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远距离同频干扰问题研究

2010-03-11 09:03曲嘉杰刘光毅
电信科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远距离干扰源时隙

曲嘉杰,李 新,邓 伟,刘光毅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北京 100053)

TD-LTE远距离同频干扰问题研究

曲嘉杰,李 新,邓 伟,刘光毅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北京 100053)

本文从远距离干扰的基本原理、成因、对网络的影响以及现有TDD系统的解决方案分析入手,给出了TD-LTE系统此类干扰的特性、影响以及在不同干扰程度下的解决方案建议,并提出了对系统设备的特殊要求,为TD-LTE网络大规模部署后,避免和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TD-LTE;基站间干扰;远距离同频干扰

1 前言

TDD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某种特定的气候、地形、环境条件下,远端基站下行时隙传输距离超过TDD系统上、下行保护时隙(GP)的保护距离,干扰到了本地基站上行时隙。这就是TDD系统特有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在大规模部署的网络中,此类干扰较为普遍,且可能会对本地基站的上行用户随机接入时隙以及上行业务时隙造成干扰,从而影响用户上行随机接入、切换过程以及上行业务时隙。

本文认为,小区间同频干扰包括近距离邻小区同频干扰和远距离上、下行交叉时隙同频干扰,其中前者为传统意义上的同频干扰,为干扰源基站对相邻较近(未必直接相邻)的同频基站产生的干扰,后者为TDD系统固有的特定干扰。

干扰源基站的上行或下行信号经过传输到达受扰基站覆盖区域终端接收天线,或到达受扰基站接收天线。

·如果传输时间没有超过上、下行保护间隔,则干扰源基站上行和下行信号分别干扰受扰基站的上行和下行时隙,此时,干扰源基站和受扰基站在地理位置上一般相邻或相隔较近。

·如果传输时间超过了上、下行保护间隔,则干扰源基站下行时隙干扰受扰基站上行时隙,此时,干扰源基站和受扰基站在地理位置上一般相隔很远,称之为远距离上、下行交叉时隙同频干扰,如图1所示。由于终端发射功率和发射位置较低,一般无法实现超过GP保护距离的传输,所以远距离同频干扰由干扰源基站下行时隙产生,此下行信号传输至受扰基站覆盖区域后,由于受扰基站的用户所在位置较低,且服务小区信号远高于此类干扰信号,因此不会对本地受扰基站的下行时隙造成影响。

以上是对TD-LTE系统内干扰的简单分类,下面就远距离上、下行交叉时隙同频干扰进行分析,具体阐述TD-LTE在此干扰问题方面的相关特性与解决方案。

2 成因分析

TDD系统帧结构中的GP设计会保证一定距离的远距离干扰保护,从现实发生过此类干扰的现网TDD系统来看,GP的配置为:

图1 TDD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

·SCDMA(大灵通):5 Symbol,0.39 ms,约 117 km;

·TD-SCDMA:96 chip,0.075 ms,约 22.5 km(极易产生干扰)。

产生远距离同频干扰,必然是发生了超过上述保护间隔的超远距离传输。商用的TDD系统,如上述SCDMA和TD-SCDMA均已证实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存在。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发生与信号传输环境和基站高度等有关。

2.1 主要因素

低空大气波导是一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大气对电磁波折射的效应,各地分布不同:南海地区春秋冬季出现较多;东部沿海夏秋季出现较多;西北地区春秋冬季出现较多。我国东南部波导出现傍晚多于早上,西北地区则是早上多于晚上。

在低空大气波导效应下,电磁波好像在波导中传播一样,传播损耗很小(近似于自由空间传播),可以绕过地平面,实现超视距传输。当远处基站达到一定的基站高度级别时,在存在低空大气波导现象的情况下,远处基站的大功率下行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到达近处基站。由于远距离传输时间超过TDD系统的上、下行保护间隔,远处基站的下行信号在近处基站的接收时隙被近处基站收到,从而干扰了近处基站的上行接收,产生TDD系统的远距离同频干扰。

2.2 辅助因素

·地理位置:基本要求处于平原地带,以利于无线电磁波的超远距离传输。

·发射与接收天线高度:必须达到基站高度级别且高于周围的建筑物,否则信号很容易被建筑物阻挡。当天线高度足够高时,远端基站下行信号才有可能在低空大气波导效应下发生超远传输,干扰近端的上行信号。发射与接收天线的高度较低,终端不会产生超远传输,也是基站下行超远传输后不会干扰到近端下行信号的一个原因。

