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姿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路小学,辽宁 阜新 12300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们的内心漾起了向往春天的感情,并陶醉其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发现小草绿了,柳枝软了。
生2:我和爷爷上“三·一八”公园,我发现我们细河的水都化了。
生3:我发现大街上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天气暖和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4:星期六,我和爸爸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5:我还发现蚂蚁、青蛙都从洞里钻出来了,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带着自己动手制作的风力小玩具,到室外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农民种粮的过程,如查阅资料、访问邻居等,但这最多只是让学生感到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让学生抓一把绢花,右手“播种”,人倒退着走,5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再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播放了一些身残志坚的人如斯蒂芬·威廉·霍金、张海迪、邰丽华的精彩感人的视频给学生,画面中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个别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这在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本课后,我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残疾人,下节课模仿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观察,等到再上课时,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断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的不幸!之后我让学生谈体会。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以前在街上看到一个长相怪异的残疾人曾经嘲笑过他,今天我自己模仿残疾人之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很不幸的,今后再看到残疾人时我不会再嘲笑他们了。”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3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主题活动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暑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暑假里经历的事情,说一说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把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得意、有趣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再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买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接着他们的话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孝敬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事先和我校的联谊单位细河区交警支队取得了联系,与交警同志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实践。交警同志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上,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地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课后我又布置学生组成小组到社区附近的街道协助交警协勤员一起指挥交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得以实践。在这次实践中学生学到了一些常用的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生活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源泉,我们要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表现,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