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钟伟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依托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使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能力。
求知欲、好奇心是促使人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产生好奇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倾注所有感情,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多媒体课件,大多数由教学一线教师经过反复研讨、集思广益,最后完成。而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经过精心筛选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渗透课件研制思路、研制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时,课件的演示能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这一规律;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特殊点成像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得到逼真的模拟,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这样做,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调动起来。
多媒体课件还能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让现代科技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如学校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小科技等活动,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品质,在活动中学会创造。
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对对自己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常把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使学生只会书本知识,却不会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与所教的课程相关的问题,这就不仅仅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且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
如讲“乐音的三个特征”一节,一上课,教师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交响乐,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感到既惊讶又有趣。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中:你能听出交响乐中有哪几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吗?学生争先回答,教师再问:为什么几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分辨出来呢?又为什么乐器合奏的声音比单独一种乐器的声音加强了呢?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教师引入课题。
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瓦特自水壶盖跳动生疑,创造发明蒸汽机;法拉第从奥斯特的“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经过10年努力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导致发电机的发明。可见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通。因此,问题是创造活动的前提,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多地设置启发性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利用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根据教课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勇于探索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恰到好处地把所需内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设立课题进行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解决,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通过引导和点拨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法。学生提问、思考、再验证,问题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课堂效果非常好。
利用课件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要有典型性(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问题、深刻性、直观启发性、针对性、开放求异性。“一题多解”能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或引出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激励探索,培养能力。教师要设置一些习题,由浅入深,对于灵活性问题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方法加深、拓展;启发引导,激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和假设,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以发展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