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凤玲
(本溪市第十九中学,辽宁 本溪 117000)
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从初一到初三3个年级,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用一个模式,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头脑里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式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笔者欲借《口技》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口技》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常用文言句式。本文出现了“于”、“而”、“固”、“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与”、“则”、“者”、“之”等 18 个虚词。这18个虚词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是“之”、“而”、“于”词语。文言文中的教学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法。像“而”就固定5种用法: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之”的常见用法:“助词”译为“的”——“于厅事之东北角中”的“之”就是此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不译(当然它也有充当实词用的时候,如动词、代词——吾欲之南海中的“之”译为动词“去,往”)。教师在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时就能准确地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叫学生识记背会,下次再接触类似的知识时学生自然会灵活运用。在有限的一节课里,因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达到用最省时间传授最有含金量的知识的效果,周而复始,学生也就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针对本文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虽是辅助手段,但它能与课堂教学完整地结合到一起,用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下载了一段以穿插京戏表演为背景音乐的朗诵课文mp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效果异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也写到:有人说多媒体的生光化电支离了语文课堂,但是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恰恰促成课堂的高产。
(2)在导课与课外延伸作业时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口技大师李进军的口技表演。设计意图:其一,创设情境有利于下面的教学;其二,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一场面进行描写,模仿口技一文的文言语言写你听到的和看到的。在教学反思中我又一次写到:没想到如此难写的场面,会因为我的这一教学手段的利用而变得轻松自如。
3.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准
最关键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正字音,再读明大意,再读出节奏与中心。在“三读”中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对于浅显的文言文不难做到。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师生配合读、生朗诵、齐读都可,在读中掌握文言文朗诵的技巧。对老师的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意,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不可忽略了讲后的朗读。其实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诵读”,力求熟读成诵,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有些教师意识到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只片面强调语言感悟能力,总是先朗读后理解分析,不重视理解后的朗读。讲析课文前进行的朗读,是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但讲前朗读毕竟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不仅知道怎样读,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读,还必须在讲析课文之后。
笔者设计的板书与本文内容浑然天成,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大意,又很容易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采用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用了4个数字,分别与几个字相映。一字统领、两次交代、三次描写、四次反映,也就是我们常说要重视整体感知。4个数字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和轮廓,有助于学生对整篇的把握和对各部分的整合。
讲授文章时题与题、内容与内容的设计精彩自然,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问题。关于过程的习题,结合全文分析到位,不含糊其辞。像《口技》一文我设计问题时就只涉及3大方面:①本文刻画口技艺人的记忆怎样,你怎么看出来的?②把你认为口技艺人技艺高超的地方找出来并归类。③得结论,正侧面相结合描写。分析既精练又透彻。文言文本身让学生感到离我们生活很远,你再按文言文的形式先翻译再归纳段意再讲析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心理的隔膜。用现代文来解析也是笔者教授文言文的一个心得。
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