·发射功率: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是很低的,往往在低空大气波导效应下不会发生超远传输。基站发射功率一般较高,天线接收灵敏度也高,因此基站发射的下行信号经过远距离传输后,就有可能干扰近端基站的上行接收。

·发射天线下倾角:现网的大量网优和试验数据表明,下倾对此类干扰有一定抑制作用,下倾5°以上对干扰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

3 TDD商用系统干扰实例及解决方案参考

商用的S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针对远距离同频干扰采取了相应的对抗措施,对TD-LTE系统对抗干扰具有参考意义。

3.1 SCDMA系统

图2 SCDMA系统帧结构

SCDMA系统帧结构如图2所示。商用的SCDMA系统上、下行GP可以保护117 km以内的远距离干扰,然而事实证明,在实际网络中,超过这个距离的远距离传输在某种气候及地形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大部分干扰由200 km左右的远距离传输造成。

SCDMA网络采用如下方案对抗干扰。

·频点规划:采用频点整体规划的方法,在几百公里的大网范围内,将可能产生干扰的频点分组,以避免相互干扰。升级后,本地可用频点减少,近距离同频干扰增加,网络质量反而下降;而由于波导效应作用距离远大于频点调整范围可控的距离,甚至发现过300 km以外的干扰,对抗远距离同频干扰作用不大。此外,频点规划还导致网优变得复杂,在频点较少的网络内,没有应用的可操作性。

·网络优化:通过调整站高、天线方向、倾角等因素来降低干扰,效果有限,复杂度较高,TD-LTE可以借鉴。

·协议优化:包括优化接入及检测机制、下行传输格式、同步调整机制等。TD-LTE系统可以借鉴,但是考虑到TD-LTE已有帧结构的设计已经有很多特性可以用作对抗此类干扰,协议优化对TD-LTE系统作用有限。

·零陷算法:在上行受干扰时隙增加智能天线多点零陷技术处理,以消除干扰信号。零陷算法作用明显,但要求干扰强度低、干扰源单一、干扰稳定。大规模商用网络站点众多且信号复杂,近端目标基站往往同时受到众多远端基站的高强度干扰,干扰信号不稳定,不符合此类算法的上述条件。因此,TD-LTE系统设备需要开发特有的干扰抵消算法。

3.2 TD-SCDMA系统

TD-SCDMA系统帧结构如图3所示。TD-SCDMA的上、下行保护间隔很短(75 μs),仅能支持22.5 km的远距离传输,用户的上行接入时隙(UpPTS)很容易被下行导频时隙(DwPTS)干扰,如果传输距离加大(也只需超过60 km),还会干扰到第一个上行时隙,从而影响业务质量。商用的TD-SCDMA系统采用了UpShifting方案对抗干扰。

图3 TD-SCDMA系统帧结构

UpShifting方案将受干扰基站的UpPTS位置后移,且能够Shifting到任何上行时隙,以支持更大的传输距离,消除该传输距离内用户UpPTS所受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当UpPTS shifting到上行业务时隙后,UE通过发射SYNC-UL码进行随机接入,不占用上行的OVSF码。持续的UpPTS同步信号将影响专用信道DPCH的解调性能,极端情况下将造成上行业务信道的容量减少,在系统帧上、下行配比为 UL∶DL=2∶4 情况下,整体容量损失为 10%~20%。

TD-LTE系统已经考虑了UpShifting的类似方案,用于随机接入的PRACH时隙可以灵活配置,但是同样会导致一定的容量损失。

4 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及解决方案

上述表明,目前已经商用的TDD系统,均无可靠、便捷的手段来准确定位远距离同频干扰,只能通过实际测试的方法证明TDD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现实存在、过程漫长而且复杂。在TDD规模组网的多小区蜂窝系统中,现有方案也无法简单地确定TDD系统所受的同频干扰是传统意义的同频干扰还是远距离同频干扰,且无法准确定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干扰源。

因此,需要根据TD-LTE系统帧结构特点和小区间交互信息的可能性,确定TD-LTE系统中近处基站上行受到的干扰是否是远处同频基站下行远距离同频干扰,进而定位干扰源。

如图4所示,TD-LTE的物理帧结构与其他商用TDD系统类同,单从帧结构上看,其与其他商用TDD系统最大的差别在于特殊时隙的DwPTS、GP是可配置的,可以支持不同的GP,从而避免不同距离的干扰;而且其UpPTS也不是上行随机接入同步码传输的惟一途径,在UpPTS受扰时,简单地改变上行随机接入信道即可保证不影响用户接入。

当然,帧结构的特性只是TD-LTE系统规避此类干扰的一个方面,本节就TD-LTE此类干扰问题的方案展开讨论,供理论分析参考,实际解决方案需要结合系统设备能力以及实际干扰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测试。

