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落地千亿资金汹涌两岸

2010-03-02 10:14韩支元
新华商 2010年1期
关键词:投信台资大陆

韩支元

MOU的签署,横亘在两岸金融互投的大山终于在一夕之间消失了,长远估计,商机不止万亿人民币。

两岸金融业者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2009年11月16日,就在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英文简称MOU)签署的当天,中国银行的新闻发言人赵蓉就迫不及待地公开表示,中行设立台湾分支机构的准备工作已“万事俱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而从12月7日起,福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这是大陆首家冠名“海峡”字眼的银行。更名后的福建海峡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实现两岸金融业务合作的先行先试。

据悉,MOU完成签署后,两岸银行业监管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确保对互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而且除了银行业,MOU生效后,两岸在保险、证券、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藩篱将被拆除。

在MOU签署的前一个晚上,台股大涨逾127点,台币汇率大升一角多。MOU引爆了股汇双升。而MOU后再签ECFA,“钱会排山倒海的进来台湾”,预期台股新建投资金额可能以“兆”元计算。

MOU“横空出世”

MOU是两岸官商期盼已久、讨论多年的议题。但2009年11月16日下午,MOU正式签署,还是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因为,之前,似乎没有一点的风吹草动。台湾岛内还在为,究竟是海基会还是台湾金融业监管机构——“金管会”出面签署协议,争吵不休。

就在MOU签署前几个小时,台湾“金管会主委”陈冲在出席台湾“立法院”财委会,针对MOU项目报告时,还声称两岸签署“MOU”并换文绝对不会拖延过12月5日台湾“三合一”选举,因为行政效率不会那么差,这还导致了国民党“立委”卢秀燕等人提案,要求“金管会”尽速签署两岸MOU。

但仅隔了几个小时,陈冲就在“金管会”举行记者会,宣布台湾和大陆已于傍晚6点完成了金融 MOU的签署,双方是以专人换文的方式,同时,在傍晚六点完成签署。双方签署MOU之后60天生效(2010年1月15日)。 与此同时,国台办发言人杨毅也在北京宣布,11月16日,“两岸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监管合作备忘录”顺利完成签署。这是落实《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标志着两岸金融监管机构将据此建立监管合作机制,为进一步深化两岸金融业交流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预示着两岸金融合作将进入实质阶段,有利于促进两岸金融业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环境,在两岸金融合作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两岸双方协商MOU的效率并不低。

这样,一切保密到家,岛内外金融界期待已久的市场入门票MOU,终于通过同步换文的方式签署完成。

根据MOU,2010年1月中旬,大陆法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人,简称QDII)就可进场买台股。另外,2010年初,陆资银行也可申请在台湾设立分行,民众在台湾就可以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

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是金融机构从事跨境经营业务时,母国监理机关与地主国监理机关同意相互交换意见,协助彼此履行金融监理职责,并将此一了解,以备忘录方式保留,是国际间建立监理合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台湾地区已经与34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理机关签订39项了解备忘录。同时,了解备忘录只是提供双方相互合作的基础,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三项两岸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的内容,也是如此。

关于台湾岛内金融业者所关切的赴大陆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问题,台湾“金管会”表示,在三项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生效之后,岛内金融业者就可以提出申请。未来“金管会”将可依据三项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对岛内金融机构在大陆地区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监理。

两岸签署金融MOU,代表封闭多年的两岸金融市场即将互相开放,迈入新里程碑。台湾“金管会”主委陈冲说,以往两岸签署文件都是通过海基会、海协会办理;MOU是首次由两岸金融监督机构签署,替两岸交流创立新模式。

两岸金融交流跨出历史性的一步,陈冲指出,取得MOU这张关键入门票后,国有银行大陆办事处将可申请升格分行;台湾也将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谈判时,替台湾金融业者争取最佳条件。

大银行相互抢滩

MOU时代来临,中国大陆重量级银行摩拳擦掌,将抢滩台湾设分行。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大陆及台湾的金融主管当局前天签署三项MOU后,将放宽对银行、券商及保险业的投资限制。

