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积累素材的宝库

2010-03-16 03:18张乃元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
关键词:素材课本作文

张乃元

摘 要: 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缺乏一直是个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学生对课本不重视。本文从分析高中教材入手,结合历年高考试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教材来充实学生的写作库。

关键词: 课本 作文 素材

中学生抱怨作文难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个“难”在很大程度上难在素材的选择。每次写作文,一提起笔来头就疼,枯肠搜尽也难想起一两个典型事例,难作一二佳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积累太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缺乏社会实践、课外阅读较少、又做不到细心观察生活的高中生来说,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开发教材、利用教材、整合教材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来谈谈这一问题。

高中生的作文题,无外乎成功励志、人生成长、为人处世、美德素养、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哲理思辨这几大主题,而教材恰恰就涵盖了这些层面。一方面,苏教版教科书在编排方面已经按“话题”来选文,每专题前都有本单元的主题概括,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名为“向青春举杯”,下又分为“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这样,五本必修教材就为我们集中了20个专题的内容。如果加上语文读本及选修教材,那么,课本这座素材库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对课本素材进行整合,重新分类,如成功励志类:《我与地坛》(史铁生)、《赤壁赋》(苏轼);人生成长类:《十八岁和其它》(杨子)、《我的四季》(张洁);为人处世类:《品质》(英·高尔斯华绥)、《老王》(杨绛);情感体验类:《离骚》、《一个人的遭遇》;哲理思辨类:如《拿来主义》(鲁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等等。

我们每年都能在高考作文中发现考生活用教材资源而得高分的事例。每年为数甚多的“故事新编”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2007年重庆一考生写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说作文时”时,就用到了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五个人物:方仲永、闰土、孔乙己、诸葛亮、范进,通过记叙他们在考场中做作文的不同表现及考后的不同感悟,荒诞却又真实地折射了现代高考真实的场景。2002年江苏一考生模仿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写的同题作文得了满分,2004年江苏又一考生写了《〈孔雀东南飞〉新传》,也得了满分。2009年江苏一考生改造鲁迅的小说《风波》,凭借“九斤老太”生发意趣横生的故事,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的“时尚”。这些都是活用教材的典范。

因此,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高中生来说,大量的作文素材就在课本里,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加以整理、归纳,并灵活运用,那么学生素材贫乏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我认为,整合教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二次加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教材已经按主题编写,但是学生仍应自己再动手整理一遍,并可适当增删些主题和篇目。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并不好直接归入高考作文的主题中。另外,学生还应该把同一主题下读本中的相关素材一并整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忽视读本),因为读本中确有许多佳作,甚至在文学史上都是很有份量的作品(如必修一读本中的“韵”单元下的《再别康桥》、《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如果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漏掉这一部分,实为可惜。

二次加工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教材所学拓展延伸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将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思考教材内容。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就与必修一教材中的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联系紧密。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的第一板块内容为“审视传统”,如果我们在这个主题下稍加引申,便可联系到传统的对立面——现代,这就与2009年高考文题“品味时尚”很接近了。再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个话题与必修一第四单元“感悟自然”板块下的两篇文言文《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不谋而合,前者“乐水”,后者“乐山”。

二、引用

1.直接引用

学生可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可将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引入作文,也可让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例如: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另外,学生还可以将课本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抄录下来,直接作为自己的作文题记之用。必修一教材中《我的四季》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人要是有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之类。

2.间接引用

(1)作者与名句相结合。如李白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作者与生平经历的叙述。徐志摩在康桥读书,追求那“彩虹似的梦”。

(3)人物形象与主要经历及名句的结合。有位学生以林黛玉为抒情对象,写了篇《红楼三叹》,开头写道:她本是当年离恨天外的一株绛仙草,他本是施以甘露之惠的神瑛侍者,她为报恩,随他下世为人,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最终,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

三、仿作

1.仿写课文

高考中也有考生用文言文写作而得满分的情况,像2010年江苏的考生王云飞的《绿色生活》。也曾有学生在学了《六国论》之后写了篇《过清论》(题目仿《过秦论》):“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当然,仿写文言文对学生的古文功底要求很高。

2.仿写句子

这样的训练在教材中就有现成的例子。如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的文后就有一习题,题目是仿照“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这个句子写一段话。再如我在教授《乡土情结》这篇文章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化用诗词的四字词语(洛阳秋风、巴山夜雨、春花秋月、春风得意、种菊东篱、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等),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从唐诗宋词中再遴选出一些优美的四字词。学生最终整理出了诸如西窗剪烛、杨柳青青、小桥流水、山长水阔、秋雨梧桐、春风桃李、绿树青山、长河落日这些典雅富丽又含义丰富的词汇。教材中这样优美的字词俯拾皆是,学生在仿写这些优美词句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写作库,另一方面锤炼了语言。

四、旁逸斜出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其实他自己也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比如说他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近几年考生较喜欢采用的形式之一,也是“旁逸斜出“的一种。这个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或者学习课本时一定要精读,要非常熟悉相关的故事情节,并且在写作时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所给的文题或话题)来再现名著。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该考生用众人皆知的三国故事恰到好处地阐释了“诚信”这一话题;2005年江苏省满分作文《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考生从原著《西游记》的反面论证了“凤头猪肚豹尾”这一话题。此类作文可谓“旁逸斜出”的典范。

五、一材多用,举一反三

这一点至关重要。一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是高中生必备的哲学思维能力之一,另一方面多角度地剖析一则材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学生才能以少胜多,以一应万。下面我们以《赤壁赋》为例探讨一材如何多用。

《赤壁赋》为苏轼被贬黄州而作,通常我们在教授时都会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反映了苏轼虽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的情怀,以及他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这样一篇课文至少可以运用在如下的作文主题中。

精神家园类:尽管官场上屡遭贬谪,物质上极度贫乏,但是在东坡心中,却自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随缘自适,宠辱不惊。

对待挫折:东坡是不幸的——他才华横溢却屡屡遭贬;然而他又是万幸的——贬谪的生活倒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变得更加坚强。

生活态度(乐观、悲观):苏轼被贬黄州,但他没有悲观绝望,却在赤壁的山水中悟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活法,那就是倾听“江上之清风”,注目“山间之明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超然物外、豪放豁达。

人生成长:如果被贬黄州的东坡缺乏自信,也许中国的文坛就从此就少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就具体的文题来说,这则材料可以转化运用在多个不同的文题中。

“人与路”(2006江苏卷):东破的仕途之路坎坎坷坷,而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却愈贬愈顺。

“寻找另一片风景”:困厄中的东坡,却在赤壁的“惊涛拍岸”中寻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片风景——“歌以咏志”。

“那个冬天”(2008江苏宿迁二模文题):被贬黄州,苏轼遭遇了生命中的“那个冬天”,但是,也就在那个冬天,苏轼的心中却孕育了新的希望。

“怀想天空”(2007江苏卷):虽遭贬谪,苏轼却丝毫不气馁,因为在他的心灵天空中,永远“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查纳雅言德益馨。”丰富的积累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活用教材,相信教材定能成为学生作文最好的“素材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言以蔽之,巧用教材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解密高考·满分作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罗晓晖.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英才作文研究室.高中生写作素材[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韩海涛.素材鲜读:高中作文创新素材搜集与运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9.

[5]金笔尖作文工具书编辑部.高考满分作文[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素材课本作文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