图4 TD-LTE系统帧结构

下面具体介绍定位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源的两个步骤 (即确定TD-LTE系统中近处基站是否受到远距离同频干扰和定位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源)以及远距离同频干扰的消除方法。

4.1 确定TD-LTE系统中近处基站是否受到远距离同频干扰

当TD-LTE基站无线帧中特殊时隙UpPTS的非PRACH部分和上行时隙未分配给终端部分的功率高于底噪时,可知该基站上行受到其他小区信号的干扰。基站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判断该小区基站上行所受干扰是否为远距离同频干扰。

(1)方法一:基于受扰基站RB分析

根据传统同频干扰和远距离同频干扰特性的区别,可知若受扰基站(PUSCH受扰)上行若是受到相邻小区的同频干扰,则由于上行资源分配最小,以RB为单位,受扰小区上行受扰RB必然受到邻小区施扰RB资源上所有子载波和OFDM符号的干扰;而若为远距离同频干扰,则与远距离信号传播到达本地受扰基站的时域位置和距离有关,从统计上看,上行受扰RB的时域OFDM符号未必会全部受到干扰,随着干扰距离的增加,表现为时域上自左向右的OFDM符号依次受到干扰;且由于干扰源往往为多个远近不一的同频小区,距离较近的干扰源干扰强度大,从统计上看,干扰强度在时域上有由左至右减弱的趋势。

通过对受扰RB中的受扰符号进行具体的分析,若受扰RB为自左向右的OFDM符号依次受到干扰,则可以初步判断受扰小区受到了远距离同频干扰。由于P/S-SCH信道只在一个符号上发送,故若是干扰源基站的P/S-SCH信道产生的此类干扰,不会表现为多个OFDM符号均受扰,不适用方法一,需要采用方法三确定。

(2)方法二:基于邻基站PRACH和上行调度信息的交互

通过X2接口 (X2接口需要有扩展的可能),受扰小区可以与邻小区交互各自基站的PRACH和上行调度信息。

若受扰小区通过X2接口的信息交互得知邻小区基站没有在其受扰时隙分配该频段的资源,则表明邻基站并未对受扰小区的受扰时隙产生干扰,则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受的干扰为远距离同频干扰。

在实际网络中,邻区数量较多,通过扩展X2接口获取到的邻区PRACH和上行调度的信息,对于受扰基站来说,统计上基本整个频带所有RB都会被认为邻区正占用,出现某些RB没有任何邻区在调度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方面,由于基站动态调度变化太快,eNB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并分析处理大量X2接口的信息,处理负荷较大。本方法的真正生效可能存在较多的约束与限制条件,需要在实际算法应用时考虑可操作性。

(3)方法三:基于受扰基站中心频率受扰情况的分析

若远距离同频干扰距离足够远,造成了远处基站P-SCH(主同步信号)、S-SSH(辅同步信号),甚至 PBCH(物理广播信道)信号对近处基站上行的干扰,根据这些信道信号的特点,可知近处受扰基站中心1.08 MHz带宽的频率区域将会受到较恒定的干扰。同时,若受扰基站PRACH的频域本身占据中心1.08 MHz,有可能是终端一直在发送preamble码,因此本方法需要同时判断中心1.08 MHz的干扰状况和为PRACH分配的频域位置。

在受扰基站PRACH不占据中心1.08 MHz时,对受扰基站的信号进行分析,若受扰基站中心1.08 MHz带宽频率区域受到恒定干扰,可以初步判断受扰基站受到了超远距离同频干扰。

4.2 定位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源

在确认受扰基站受到的是远距离同频干扰后,根据受到干扰的最后一个OFDM符号,可以基本得到远处干扰基站的干扰信号传输至受扰基站所需的传输时延(由于远距离同频干扰多发生在干扰源基站GP配置为较少OFDM符号的情况,考虑以特殊时隙10∶2∶2配置为例,假设干扰到受扰基站UpPTS后第一个上行时隙第N个OFDM符号,再加上GP的长度和UpPTS的长度,传输时延为N+2+2个OFDM符号的时域长度),通过下式可计算出干扰源到受扰基站间的大致距离:受扰基站距离(m)=传输时延(s)×(3×108)(m/s)。

受扰基站通过对干扰信号进行相关检测,在干扰源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判断施扰基站下行信号所用扰码。基站支持此项功能,需要实现解调其他基站下行信号的功能,而基站往往只有一套接收机,需要解调上行时隙UE的信号,因此必须单独配置另外一套接收机处理系统才可能实现,在实际处理时,可以参考TD-SCDMA的解决方案,考虑开发具备此项功能的特殊扫频设备。

