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研究

2010-03-03 14:30张彦峰江崇民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一览表百分比体育锻炼

李 然,张彦峰,张 铭,蔡 睿,王 梅,江崇民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核心之一。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宗旨,使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让更多的人从体育锻炼中获益,是体育工作者们一直以来在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和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动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为分析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了108个地级市和直辖市的区、县,入户调查5万余户居民,调查人数13万余人,有效样本达到88 625人[3]。

在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67.3%)是参加体育锻炼人群(32.7%)的两倍多,这说明关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改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现状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本研究将从城乡差异、个人信息、主要工作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障碍和需求等方面对两类人群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群众体育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16岁(含16周岁)以上非学生的中国居民(含业余学习的学生)。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最小抽样单位为家庭户。

本次调查的主题为“我国居民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的现状调查”[4],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城乡差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主要工作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障碍和需求等方面探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方法抽样。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了2 249个居(村)委会的5万余家庭户,共获取有效样本量88 625例[4]。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参加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差异,分析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区别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5.0软件,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趋势卡方检验,当 P<0.001时,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意义)。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估影响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在第3次全国体育现状调查中,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达到67.3%,而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为32.7%。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是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的两倍。由此可见,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国民体质,应该关注不锻炼人群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促进这部分人群参加到体育锻炼。

2.1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乡村人数比例大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人群构成了不锻炼人群的主体,占63.0%。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城镇人数(64.2%)要比乡村人数(35.8%)多28.4%(表1)。由此可见,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乡村人数显著大于城镇人数。城乡差别再一次显现,这无疑与城乡间的经济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所导致。从居住类型可以发现,远郊农村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占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38.0%,其次是近郊农村占24.9%;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较,在构成比例上分别高出21.5%和6.0%。而其他类型的居住社区(城镇社区)均表现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分别多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 6.6%(传统街坊社区)、11.3%(单位社区)、8.0%(新型综合社区)和1.5%(边缘社区)(表2)。居住类型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比例,是以城市区域为中心向郊区甚至偏远乡村递增的趋势。这种分布和以城市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经济和文化程度分布趋势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制约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落后,以及经济落后而导致的文化生活落后。由此可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乡村人数比例较大的原因来自于城乡差异,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经济和文化差异所致。所以,有效提高乡村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进步。

表1 城乡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2 参加体育锻炼居住社区类型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2.2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性别差异较小

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50.8%为女性,女性人群比男性人群不参加锻炼的人数仅多出1.6%。而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女性人数为42.9%,女性人群比男性人群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少14.2%(表3)。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来说,性别不同导致的性格和生理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通常表现为男性更愿意接受体育锻炼,而女性更有可能不选择体育锻炼。造成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而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男、女性别差异较小。

表3 本研究对象性别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2.3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40岁及以上人数比例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机能和素质必然是下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更多的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对延缓衰老有着积极作用的。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步增加。40岁以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均明显大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40岁以后不锻炼身体的人数则超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表4)。由此可见,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那样通过更多的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多的人由于人体机能素质的下降,而选择不去参加体育锻炼。

2.4 不参加锻炼的人群中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人数比例大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职业人数百分比如表5,其中“农、林、牧、渔、水利”等人员占到了36.5%,其次是“无职业”者30.9%。这两种人群构成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而其他职业人数百分比均在8.8%以下。但是,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较后,发现在构成比例上,只有“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和“生产、运输操作人员”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的比例分别比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的比例多出19.6%和0.3%。一般来讲,“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和“生产、运输操作人员”从事的体力劳动要大于其他职业,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人员”的体力强度则更为突出。由此可见,除了“军人”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特征之一是从事体力活动较多职业的人数比例大。

2.5 不参加锻炼的人群中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

在针对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通常受教育程度低。高中(含中专)及以上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均明显低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然而,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人群占到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75.1%;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初中及以下的人群占46%(表6)。值得一提的是,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无论是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还是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均是处于最多的水平,这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应该是相关的,但是初中教育程度的人群中仍然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多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多出7.6%,表6)。总之,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4 本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各年龄段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5 本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各种职业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6 本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2.6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的人数比例大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工作状况上的调查结果如表7,其中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较,在构成比例上,“每日工作”的人数略多2.7%,而“不工作”的人数略少1.7%。经趋势卡方检验说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在工作状况上的趋势变化(每日平均工作时间多少的变化)属于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工作状况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是从工作主要方式来看,以走为主要方式的人群占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64.7%,而静坐伏案或者静坐有上肢活动工作方式的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显著多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大于29.6%和7.6%(表8)。说明如果体力活动过多时,会有更多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

表7 本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工作状况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2.7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业余时间里更多选择静态活动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做家务劳动的人数占34.5%;而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不做家务劳动的人数占27.6%,这说明不做家务的人更有可能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做家务劳动的人数占65.5%;而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做家务劳动的人数占72.4%(表9)。由此可见,爱做家务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参加体育锻炼。所以适度的家务劳动应该与体育锻炼并不矛盾。

表8 本研究对象主要工作方式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表9 本研究对象是否做家务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不参加锻炼的人群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相比,无论是在平常日,还是在休息日或节假日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看电视和听广播上,分别占到了闲暇活动的80.4%和76.4%,分别高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10.1%和13.5% (表10、表11)。由此可见,如果把多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看电视和听广播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居民身体体质和生活质量。

