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润 杨桂春
摘 要: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这四点因素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建设 影响因素
高职教育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于我国兴起的新型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些实践性环节中,实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既紧迫又重要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资金的投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形势等。本文拟就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这四点因素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的表述。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会有不同的实效。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是否需要建设实训基地已经没有异议,但怎样建设还存在着不同意见,这其中有不少人还主张以学科本位来建设实训基地。学科本位指导理念下的实训,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主张以学科本位教育观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然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科知识体系的载体,甚至是学科的一种“实物教材”。实践证明,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深远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
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和责任范围的扩大,这就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对个人而言,能否竞争上岗取决于自己职业能力的高低。这一切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因此,确保实训基地成为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环境和教育影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能力本位教育观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学生就业、生存、创新等职业能力。
二、专业设置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不同的专业设置,对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与模式上也有所区别。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方案、专业调整的基本思路,都对实训基地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从高职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只是针对学科,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基于这一认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当以学校的专业设置为基础,以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目标进行设计定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多变,高职院校真正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实际上是难度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投入巨大,建设和完善的周期较长,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
高职教育在设置专业时,应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和院校自身的条件,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
三、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课程改革。这些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就业综合能力;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综合运用;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把实践课程放到与理论课并驾齐驱的位置上;二是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在理论教学上以培养对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在实训上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逐步养成综合职业能力。显然,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决定着实训的基本内容,影响实训基地的基本形态。
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职业岗位需要,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有利于学生在职业活动环境中,经受岗位实物训练和仿真训练,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标准,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场所。
四、师资队伍
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人力的投入更为关键,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等。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少,师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总的说来,双师型教师质差量少的问题在全国职业教育中都是较为普遍的。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技能知识滞后,会让学生对教学质量不满,学不到技能,也是对培养人才的不负责任;对于教师而言,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也就没有十足的把握教学,不能充分地利用实训基地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会对学校的办学声誉、办学能力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双师素质教师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途径可以是:专兼结合,内培外引。选派校内教师到生产现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规定未经过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锻炼一定时间或到企业蹲点,了解熟悉企业,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技能水平、现场管理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引进校外教师,尤其是优先引进企业生产现场的既有生产经验和现场管理经验,又有培养潜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型人员;从企业中选聘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同时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继续教育,使其在专业理论及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学术会议,并且引导教师从事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工作。立足职业学校,结合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途径,把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成为一支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两手硬的实训教师队伍。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多形式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生产工艺。建立健全特聘兼职教师制度。特聘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普遍不足的有效途径。积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制度,鼓励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特聘一些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中南大学,2007.
[2]陈志华.建设示范型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8,(01).
[3]刘德强.浅谈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2):14-16
[3][4]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5]江小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