根据上面公式计算出的干扰源大致距离以及施扰基站扰码信息,可以选定一些可能的干扰源基站(基站保存一份网内其他基站信息的列表,包括其经纬度、小区ID及扰码等信息)。

受扰基站通过扩展的X2接口,获取可能的干扰源基站的工作频点、天线高度、下倾角、方位角等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受扰基站已知,则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交互来获取)。在干扰基站(扇区)频点和受扰基站(扇区)频点相同的前提下,由于是远距离同频干扰,通过判断施扰基站的天线高度是否超高 (超过普通城区楼宇平均高度则为超高,一般为≥30 m)、下倾角是否较小(即下倾角是否≤5°)、方位角是否是受扰基站的方向(否则远处基站信号传输方向不符合要求,或者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建筑物阻挡而无法到达近处基站,对远处基站造成)来确定具体的施扰基站。

如上所述,通过大致范围的确定和X2接口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如果受扰基站已知,则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交互来获取),受扰基站可以定位出远处干扰源基站或备选的基站个数,便于采取措施消除干扰。

4.3 远距离同频干扰解决方案

TD-LTE的帧结构设置使得系统可以通过有效的判断和基站间信息交互的方式,利用TD-LTE系统的协议特点使相关小区实现自动配置,以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或减轻远距离同频干扰带来的影响。

根据配置方式的不同,下面分别介绍具体的技术方案。

(1)方法一:PRACH 自适应

当确定了受扰基站是受到远距离同频干扰后,受扰基站PRACH自动改为非Format4格式,避免随机接入受扰,使得上行性能损失较小。

在远距离同频干扰多发地区,也可以固定在非UpPTS传输上行PRACH信号 (非Format4格式),将可能受扰基站的PRACH移到不会受到干扰的其他上行时隙 (例如第2个上行时隙),以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发生。

(2)方法二:特殊时隙自动配置

在确定存在远距离同频干扰时,可以分别实现如下的施扰基站和受扰基站自动配置。

施扰基站:定位出施扰基站后,对施扰基站系统帧的下行时隙部分进行处理。施扰基站的特殊时隙配比如果是DwPTS∶GP∶UpPTS=10∶2∶2 或其他 GP 较短的配置,可以改成3∶9∶2或其他GP较大的配置;不更改特殊时隙配比,也可根据干扰情况将其特殊时隙DwPTS后面的数据部分,自右向左闭锁某些OFDM符号(不分配给用户,不发送RS),从而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通过闭锁施扰基站DwPTS时隙部分OFDM符号可以精细地调整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的能力。

受扰基站:在远距离干扰易发生地区,如果网络需要上、下行时隙配比配置成DL∶UL=3∶1,那么特殊时隙自动调成3∶9∶2或其他GP较大的配置,以消除同频干扰的影响。因为当上、下行时隙配比UL∶DL=3∶1时,由于上行时隙少,一旦上行受扰,上行受限会很严重,因此采用较大GP,以保证上行时隙的性能。

(3)方法三:下倾角自动调整

采用较大的下倾角(5°以上),施扰基站的信号无法有效向远距离空间传播,受扰基站无法有效接收到远距离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干扰。TD-LTE系统由受扰基站定位出施扰基站后,如果通过X2接口信息交互确认为施扰基站下倾角设置的问题,可通过X2接口通知施扰基站自动调整下倾角,加大施扰基站的下倾角角度。同时,受扰基站的下倾角如果设置过小,可以自适应地调整,使其角度变大,以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

下倾角自动调整以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的方法,不仅适用于TD-LTE系统,同样适用于其他TDD系统。

以上方案是根据TD-LTE系统的可用资源和帧结构特点提出的,TD-LTE远距离同频干扰消除的自适应配置方法具体方案具有易实现性,且不更改已有系统结构。

5 小结

根据干扰距离的不同,系统准确定位干扰源后(定位干扰源的方式,目前尚未成熟,需要结合理论研究、设备实现以及实际测试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采用时隙和PRACH配置可以较为简便地解决远距离同频干扰问题。

特殊时隙配比和普通时隙配置可以调整:通过缩短DwPTS数据部分可以增大GP时长,加大远距离干扰的保护距离,在保护距离内,不会产生远距离同频干扰,但是下行吞吐量会有一定损失。

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配置可选:可以在UpPTS之外的时隙配置PRACH,从而避免远距离同频干扰对用户上行接入的影响。即便是PRACH配置在UpPTS,采用Format4,也可以配置成与P-SCH频域错开,避免远端基站主、辅同步信道造成的干扰。