除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中国大陆重量级银行纷纷打算率先在台湾设立分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此前也表示希望在台湾开展业务。

已在大陆设置办事处的台湾8所银行,摩拳擦掌,争取升格分行或成立子行。中国银行意气风发,力争成为第一家在台设分行的大陆银行。台湾最大的上市金融服务业者国泰金控及其对手打算加速在中国大陆的扩张。 国泰金控总经理陈祖培表示,在两岸签署MOU后,该金控将申请为中国大陆的办事处升格为分行。

据台湾媒体报道兆丰金控发言人林瑞云表示,兆丰金控将申请苏州办事处升格为分行。林瑞云表示:“有机会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我们很兴奋,本土市场的毛利率受到压缩,中国大陆市场还有很大增长潜力。对于想在台湾设立据点的中国大陆银行,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经济效益,台湾的银行业规模较小,也较分散。”

林瑞云表示,兆丰金控打算在中国大陆的城市申设更多分行,包括北京、天津及山东省、福建省和辽宁省的城市。林瑞云表示,该公司也考虑入股中国大陆城市的商业银行,以加速扩张。兆丰金控是台湾市值第二的金融服务业者。

总部在台北的台湾开发金融控股发言人曾垂纪表示,一旦新规定生效,开发金控将申请设立上海分行。

全球最赚钱的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11月13日表示,该行需要在台湾有据点,并希望拓展当地业务。

另据路透社报道,台湾最大银行台湾银行说,随着两岸已签订MOU,料在数天内可获批上海办事处资格,未来在大陆的发展除了开分行和注册成法人银行外,该行也不排除会投资大陆城市商业银行。

台湾的金融机构进军内地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语言和文化上与内地相近,因此会比其他外资经营者享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此外,很多台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公司)都已经将部分业务移往内地,从而降低成本, 因此,作为起步点,台湾的金融机构将能为其台湾客户在内地的业务提供服务。这将能提供新的盈利来源及带来利润多元化的好处。

500亿陆资空降台股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两岸签署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后,未来两岸基金公司可以QDII(陆资投资台股)以及QFII(台资投资陆股)形式相互投资两地股市。预计明年1月16日MOU生效后,最多约有500亿元大陆QDII基金即可直接投资台股。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十档大陆QDII基金最新规模约为5000亿台币,若以投资上限10%来计算,约有500亿元大陆QDII基金可直接投资台股,为台股注入新的资金活水。

不过,投信公司认为,大陆的QDII基金前进台股速度,应该会较台湾基金公司以QFII形式进军A股更快。目前岛内投资人想投资A股,仍须透过QFII制度,以基金方式参与。

摩根富林明JF中国亮点基金经理人魏如宏指出,两岸签定MOU后,最快在60天生效后,投信基金才能以QFII形式直接投资A股。但要投资A股,必须先拥有QFII资格与额度,而申请门槛并不低,例如规定基金管理规模必须在50亿美金以上,因此目前岛内尚无投信取得,且相关细则亦尚未出炉。

群益投信投资长吴文同指出,关于大陆QDII开放陆资来台投资部份,留给市场想象空间却是无穷,尤其市场会对照香港与大陆在2003年签订CEPA之后的经验,香港恒生指数在2003年4月落底后,7月开始正式走向长线大多头,指数在半年内涨幅超过3成,3年后指数更上涨超过6成,若从2003年低点8331点至2007年10月份创下31958点历史高点来看,港股在大陆开放政策下,涨幅高达278%。

在MOU签订后,台湾资产管理业者也将可通过申请QFII额度,直接投资上证A股,尤其是今年度以来的基金募集热潮仍方兴未艾,包括群益华夏盛世、第一金中国世纪、国泰中港台、JF中国亮点等四档基金在第四季募集,未来两岸资金活水,可望持续带动大中华地区股市的荣景。 11月17天,是MOU签订后的首日,虽然台股下跌59点,但外资还是持续大买台股186亿元,是今年第七大买超,且也是外资已连续八天买超台股745亿。 同时,外资汇入下,新台币汇率升值7.8分,收在32.12元,创下13个月来新高,交易量扩增约17亿美元。

