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
摘 要: 近几年,师范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日趋明显,师范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和师范类院系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发沉重。作者作为一名身处苏州地区高校就业第一线的人员,就苏州地区师范生求职困难原因及思想动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指导对策。
关键词: 苏州地区师范生 就业困难 指导对策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对社会稳定和谐、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导致高校所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苏州地区师范生就业困难原因研究
1.优越的生活条件
苏州园林甲天下,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无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苏州是一个水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1]自古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有着“天堂”美誉的苏州,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苏州人一直秉承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在外求学的苏州人,毕业后基本都会选择回家乡发展。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苏州地区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到此发展。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普遍比较富裕,就业意识不强,就业压力不大。
2.招聘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职业的选择是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利。[2]长期以来,苏州地区的中小学招聘政策直接对户籍、毕业学校等方面进行限制,这就使得非本区的师范生生源不可以报考,而本地区的师范生又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岗位中进行竞争,无形中提高了就业难度,竞争日益激烈。
社会风气也对高校师范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年的高考政策凸显出文科易升学(特别是师范类专业)、理科难升学的现象。相应的,为了比较稳妥、容易地进入高等学府,获得比较高的升学率,各地的中学大力提倡培养文科类的考生,这就使得文科类考生的队伍日益壮大。而这一队伍的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女生。女生在求职中是处于劣势的。这也是导致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3.毕业生规模的扩大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12万人,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教师的特点是工作时间固定、待遇较高、竞争压力小、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些使得师范类专业在过去一度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追捧。
就我院的毕业生规模来说,2006年师范类毕业生为294人,2007年为298人,2008年为365人,2009年为191人,2010年师范类毕业生为169人。根据数据分析,师范类专业在2008年前一直受到追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地区师范类专业需要的饱和,2009年后人数呈递减趋势。
4.就业地区过度集中
我院近6年的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苏州地区就业人数为117人,占学院总人数的39.80%;2007年苏州地区就业人数为118人,占学院总人数的39.60%;2008年苏州地区就业人数为190人,占学院总人数的52.05%;2009年苏州地区就业人数为105人,占学院总人数的40.54%;2010年苏州地区就业人数为87人,占学院总人数的40.9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我院近半数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都选择了留在苏州。这就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去竞争同一个岗位。特别是招聘在编中、小学教师的时候,竞争尤为激烈。
5.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动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是使大学毕业生心理失调、行为彷徨的主要原因。[3]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点。但是经调查,学生运用电脑和网络去寻求就业信息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同时网络游戏等因素也导致了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程度。很多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而不是找工作。这可以说是学生在面对就业指导和信息时产生惰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宽裕,所以一些学生总认为就业对于他们来说还太早,反正父母也能养得起自己,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惰性,这是第二个原因。
一些学生只关注自己专业的信息而不去寻求其他的出路。他们认为学不能以致用,还找什么工作,于是面对就业指导时产生惰性。这是第三个原因。
以上三个原因就使得我们在做就业指导时,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很低。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困难时更多地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而不去探究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教务和学生的培养紧密结合。
二、苏州地区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职业意识培养
社会需求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作为“卖方”的大学生则必须面对现实,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使自己更接近社会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将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按照年级分为四个阶段。
大一年级,辅导员着重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转变学习观念和方法,使其尽快从高中压迫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同时,从大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教育和创业意识培养,要求学生依据个人自身的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养成择业意识,确立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大二年级,主要帮助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夯实专业基础,锻炼基本技能。这时需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和证书通过率等。紧密围绕就业,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和相关技能学习。对大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梳理、调整,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三年级,主要是全面强化学生各项技能,努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其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学生工作的中心应当从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转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磨砺中锻炼技能。
大四年级,主要是全方位地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并对个别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辅导员可以通过QQ、飞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同时建立优质的就业网站,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定期发布。
2.学生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的职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拥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特别是近几年,师范类专业的社会需求近乎饱和,“师范类专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职业适应面和专业辐射面不断寻求多元化来实现的。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语文老师转向培训师、策划师等方向。
我院于2009年提出“五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一个行业、掌握一门技能、获得一本证书、研究一个企业、设计一个方案。在2010年的就业过程中,这一项工作已经初显成效,我院初次就业率已经达到90%以上。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谈心活动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辅导员首先要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掌握政策、把握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期望。
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等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信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辅导员可以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联系,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和技能指导等措施,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切实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结语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辅导员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组成解决就业工作的合力。辅导员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但要为其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而且应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职业意识,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导人。
参考文献:
[1]蒋振云.苏州崛起的足迹[M].党建读物出版社,1992:1.
[2]聂荣华,张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
[3]胡大敖.确定你的位置——大学就业心理分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76.
[4]王泓.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4.
本文为省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毕业生求职阶段思想动态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