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民
地方院校与行业类院校在服务定位、专业定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意义上地方院校主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门类较多、学生就业面广、办学适应性较强;隶属于行业的院校则受行业特殊性的限制,其专业面相对较窄、学生就业去向相对集中、对行业的依赖性较强。目前的现状是原铁路院校大都移交地方管理,新的格局对其办学前景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截止目前铁路高等职业院校均已完成了向地方的移交,隶属关系的重大变化,直接带来的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考量学校的新视角冲击,标志性要求是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指标;二是铁路行业跨越式发展背景之后,是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力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标志性趋势是用工质量优先于用工数量;三是铁路职业院校受惯性思维影响,如果依然背靠铁路行业这棵大树,继续一味在铁路专业上做文章,其发展将受铁路行业用工晴雨表、风向标的极大制约;四是适合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培训服务功能提升及新专业的拓展,是铁路职业院校真正融入地方、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认识有待于不断深化和提高。
上述四个主要问题能否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关系到铁路职业院校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地方和社会,做足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文章;另一方面将直接关系到铁路职业院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我院的改革实践,笔者以为如下四点值得深思。
《中国高教研究》2004第五期发表的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一文中强调,“社会越发展,就越是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1]。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接受更高程度、更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纵观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基本经历了“近代实验科学奠基阶段”、“从实验教育到实用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现代产业集成与职教理论系统化阶段”三大进程。而每一阶段的理论发展总是同技术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构成的科学含量密切关联,并且对特定阶段和层次的技术生产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2]。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基本实践都充分证明了加强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需求两个层面讲,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前景十分广阔。铁路职业院校移交地方管理,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应当看到铁路院校从此既有 “娘家人”,又不乏“婆家人”。单从办学角度讲,“双脚走路”是我们相对于其他非行业院校的明显优势。因此,必要也必须进一步增强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心。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适合国情的模式尚在不断探索之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有许多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导致结构性失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4]这三大问题首当其冲。
不可回避的是,多数铁路高等职业院校是由原普通中专学校改制升格实现的。由于其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历教育的印记十分明显。要彻底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上有颠覆性改革,困难和阻力必定不小,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一定很大。
首先要从职业教育理念上突破。要认真地、深刻地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将探索和改革适应职业教育的模式与学校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其次要从运行机制上突破。要建立和健全运行机制,为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驾护航,避免出现随意性和零敲碎打现象;再次要在办学经费上突破。要统筹测算、合理分劈,保证教学改革、模式转化等等环节所涉及的必要经费,避免只求“形似”不重实效的务虚现象;最后要在“高”和“职”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理清思路、加大投入、盘活资源、提升质量,避免将职业教育容俗化。
我国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是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地区间发展差距很大。三是社会上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5]。调整好专业布局,是增强铁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力的基础保障。而适应能力的提升,则是铁路高等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首先要增强社会适应性。适应性(fitness)是一生态学术语,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通过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它决定此物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性能。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适应的相对性是指虽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根本,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由于遗传基础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应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这里引入生态学概念的目的是说明如果将铁路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个生物体而言,其适应性问题同样应随着社会的时代、环境、和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
多年前,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就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题系统调研后,提出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其目的是准确分析了该阶段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进而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作出积极地作出反应。一些院校抓住了这一机遇,从而便成为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
适应性的培育,社会环境是外因、是条件,学院自身是内因、是根据。铁路职业院校应在短期内,尽快调整好心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我院紧紧抓住地处西安中心城市的优势,以为西安地铁培训前期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平台,着力改善交通运输专业群的办学条件,率先抢占了西安地铁用人市场。同时,发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名效应,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争取政府投资总额逾500万元,进而打造出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类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实力,使该专业群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类似的作为,其实就是铁路院校移交地方后适应能力的具体体现。
其次要巩固原有的行业地位。铁路高等职业院校从历史背景分析,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合理,各院校的拳头或重点专业在积淀中逐步得到凸现,再铁路企业中的各自影响基本定调,专业服务面向和就业市场划分基本完毕。因此,就铁路行业就业市场而言,与其各执利器、互为天敌,倒不如各据一方、互为补充。就专业建设共性而言,与其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倒不如做强龙头、做精专业群。此举既有利于继续巩固各自的行业地位,又可以使铁路人才市场预测、院校有限的资金运用等均处于有序可控状态。目前我院紧紧抓住机车车辆、交通运输两大专业群,不断地将其做精做强,基本形成了立足西北、稳固华北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格局。
最后要重视专业的合理布局。在新的体制下,铁路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不仅要考虑原铁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要考虑到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考虑地方经济和区位经济的特点,增强办学的适应性。不仅要做强做精原有的铁路专业,还要加大普适专业的建设力度,甚至涉足再就业工程等关乎民生的领域,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实现铁路和地方“两条腿”走路。不仅要依靠全员智慧形成共识,更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支持,使专业的推陈出新有充分的政策保障。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6]。无论是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为前提,还是以解决现有专业面较窄、规模较小为前提,迅速介入并提升技术培训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有利于解决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铁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发展的融入问题;三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进而提高办学效益;四是有利于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因而,抓住切入口,积蓄力量,逐步稳定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规模,也是保持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院拥有良好的培训条件,举办市教育系统培训班后,消息不胫而走,一些部局纷纷前来考察、办班。我们抓住市委市政府人才培养的战略机遇,成功地举办了市委组织部牵头的中欧商务班,并继续在全市数万名企业精英人才培训方面拔得头筹。目前,仅为地方培训年规模基本稳定在2000人次。这一切不仅拓宽了融合渠道、加速了学校与地方的融合进程,而且也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我院在市管学校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正在不断地诠释,铁路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地方社会和经济建设已成为历史之必然。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迅速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努力解决制约铁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是保障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长远讲,我国高校未来的适龄人口将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控制规模、提升内涵,追求持续发展是学校最终的选择。发展经济、提高人口素质,服务社会经济的外延将十分丰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研究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不断摸索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突破口,使铁路职业院校在健康发展中真正肩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1]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中国高教研究,2004/5.
[2]方然,等.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三大进程.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期
[3]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4]唐燕萍.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2001(2).
[5]周佩玲.浅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网络论文下载中心),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