富兰克林华美投信第一富基金经理人谌言表示,MOU拍板定案,将有助于市场资金卡位和布局。因此,具新台币升值题材相关概念股,成为昨天盘面上的强势股;反倒是金融保险类股,则因利多钝化及实质获利挹注及相关效益有待观察下,成为昨天跌幅最重类股。

证券基金摩拳擦掌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两岸金融MOU终于签署,岛内投信业早已摩拳擦掌!台湾国泰投信宣布与大陆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香港公司策略结盟,签下两年排他性合作契约,预期MOU明年正式开跑后,竞争力势必高人一等。

宝来投信也与大陆大型资产管理业者谈妥合作,计划引进A股ETF来台挂牌,而第一金投信也与大陆资产管理规模第四大的南方基金公司洽谈合作,争先领取MOU的入场券。

国泰投信即将发行的陆港台基金,即首度与大陆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合作,总经理张锡表示,大陆股市投资思维与台湾很不一样,若不跟大陆业者合作,而以台湾模式操作陆股,将会不贴近市场反而“错得离谱”。但通过与大陆当地的基金公司合作发行基金,可寻找标志性、战略性及互补板块中的优质股。如今两岸签订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后,将在大中华区更积极策略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宝来投信也早已积极布局两岸三地的商机,总经理刘宗圣表示,对于大陆市场,宝来投信日前已经与大陆的资产管理业者谈好合作,未来两岸资产管理业者有很多事情可以合作,包括ETF互相挂牌、QFII、QDII 等。等明年初MOU正式上路,就可以引进A股ETF来台挂牌,将带给台湾投资人更多元的资产配置工具。而未来与大陆业者的合作不会只限定一家,而是着眼于挑选好的ETF,将具代表性、有规模的陆股ETF引进台湾。

第一金投信也与大陆资产管理规模第四大的南方基金公司洽谈,希望藉由与大陆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提升双方在资产管理业的竞争力。另外,据了解,除国泰投信外,与华夏基金洽谈的岛内投信还有6、7家,包括元大投信、富邦投信等。

险企首吃螃蟹

MOU刚刚落地,台湾的保险就按柰不住了。近日,大陆保监会下发公告称,批准富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邦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大陆筹建一家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富邦”同宗同祖,都是台湾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由此以来,富邦金控成为两岸签订MOU后,首家获准登陆的台湾金融机构。

保监会批复显示,该财险公司的筹建期限为一年,两家 “富邦”的持股比例各为50%。根据富邦金控此前发布的公告,获准筹建的公司注册资本将为人民币2亿元,总部将设在厦门,即时将成为福建省首家法人产险机构。截至12月30日,已到大陆营运的台湾寿险公司有国泰人寿、新光人寿和台湾人寿;产险公司则有国泰产险,此次富邦的登陆将是台湾产险进入大陆的第二家。

保险专家郝演苏表示,目前台湾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并且已趋饱和,在利润的驱使下,台湾的保险业必然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随着MOU的签署的,更多的台资保险公司决意转战大陆淘金,被业内解读为两岸保险市场互动加速的催化剂。

根据该备忘录,两岸保险监管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人员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两岸金融最先落实的合作可能会是两岸实现代查勘、代定损和代索赔,至于市场人士关心的大陆保险公司是否赴台投资股市或实现IPO,则短期内恐难成行

让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是,2000年开始,“同文同种”的台湾大批保险精英来大陆淘金的热闹场面。不下数十位台湾保险业中高层被调派或高薪挖来筹备大陆一线城市的合资寿险公司,他们所带来的培训、销售及管理模式常被冠以“台湾模式”之称,并被随后进入的外资寿险拿来仿效。