表10 本研究平常日闲暇活动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11 本研究休息日、节假日闲暇活动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2.8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认为需要的条件是“时间”的人数占51.2%,“场地器材”的人数占18.1%,“经费”的人数占7.4%。还有10.8%人认为“无需条件”但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表12)。而在对居民进行的“对国家大众健身有何要求”的调查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和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对大众健身的要求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不锻炼的人群中15.7%的人属于“说不清楚”,而其他选项的人数百分比都低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表13),可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仅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存在缺失参加体育锻炼意识的情况。

表12 准备参加体育锻炼需要条件的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13 对国家促进大众健身各种要求的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居民进行的“体育锻炼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最大的障碍在于“没兴趣”,占20.4%。其次才是“工作忙,没时间”(17.4%),“家务忙,没时间”(16.5%)和“缺乏场地设施”(12.9%)的问题,其余的障碍均小于7.7%(表14)。而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25.3%的人们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家务忙,没时间”(15.9%)和“惰性”(13.0%),而“没兴趣”占到 4.8%,其余的障碍均小于4.0%(表15)。由此可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最大的障碍在于没有兴趣。若结合上面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可以推测,这种“没兴趣”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居民还对体育锻炼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原因可能是相应的知识传播没有到位,也可能是现有的体育锻炼的宣传引导并不适合一些居民的现实状况。

2.9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因子分析

以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子,以各特征的人数百分比为依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中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图1),第一因子和“乡村人口”(0.912)、“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0.927)和“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0.924)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表16);第二因子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0.785)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表15)。由此可见,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这也反映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只有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劳作方式更多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才有可能更多选择以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加体力活动和促进身体健康;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需求,它同样明显制约着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而意识和需求方面的提高,除了受制于经济因素外,科学的引导同样十分重要,应该让不同的人群能够接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知识,结合现实条件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养成相应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意识。

表14 影响体育锻炼各种因素的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表15 因子载荷一览表

3 讨论

3.1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城乡特征分析

城乡差异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在本次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中均体现出了这一点。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乡村人口大于城镇人口26%。由此可见,城乡差异是影响人们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乡差异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迄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7]。因此,城乡差异作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将持续存在。在本次调查中,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乡村人数显著大于城镇人数。如何缩小城乡差异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则需要体育部门树立全面的体育发展观,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关注已经大大落后的农村体育,关心体质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民[6]。

3.2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特征分析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特征是男、女构成比差异较小,但是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比例比较时,就会发现,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大于女性人群。所以,可以说,女性人群选择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北京体育大学秦椿林教授认为,群众体育人口这种性别失衡是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在实践中,缺乏一个必要的前提:男性、女性等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同的体育关注程度,等同的可用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可支配时间[5]。

从年龄段特征来看,40岁及以上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构成比要高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构成比,这说明过了40岁以后,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增多。而40岁及以上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构成比较大的原因,可能与家庭生活方式,本身运动技能不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终身体育观没有形成等原因[3]有关。所以,在提高体育锻炼人数的工作中,对于女性和大于40岁的人群开展的体育锻炼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结合这两类人群的特点,应该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使这两类人群认识到,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体育锻炼的意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受教育程度低是人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特征。究其原因,一是大众在健康认识程度上和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上都存在差异;二是受教育程度不同,经济收入也不同,体育消费的需求与实力也不同[3]。所以,在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和广度,完善参加体育锻炼的制度和配套措施的同时,应该结合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和服务,应是促使这部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3.3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体力活动特征分析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两类特征可以归结为过多的体力活动导致人们不能够去参加体育锻炼:一是,以“农、林、牧、渔、水利”为主的职业特征,二是,“以走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工作方式特征。可以说体力活动大是具有这两类特征人群的最大特点。通过对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的因子分析也表明,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针对这类人群开展的体育运动要结合其劳作特点,积极地给予适合的健身指导,而不能单纯地增加体力活动。由此可见,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日益贴近生活,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静态活动的休闲方式占据了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更多的闲暇时间,对体育锻炼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如何提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意识,促使其在闲暇时间里能够抽出时间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改变该人群不够合理的生活方式是群众体育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除了加强宣传和指导服务以外,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供并促进他们把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中。另外,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占据大众的主要闲暇活动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和教育大众接受合理生活方式的义务。

3.4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体育锻炼意识和需求特征分析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并且20.4%的人是因为没有兴趣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在已经满足温饱水平的今天,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来说,主观行动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客观条件的配套。使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体育锻炼是健康生活重要内容的认识,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是解决该人群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问题。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到相应制度保证和相应配套设施还存在不足也是影响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客观因素。

此外,值得深思的是,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时间”成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理由。而与之相对应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静态活动。所以,如何使居民真正获得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若结合居民“对国家大众健身有何要求”来看,不但需要实现健全法制、完善配套、开放场(馆),通过制度等形式给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还更应该利用合理有效、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宣传和教育手段,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意识和行动,让居民能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和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之间的差异,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具有下述特征:1)乡村人数比例大;2)性别差异较小;3)40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多;4)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的人数比例大;5)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6)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7)闲暇时间里更多的选择静态活动;8)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

通过对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分析提示,促使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去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人们能够更多从过多的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解脱出来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这部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让人们知道和相信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机能,促进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常毅臣,魏争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5):7-9.

[2]第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手册[Z].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7.

[3]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R].国家体育总局,2008.

[4]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9-19.

[5]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6]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 2005,25(4):3-6.

[7]吴学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别问题研究的主要视域[J].求是,2006,(6):74-77.

猜你喜欢
一览表百分比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