD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3.9%,明显优于喜得镇对照组(有效率为53.3%)。针刺后,VD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0.6%、74.2%和 43.3%、46.7%。认知能力(MMSE)评分结果显示,针刺组定向力、延时回忆分值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注意力和计算力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针刺对定向力、延时回忆、注意力和计算力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注意力和计算力的改善方面,针刺具有尤为突出的优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显示,针刺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说明针刺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影像分析表明,该针法能提高VD患者健侧为主的扣带回等脑区的葡萄糖代谢,进而增强与各脑区的功能联系,加强各功能区的协调配合。此外,该针法具确切的改善MID大鼠认知功能、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通过增加MID大鼠脑部血液供给,减轻BBB渗漏,促进葡萄糖跨膜转运,减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来提高葡萄糖代谢率,缓解脑内能量衰竭,改善脑内能量物质的供应,以恢复缺血缺氧后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综上,VD患者皆有不同程度三焦气化失司证候,“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明显改善其中医证候、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治疗VD的有效方法。而提高脑葡萄糖转运代谢,缓解脑内能量衰竭,以恢复缺血缺氧后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可能是其取效的机制。该项目研究结果为“三焦气化失司导致痴呆”学说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进一步证实“三焦气化失司导致痴呆”学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为该针法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