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冰 刘 福
(中共太原市校委党哲学教研室,山西太原 030012)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
张秀冰 刘 福
(中共太原市校委党哲学教研室,山西太原 030012)
社会各界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早已达成共识,然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却比比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在继续恶化。本文指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乃是与保护环境明显对立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资本逻辑、市场机制、消费理念、增长方式、价值观念和环境伦理等因素。
生态环境;恶化;深层原因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已经为科学研究所确认:①工业化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②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是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③农业生产中长期滥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严重污染环境。④城市垃圾污水是生态环境的又一大污染源。但是,仅此认识并不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社会各界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早已达成共识,几乎没有人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提出异议,然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却比比皆是,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在继续恶化。
且看当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典型案例及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社会冲突:
(1)大量开采稀土造成生态资源和环境毁灭性的破坏。由于供过于求,贱卖稀土并没有换来经济发展,而是造成一个个无法住人的癌症村。
(2)三峡大坝预期的防洪、航运、灌溉等目标至今未见成效,只是突显了地质灾害、水质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反常、旱涝加剧、水系失衡等问题。
(3)2007年,全国排放到河流的污染物超过3千万吨,远远超过两年前不到0.14亿t的报告。2007年全国工业固体污染物排放超过0.49亿t,是两年前报告数字的三倍。污染的严重性远远超过预期。
(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垃圾包围城市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有70亿t的垃圾,垃圾掩埋和垃圾焚烧生产了新的污染,当地居民怨声四起。
(5)环境维权成为社会冲突的重点。2007年全国因环境污染发生的上访投诉60多万起,其中引发冲突就达8万余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强调,在2009年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中,和环境原因相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快速增长。
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是什么在污染环境,是谁在污染环境。但是,还没有一种力量可以直接制止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因为在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与保护环境明显对立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市场机制、资本逻辑、消费理念、增长方式、价值观念和自然伦理。这些社会结构和机制不仅主导了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主导了政府行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有直接的关系。传统工业的根本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二是忽视了自然环境对废弃物有限的降解能力。这两大缺陷通过某些社会机制的放大效应,成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元凶。
传统工业(如煤炭、钢铁、冶金、化工等)一定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不能幸免。只有后工业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逻辑创造了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大量消费、过剩消费的消费方式。追求利润的内在驱动使传统工业的缺陷急剧放大,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资本逻辑在经济学的范畴内是合理的,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利润的最大化是不合理的。因为企业主得到了利润,而让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为他买单。主流经济学把环境看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并没有把环境因素看作生产成本。如果把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的产值是一个很大的负数。
资本逻辑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如果凡是污染环境的经济活动都无利可图,那么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自然会转向不污染环境的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不容置疑,但负的外部性又是其明显的弊端。负的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他人或社会受损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责任和成本。
市场机制只考虑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却不会顾及第三方的利益。某化工厂经济效益很好,客户也很满意。但是它所排出的废水却污染了河流,沿岸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沿岸居民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
生态环境是最基本、最广泛的公共利益。由于生态环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提供的非排他性,市场的交换制度便不可能起作用。市场机制不能保护公共利益,这也是市场机制负的外部性之一。
市场机制的外部性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因此,保护环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它既可以服务于正义,也可以效力于邪恶;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可惜的是,科学技术屈从于资本逻辑和市场机制,使后者的负效应呈指数增长,成为破坏环境的帮凶。
在高科技聚集的美国硅谷,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美国电子工业职工的发病率比美国工业总的职工发病率要高得多。显然,服务于资本逻辑的高新技术并不能用来解决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只有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确立生态环境至上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才会产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结果。
现代物质文明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引发了人们更大的贪欲,物质第一、享乐至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在舍命般地追逐财富,贫富悬殊更激发了人们的致富动机,舆论和媒体则推波助澜,一个又一个富豪排行榜无不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大量浪费和大量废弃的价值根源。
资源的有限性必将遏制物质欲望无休止的膨胀,取而代之的是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的生活方式,即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经济增长是政府主导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虽然渐次演变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但经济增长仍然是首要的和第一的发展目标,这就是为人所诟病的“GDP主义”。保护环境被视为第二位、第三位的目标,经济、政治、军事等任何一个目标,都可能凌驾于保护环境之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某些地区更为明显。一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发展模式,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扣除这方面成本,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必须对经济增长有所限定,即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的经济增长。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一般为经济稳定目标、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效益目标和生活水平目标。近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有针对通涨通缩、应对金融危机和确保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但鲜有环境保护政策被列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政策。
市场机制的制度性缺陷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克服。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但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环境保护的口号很响、调子很高,但面对经济发展的硬道理总是软三分。
保护环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因此,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要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实现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
环保法律中的漏洞牺牲了环境效益,环保执法中的腐败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法律漏洞和执法腐败为环境污染开放绿灯。
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发展的方针。主要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但在实践中,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使这三种效益统一起来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牺牲的是环境效益。
环评不合格的污染企业(比如对环境危害很大的化工厂)为什么能被批准新建?污染企业为什么能继续生产?其中,高层权力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环保法制建设必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我们希望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能够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界,这是生态环境恶化在认识论上的总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政治领域的斗争哲学相呼应,衍生出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等错误观念。
不仅是在发展传统工业中,就是在生态建设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和规划依然大行其道。植树绿化违背自然条件,水利工程切断天然水系,生态园建设惟独缺乏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核心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我们不需要刻意保护环境,只是不要破坏它。不要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也不要由于生态建设而破坏环境。
遵循公平贸易的原则也可能会产生不平等的环境后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WTO的游戏规则在世界各地攫取资源,把利润输入国内,提高本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把环境污染转嫁到他国,并把全球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于发展中国家。
外资企业说,在中国开工厂有三大好处: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任意的排放。换言之,发达国家通过WTO的游戏规则,赚到了高额利润,却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留在中国,还有贫穷的劳工。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应当承接什么产业?一是不污染环境的产业,二是低耗能的产业。这是两条基本的底线。
(编辑:于 杰)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施韦策.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AbstractThe communit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issue of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wever,the activity of destruc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verywhere.In our countr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 still continues to deteriorate.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industrial production capital logic,the market mechanism,consumer ideas,growth mode,values,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o forth wihich is antagonistic to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i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deterioration;underlying caus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HANG X iu-bing L IU Fu
(TaiyuanMunicip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Taiyuan Shaanxi 030012,China)
X171.1
A
1002-2104(2010)03专-0459-03
2010-02-10
张秀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