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影
基础教育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它使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要求每位教师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对于一直沿用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而言,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很显然会有一定的难度。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转变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让教师重新定位。笔者就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谈几点认识。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行为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阅者,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2.1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涌现,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不断追求新知,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各项教学实践。
2.2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如果教师仅从事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很难有大的长进。因此,教师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达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境地,由“教书匠”成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课程管理走向民主化,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它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有了学生才有课程,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可见,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也不单单是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过程、一种意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学生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
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解释与实施的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那么就很难取得好的成效。当然,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和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也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教师既要理解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含义、设计者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又要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蕴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课程综合化,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课程形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就是说学校将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联系,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为此,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将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要走出学校,成为社区的一员,了解熟悉社区的教育资源,用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成为社区型的开放式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独立者,而应是积极的合作者。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教师要强化合作意识。
另外,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推行,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都要求教师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并与社会教育也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有效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迎潮而上,尽快走入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