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霞
近年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日益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问题。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被广大历史教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能力、方法的培养很少顾及;教学媒体简单化,“教教材”仍占主导;教学手段现代化,但仍浮于形式。当然,历史学科以史实而著称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充分调动起来。鉴于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尝试在历史课堂上依托网络信息环境提供的技术条件,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以学为主、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
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突破时空的限制,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智能环境,从而为网络教学提供可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全球化的;学习过程是交互性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是自主性、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本文将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合理地应用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一历史课教学中,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阶段分别体现了网络化教学的优势。
2.1 导入新课阶段让学生课下从网上下载他们喜欢的电视剧“天龙八部”里面的主要人物乔峰、虚竹、段誉的图片;然后在课上让学生根据人物图片来说说他们分别与当时的哪个政权有联系。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虚竹是北宋的,汉人,后来是西夏国的驸马;乔峰是辽国,契丹族人;段裕是大理国……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从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利用网络上的人物图片,提高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这堂课的导课非常成功,把遥远的历史一下子拉近到现实。
2.2 讲授新课阶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搜索引擎、流媒体技术和信息下载功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
在讲解赵匡胤如何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时,必定提到“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两个典故;在讲解辽政权时,必定提到契丹族的兴起、强大以及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在讲解宋和辽的澶州之战时,必定提到当时签署的著名合约——“澶渊之盟”;等等。历史教师以前在讲解相关内容时都是提前查阅书籍,摘抄资料,阅读给学生。而如今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中就直接引导学生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来查找“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契丹族的兴起、强大及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澶渊之盟等相关内容,丰富课堂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迷失方向,找不到有用的信息,在校园网上针对本课内容设计导航,将相关网站或网页建好链接以方便学生使用。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例如:“请打开http://www.baidu.com,然后输入‘黄袍加身’,点回车便可查找到‘黄袍加身’的相关内容,打开内容进行阅读即可。如果想要下载下来以备后用,可以选中相关内容,右击鼠标进行复制,打开Word文件,进行粘贴,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起初的引导、帮助可能会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索。
2.3 拓展研究阶段教师结合现实提出问题:“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对照上面所展示的图片资料,谈谈在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为了让学生紧密结合现在的国内形势,教师引导学生访问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查阅有关“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和文字资料。通过观看录像,学生感触颇深,都踊跃发言:在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要更加团结;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要发扬各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3.1 学习目标更加开放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在这种网络化的课堂中,“知识目标”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合作学习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通过操作计算机的行为,学生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学习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在网上收集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并讨论其影响。学生的这些行为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使原本不太好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浮出水面,为教师和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3.2 学习方法更加丰富历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看、读、听、论等学习方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在这样的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样一个网络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搜集信息、下载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远程讨论。更难得的是,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协作学习、商讨辩论。
4.1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要合理地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历史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堂课每部分内容都必须运用。有些教师为了用“网”而用“网”,不考虑实际情况,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没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对于一些内容,传统讲授比运用课件、网络效果更好时,要具体分析。一些适合制作课件的内容也要删繁就简,多在重点、难点、疑点上下工夫。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不是网络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在使用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一个度。
如今,我国已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其中教育部联合有关高校组织专家队伍建设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不仅包含了课件库、优秀教案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还包含了专家论坛、网上模拟图书馆等互动栏目。如何引导学生不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快速找到合理有用的资料,这又是广大任课教师着重注意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搜索引擎。任课教师可以提前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也可以提前将内容下载下来放在自己学校的服务器上,供学生查阅使用。另外,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要尽量避免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
4.2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教师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好网络化课堂教学中,网络技术是辅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师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是大量知识的“浇灌者”,更不是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放映员。教师的任务应是凭借学识经验从宏观上来引导学生,将分散零碎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建构成学生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所教学科有宏观的把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目前具备这2项能力的教师还是少数。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也是目前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应用软件、技术能力的培训,更要重视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要通过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网络环境下的各项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科教师。
4.3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教师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传统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网络交互多了,师生角色转变了,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了,学生自主学习多了,教师讲解的少了……往往就会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中良好的师生交流,教师不仅可以捕捉到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反馈,还可以通过心灵的交汇、观点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因此,师生间和谐的课堂交流不容忽视,更不能让现代技术代替教师的地位,出现学生各忙各的,教师闲得没事儿的尴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