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好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环节

2010-02-18 05:05钟梅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3期
关键词:波斯猫笋芽课题

■钟梅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设计上要渗透新理念,要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要不断探索语文课堂中的新环节。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形象、有趣地导入,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深入课文。

一、 从情境中导入新课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有趣的图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如,教(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清清的溪水》这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现出一幅景色秀丽的图画,让同学们感受到小白兔家门前的小溪清澈见底,倒映着青山、白云、绿树,欣赏着森林的美,溪水的清。这时,我继续出示一幅溪水变黄了的画面,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很快就投入到图画中去。我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去看看一场大雨过后,清清的小溪是怎样变黄的。”这样,激发着学生去探索“清清的小溪为什么突然变黄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出示课题。

二、 从教具中导入新课

百闻不如一见,思维必须以感知为基础。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学生可以更快地感知课文。如,教(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笋芽儿》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实物,让学生认识“笋芽”,然后再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竹林,去看看笋芽儿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开始有目的地探索“笋芽儿”的故事了。

三、 从故事中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程门立雪》这一课时,我先把杨时为了能尽快弄清问题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宋朝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名叫杨时。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为了争论一个问题,冒着鹅毛大雪,专门请教程老师。那他是怎样请教程老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程门立雪》这一课吧!”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同学们就带着好奇的心情进入课堂,想去看看杨时的求学之路。

四、 从谜语中导入新课

如,教(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鸭子和白兔请客》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请你猜一猜: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虾子,不湿花褂子。这是什么?” 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能猜出答案。接着,我又说:“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这又是什么?”同学们也很快猜出是“白兔”。谜底引出后,我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鸭子和白兔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吧!”同时,出示课题《鸭子和白兔请客》。

质疑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课题出示以后,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探究新知。

一、 从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它牵动着整篇课文的内容。如,教(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主人家中,让同学们了解主人家中有只波斯猫,可是他找不到快乐。然后,板书课题,让同学们质疑课题,有的说“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有的说“波斯猫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说“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呢”,有的说“波斯猫是怎么样的呢”,还有的说“为什么波斯猫不去寻找快乐呢”,等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质疑,老师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和学生走入文本,去探究文中的奥秘,了解故事的情节。新知识的获得也就从“疑”开始了。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从文本中质疑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有所感知,往往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又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一课,在同学们初读课文后,我说,“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波斯猫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有的说“波斯猫问了哪些朋友”,有的说“燕子的快乐是什么”,有的说 “蜜蜂的快乐是什么”,有的说“青蛙的快乐是什么”,有的说“你有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快乐吗”……可见,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且都是围绕课题来进行质疑的。当同学们能解决这些问题时,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同时明白“劳动是最快乐”的道理。

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使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揣摩文中的语言,积累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一、 从理解题目中感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春天在哪里》是(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开头篇。当学生读完题目后,发现题目写的就是春天,而不是冬天。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明白“哪里”的意思,也就是“在大自然里”。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春天在枝头上、草原里、竹林里、田野里等。这样,初春时的景色和人们的愉悦情感就显现在学生面前。又如,(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自己试一试》,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试一试”这个词语来读整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从而明白“为什么科学家会提出错误的问题”,其原因就是要让大家去试一试的道理。

二、 从阅读问题提示中感知

新教材在每一课中都有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出现阅读提示。这些阅读提示常常是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能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同学们能带着课文的阅读问题提示进行读书,更容易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文章的立意。如,(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猴子种树》,课文后面有这样的阅读问题提示,“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从这个提示我们可以领悟到猴子种树的经过,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经过呢?我们就可以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并读出猴子只听别人说话,而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耐心做事。如文中小猴说:“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猴子做事就是不动脑筋,光听别人说话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见,最后导致一事无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拓展延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入课堂,我认为,拓展延伸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要使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生活内容广泛获取,以此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能力,为课堂与习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可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语文的学习是无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出一片片广阔的天地。让我们紧跟课改的步伐,不断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不断领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积极探索课堂中的教学环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精彩。

猜你喜欢
波斯猫笋芽课题
波斯猫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
笋芽儿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华彩音乐厅的一场演出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