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产能过剩的严峻性,不只存在于传统行业中,已开始蔓延到国家倡导的新兴产业上。如何引导产业良性发展正考验着宏观调控智慧。
中国“一行三会”配合中央遏制产能过剩,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金融政策,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有专家分析认为,在当前“保八”无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体现出“调结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意图。
信贷难冷出重拳
今年创纪录的银行新增贷款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在发生食品供应短缺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上述情况可能造成国内物价大幅飙升。这可能促使监管机构再出重拳抑制明年的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而2009年11月份的数据显示,银行信贷等数据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仍然活跃,产能过剩仍然没有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11月份新发放人民币贷款2,948亿元,高于10月份的人民币2,530亿元。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高于预期。此前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9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为人民币2500亿元。
中国11月份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长29.74%。10月末M2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9.42%。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33.79%,增幅小于10月末的34.19%。11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9.2%,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2.1%,增幅低于1-10月份的33.1%。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5.8%,较10月份的16.2%有所放缓。
针对信贷增速不减和工业增加值过快,12月16日,中国四大金融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指导意见,表示将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份指导意见是迄今为止中国就计划如何遏制过剩产能和鼓励新兴产业等问题发布的一份最为详细和严格的文件。
该指导意见规定,对于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国家已经明确为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禁止通过新发公司债和股票等方式融资。
但本轮抑制过剩产能的行动可能将再次面临中国政府在21世纪初经济增长时期曾经遇到过的挑战:当时地方政府经常无视中央政府政策,鼓励投资以加快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通过抑制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政府希望能避免不当投资、不良贷款和失业局面。但它同时还希望向制药、环保等行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增长并支撑起经济的复苏。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复苏还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项目的推动。
2009年大部分时间,中国政府都在谈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通过兼并重组和科技进步等方式振兴纺织与汽车等关键行业的问题。从9月份起,中国政府还不断表示要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
12月16日发布的这份指导意见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详尽的要求,此外,中国央行同时也要求金融机构明年均衡放款。这都表明,中国政府不会很快全面解除刺激政策,但可能会重点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并平衡通货膨胀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指导意见称,对于重点产业企业在境外投资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开展境外资源勘探和开发,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支持。这反映出中国在努力获得海外资源。
中国还将探索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分散企业向海外发展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中国政府宣布,将鼓励小企业以不同抵押方式贷款融资,比如说促进中小电子信息企业以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此外,中国央行还在其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称,2010年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这表明,继今年新增贷款出现巨额增长后,中国央行正争取在避免过快削减贷款以支持经济增长和放缓信贷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之间取得平衡。
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此次出台的遏制新政中,对金融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比如,鼓励银行业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的骨干重点产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鼓励中小银行业与国有大型银行差异化竞争,合理确定对重点产业中小企业贷款的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鼓励银行业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并明确表示,对重点产业企业在境外投资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开展境外资源勘探和开发,以及向境外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支持和外汇收支等配套金融服务。
《意见》还提出,进一步推动多层次、多元化直接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创新适合重点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债券产品,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为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意见》提出要创新中小企业保险产品和承保模式,探索建立使用国产首台首套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发展,支持国内信用销售。吸收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外汇市场产品,为重点产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市场工具。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鼓励有条件的境内上市公司实施境外并购。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等等。
《意见》发布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也表示,要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
显然,《意见》的出台进一步丰富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内涵。
怪圈轮回恐难除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未能跳出“扶持发展、快速膨胀、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究其原因,与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也与信贷结构欠合理不无关系。
据工信部报告显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一些重点水泥生产大省如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而在建的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平板玻璃去年产量为5.74亿重量箱,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已拥有生产线203条,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建的玻璃生产线近120条,一旦建成,产能大幅过剩的现象将有增无减。
信贷政策不单纯是货币行为,其既要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实现特殊时期政策目标,又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避免实体经济下行,从2008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基调经历了从稳健、适度从紧、从紧、积极、审慎灵活到当前适度宽松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不断寻求平衡。2009年政府又果断出台“一揽子刺激计划”,其中信贷政策成为刺激计划的重头,力挺经济重回应有的增长轨道。
国内不失时机地加大投资力度,本是应对经济下滑的重要决策,但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也吹大了产能过剩泡沫,不但削减了投资资金的产出效应,也为逐步复苏的中国经济埋下结构失衡的隐患。目前,产能过剩的严峻性,不只存在于传统行业中,已开始蔓延到国家倡导的新兴产业上。如何引导产业良性发展正考验着宏观调控智慧。
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保八”目标实现无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关乎“调结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战略。预示刺激经济的政策取向正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的方向转变。如果能够有效改善信贷结构,将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