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菊 李光民 高 慧
甲型H1N1流感是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毒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期在我国也发生流行。为了解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的特点,提高其临床救治水平,现将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例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9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依据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2~31岁。9例患者均无基础疾病,宫内孕6个月以上,均无明确甲型H1N1流感病例接触史,其中3例有流感样病例接触史。3例在产科住院期间发病(产后1~3 d),遂转内科得到及时诊断及治疗。6例在家发病,发病至就诊时间3~8 d。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或鼻饲奥司他韦150 mg,2次/d。发病第1天应用者3例。免疫调节治疗:均应用丙种球蛋白10~20 g/d,共用7 d。胸腺肽α1 1.6 mg皮下注射2次/d,共用7 d。甲基泼尼松龙120~320 mg/d。呼吸支持:8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模式PSIMV,参数设置呼吸末正压10~14 cm H2O(1 cm H2O=0.098 kPa),压力12~18 cm H2O。上机时间3~23 d。抗菌药物治疗:病程5 d内,给予广谱第2代头孢+第3代喹诺酮类。病程5 d以上者,结合痰涂片或痰培养结果,给予第3代以上头孢+第4代喹诺酮类。病程长、上机长、抗生素应用时间长者给予防治真菌感染药物。
2.1 临床特点 (1)发热:9例均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0℃~40.2℃,均为弛张热。发热时间2~10 d。(2)呼吸道症状、体征: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3例伴鼻塞、流涕。2例伴咽痛。肺部有湿性啰音7例,有干鸣音1例。呼吸困难8例。(3)并发症:9例均并发病毒性肺炎,8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合并急性肺损伤。2例合并休克,2例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胎死宫内,1例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9例合并心肌、肝损害。
2.2 辅助检查 胸X线片和胸CT,9例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受累、广泛弥漫性病变。实验室检查,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8例病情最重时血气分析氧合指数<200。2例发生凝血功能异常,3P试验阳性。白细胞:1例降低,5例升高,9例CRP均高于正常。
2.3 转归8例热退,咳嗽好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血气氧合指数升高,平均住院时间14 d,8例好转出院,均遗留不同程度肺纤维化,随访1个月均能正常生活。另外1例入院时胸X线片示“白肺”,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胎儿转归:2例入院时胎死宫内,1例发生自然流产,2例胎儿<32周,患者放弃胎儿,其余4例胎儿孕足月顺利分娩。
孕产妇为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病死率较高。妊娠期肺功能的变化特点,决定了呼吸道黏膜增厚,充血水肿,抵抗力减弱,易发生感染[2]。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主要表现为重症肺炎、ARDS。本研究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及肝损害,肾功能仅轻度损害,部分患者为子 前期,不除外小动脉痉挛导致的肝、肾、心脏损害。X线、肺CT表现双肺多肺叶受累、广泛弥漫性病变,病变进展迅速,可短时间内发展为ARDS。由于孕产妇的特殊性,除了抗病毒、免疫调节、激素等治疗外,其治疗较普通患者有所差异。孕产妇有血液高凝状态,血容量多等特点,产后及剖宫产术后活血、抗凝尤为重要。利尿、保持负平衡,对减轻心脏负担,减少肺渗出有重要意义。对于重症及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应防治应激性溃疡。奥司他韦的早期应用对缩短病程有重要作用,可阻止肺部病变的进展,预后好,减少住院时间,危重症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上机时间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病例数较少,需进一步研究。
[1]卫生部办公厅.孕产期妇女甲型H1N1流感防治指南(试行)[S].200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