人才预热之后,机构纷至沓来。国泰人寿率先获批来沪淘金,令诸多台资保险公司艳羡不已。按照一位台资保险公司管理人士的说法,台湾保险市场已趋饱和,加上多头竞争激烈,已使本土保险市场淘金空间受挤。利润微薄之下,必然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为何倾向北上之旅?来自相关调研机构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台湾市场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7%,而大陆的这一数据为2.9%,台湾平均每个人所交的保险费是2628美元,而大陆的这一数据为70美元。显然,投保率较低的大陆市场到处蕴藏着商机。与其他外资入场条件一样,台资险企在大陆设立机构也须符合“5、3、2”要求(提出设立公司申请前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已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目前已有一批台资险企达标,市场人士预计,随着备忘录的签署,排队递交申请以及监管审批放行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与台资险企争相“登陆”淘金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陆保险公司的“按兵不动”。“据我所知,目前这边还没有保险公司去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的。”一家中资保险公司人士直言:台湾市场发展空间不大,国泰、南山、新光三大寿险公司已占据当地市场近八成份额,市场饱和度偏高,人均拥有两张保单,在此背景下,“外来和尚就更难念经了”。

短期内,内地保险公司赴台投资或IPO,可能性不大。因为“台湾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如香港,另外,我们也对这个市场不够了解。”

在保险专家看来,备忘录签署后,最先被落实的将是两岸保险业实现保险服务相互代理。“两岸直航开通后,商务、旅游人士往来更趋频繁,两岸保险公司之间在保险服务上实现相互代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戏还在后头

事实上,该MOU的签署,只是为两岸金融相互开放“铺了一个底”,表明双方金融之公权力机关,愿意相互进行信息交流、配合对方的金融检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但它对双方金融营业机构,未来进驻对方领域所从事的业种与业态,并未加以表述。换言之,两岸金融相互开放的实质业务面,现在还是模糊状态。这方面将在未来的两岸ECFA内容中,予以明确界定。

对于将来大陆金融机构的入台营业,目前值得关心的问题点在于:第一,人民币待遇问题。即大陆金融机构将来在台湾,其营业范围及其资本投向,是否比照本地台资银行。如为是,则其一进来台湾,即可办理新台币业务,及介入台湾一般民众的保险、证券投资等家计理财领域,其并可自行选择开设分行或参股本地银行等各种投资运营形式。这将使台湾的金融生态丕变。

第二,台湾市场秩序问题。即大陆金融机构因规模远大于台湾同业,其未来进入台湾设营业机构,很可能给本地台资银行带来沉重的竞争压力,且若竞争无度,会造成利率行市失准、客户群起跳槽搬家等市场脱序现象。而在资本运营方面,大陆金融机构亦能轻易并购本地台资机构,造成台湾本身“金融主导权”的流失。

第三,台湾资金外流问题。即大陆金融机构将来在台湾营业,因其背后依托大陆雄厚的经济增长动能,加上人民币呈现长期升值趋势,所以很可能成为台湾资金大量外流的新渠道。换言之,台湾居民会因此而热中将手上的新台币资产,转换成人民币资产,以与大陆市场挂钩,或分享人民币的“升值红利”。

严格说来,台湾方面如能作全方位的妥善因应,则大陆金融机构之入台营业,其对台湾带来的风险将可以最小化,而其益处则可以最大化。大陆金融机构之入台,对台湾而言,诚然有风险,但也是机会。因其会打通两岸之间的“钱脉”,使台湾进一步联结蓬勃发展中的大陆市场,这不但有助台资厂商扩大争取大陆商机,也将使台资金融机构获得彼岸的经营新天地。

而对台湾整体而言,陆资金融机构之登台,最大好处是,使台湾对外金融关系补足了一个大缺口,台湾可以从此开始,进入国际资金流通的主流圈之内。台湾局应把握契机,全力优化台湾的资金市场与资本市场,此工作包括提出周延配套措施,营造人才充足、信息畅通、法律公正、会计完善、政策一贯等要件,以吸引全球的资金供求者,来此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如此则台湾构想已久的建立“亚洲那斯达克市场”、“亚太资产管理中心”等政策目标,都会因两岸金融的开放,而“从梦想变成现实”。甚至,由更大的格局来看,停摆已久的“建设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计画,也会因“金融骨干”的强力支撑,而得到实现的机会。

展望将来。两岸可能会在2010年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届时两岸金融机构在对岸“相应”市场的业务前景将会更加明朗。

猜你喜欢
投信台资大陆
携手三十载,昆台融合共发展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