不同干扰距离下的时隙和PRACH配置方案见表1。

表1 TD-LTE不同干扰距离时的配置方案

特殊配置造成的理论吞吐量损失估算如下。

·施扰基站:在上、下行时隙比为2∶2时,下行业务时隙配置3个符号的PDCCH情况下,特殊时隙3∶9∶2配置与10∶2∶2的配置相比,下行理论吞吐量损失约24%。

·受扰基站:在20 MHz载波带宽,上、下行时隙比为2∶2 时,PRACH 配置为非 Format4(例如 Format0),相比Format4上行理论吞吐量损失1.5%。

以下是基于本文所建议的方案,在网络设备不具备自动消除远距离同频干扰能力时,规避远距离同频干扰可能采取的配置建议(参考方案,且仅针对波导效应明显的地区)如下。

PRACH配置:建议配置为非Format4方式,可避免随机接入受扰,且上行吞吐量损失较小。

时隙配置:上、下行时隙配比为 DL∶UL=3∶1,上行只有1个时隙,一旦受扰则上行严重受限,可考虑采用较大的GP配置,虽损失半个下行时隙,但下行仍有3个时隙。配置为 DL∶UL=3∶1+DwPTS∶GP∶UpPTS=3∶9∶2。

若上、下行时隙配比为 DL∶UL=2∶2,上行有2个时隙,即便受扰后上行吞吐量仍能部分得以保证,可采用10∶2∶2的配置,用DwPTS补偿一部分下行吞吐量。配置为DL:UL=2∶2+DwPTS∶GP∶UpPTS=10∶2∶2。

除时隙和PRACH配置外(如果考虑与TD-SCDMA邻频共存,则上述时隙配置方式在保证与TD-SCDMA时隙对齐的原则下进行),以下方法也可以用于对抗远距离同频干扰。

·上行受扰时,基于Sounding的上行AMC和上行频选调度,使分配资源时可避开受扰部分或采用低阶调制和低码率,可缓解干扰带来的性能损失。

·通过网规、网优方法:尽量限制站高,采用较大下倾角(5°以上),由于 TD-LTE频点少,某些地区的干扰可能会更严重,则需要10°或更大的下倾角;初期重点部署室内等措施可有效缓解干扰。

6 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了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问题,包括TDD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原理、成因分析和TD-LTE系统远距离同频干扰对抗方法。由于TDD系统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发生在相距很远的基站间,在低空大气波导效应下,远端基站的下行信号可以实现超视距传输到达近端,从而导致对近端基站上行接收的干扰。

TD-LTE系统对抗远距离同频干扰的协议支持包括特殊时隙配比、PRACH配置、上行AMC、上行频选调度等。根据干扰距离的不同,TD-LTE系统准确定位干扰源后,采用不同的特殊时隙配比和PRACH配置,可以基本解决远距离同频干扰。网规、网优方法和基于Sounding的上行AMC和上行频选调度也可以用于干扰对抗。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网规调整,尽量消除或减弱此类干扰,其次是修改特殊子帧配比,加大GP(但会影响下行吞吐量)。

消除干扰的前提是识别并定位远距离同频干扰源,现网部署时,需要首要解决这个问题,以避免在干扰多发地区,广泛配置较大的GP,造成下行吞吐量的极大损失。

针对TD-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不管是在何种场景下采用何种机制,均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性,在解决远距离同频干扰的问题上,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盲目地以显然的下行性能损失去换取上行未知的性能提升;同时,不仅依赖于某个“算法”,而是配置、规划手段与算法相结合,就可以对网络进行卓有成效的优化。

1 3GPP TS36.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v9.1.0

2 唐海.TD-LTE的标准化工作及进展.电信科学,2009(1)

3 曲嘉杰等.TD-LTE容量特性及影响因素.电信科学,2009(1)

4 李世鹤,杨运年.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彭木根.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3GPP TS 36.211 V9.0.0

7 3GPP TS 36.212 V9.0.0

8 3GPP TS 36.213 V9.0.0

2010-07-22)

猜你喜欢
远距离干扰源时隙
零距离与远距离
基于时分多址的网络时隙资源分配研究
复用段单节点失效造成业务时隙错连处理
高速公路远距离供电系统
捐献
三电平H桥逆变器差模干扰源研究
一种高速通信系统动态时隙分配设计
时隙宽度约束下网络零售配送时隙定价研究
基于可移点波束天线的干扰源单星定位方法
远距离供电系统在滁马高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