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荣 杨 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3)
农村环境的“和谐管理”与“社会资本”研究范式
王春荣 杨 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3)
我国农村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问题,迫切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村环境“和谐管理”模式。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同的一种潜在资本,社会资本研究范式对于农村社会、环境管理和“和谐管理”都有着强大的解释功能。农村环境的“和谐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资本研究范式的透视。
农村环境;社会资本;和谐管理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相对城市环境管理而言,农村的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中生态方面: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污染方面:①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②农村居民生活区的垃圾污染。③乡镇企业和养殖场带来的污染。农村的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环境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农村的地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7%以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很多重大的环境问题的发生地也在农村。农村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国家环境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环境而不是城市环境决定的。
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国现行农村环境管理体制落后,不能够充分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从而导致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好。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延用的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而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它的基本特点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模式。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由法律法规体系、行政制度体系、环境经济方法三大部分组成。我国当前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以政府为主导,没有充分发挥公民的环境权利,致使各级政府“孤军奋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水平很低。这种管理体制应用在城市环境管理中会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域广,农村社会管理基本处在自治型管理状态下,因此这种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在农村环境问题上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农村环境急需“和谐管理”模式。“和谐管理”是组织为达到某目标,在变动环境中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子系统中形成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目的。“和谐管理”的主要体现和标志就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能否实现管理目标及和谐目的,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能否做到“以人为本”,能否使环境相关者参与到环境管理之中。因为管理无法摆脱人这个能动因素的始终参与,管理是在组织中通过人及人群有效完成任务的学问。所有管理问题都在以人和物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系统中,任何管理问题都离不开处理组织中人与物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而人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人的要素相对于物的要素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人的智能性,而组织应对确定环境和复杂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又恰恰要依靠人的这一特性。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到农村环境管理实践中,要在农村环境管理中把握“以人为本”,就要转变政府“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环境管理中的能动性,使农民参与到环境管理实践中来,鼓励和引导农民及农村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模式,才能达到“和谐管理”效果。
要在农村环境管理中把握“以人为本”,就必须从“人”的角度,从人与人间关系的角度入手研究农村环境管理实践。这就不能不引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所谓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同的一种潜在资本。它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其最大的特殊性正像科尔曼所指出,“社会资本基本上是无形的,它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2]。社会资本概念,渊源于这样一种思想:既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对人们获取价值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最早提出并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是法国的布迪厄,后来者有罗纳得·伯特、罗伯特·普特、科尔曼、福山、罗伯特·帕特南等。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既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3]。在这里,我们从宏观层次把握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4]。社会资本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资源。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三个组成要素,其中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感之一。一个依赖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因为信任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润滑剂,因此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最关键和本质性因素。关系网络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处于关系网络中的成员通常具有相互认同感,相互团结,他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和期望而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在一个共同体中,公民参与网络越密切,公民就越有可能为了共同利益合作。与关系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是规范,或称之为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和制度。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是被允许的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群体内部成员通过长期重复的博弈互动,会产生互惠合作的规范,因此“关系紧密的群体内的成员们开发了并保持了一些规范,其内容在于使成员们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事务中获取的总体福利得以最大化。”
相对于城市环境来说,农村环境更需要以社会资本视角做透视。原因在于中国农村社会是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根据前文所述,社会资本具备信任、规范、关系网络三个要素,比照这个概念,我们观察一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下,社会资本的状态。
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描绘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5]。从中可以看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以血缘关系、熟人关系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网络。在当代农村社会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仍然以“差序格局”为表现形式,家庭、家族、亲属、熟人等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明显表现出来。而所谓“差序格局”中蕴涵的信任、互惠、合作和关系网络等因素仍然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农村社会的社会资本依据“差序格局”分为四种类型:①因家族宗族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②因功能性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如各种农民协会);③因象征性符号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如因习俗、宗教形成的网络);④因一般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各自的参与网络范围内,网络成员之间体现出信任、互惠和合作的趋势,为解决该网络范围内的集体行动问题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以社会资本为视角研究农村社会管理是有价值的。
社会资本在环境管理领域也具有强大解释力。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也具有价值,也参与资源配置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势必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网络;而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对之具有必然的管理权,导致环境物品的配置过程当中也势必会掺杂着政府与个体、与社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复杂联系。换句话说,按照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必然存在于与环境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上,并影响环境资源的配置。环境治理与公民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交往网络、互相信任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平等互惠的社会资本要素密切相关。环境治理的效果与质量也与社会资本存量及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环境治理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其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才能把握环境治理的深层机理。
而相对于城市环境管理而言,农村环境管理更需要利用社会资本来实现管理目标。这是因为,其一,农村环境是政府环境管理的末梢,政府在这一领域缺乏足够的管理力度。农村环境管理资金缺乏、环保装备落后,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到目前来说,还不健全。我国县级以下的政府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农村环境监测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加之环保执法经费待遇较低,优秀的人才大多不愿到环保执法部门,专业不对口,文化素质低,难堪重任。再加上农村环保执法体制不顺、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体制空白和系统缺陷等原因,造成农村环境管理的真空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说明,依靠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管理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其二,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中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农村的环境资源由于没有明晰的产权制度支持,或者存在产权制度,但兑现程度低,使人们对其缺乏信任而导致短期行为。其次,农村环境资源没有形成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价格机制并不成熟甚至扭曲。人们就不能自觉地努力保护环境,相反,为减少成本,增大收益,而倾向于选择破坏生态,牺牲环境,而将由此造成的损失推给社会承担。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之中,涵概了许多与公民社会、关系网络等相关的因素:公民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规范和谐有序的交往网络、互相信任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平等互惠的公共利益基础等,其中公民积极参与的网络、互惠互利的规范和社会信任是其基本形式和支柱性要素。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资本形式不同的是,社会资本属于一种是一种“软资本”,它能够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和激发社会持续发展活力。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的个体素质,还取决于连接个体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的质量。社会资本雄厚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就比较迅速;社会资本薄弱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则比较迟缓;而社会资本缺乏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仅停止,还可能倒退。社会资本的有无、多少己经成为一国能否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本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人类社会试图探索治道之变,走出发展困境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理论解释范式。
基于此,我们认为社会资本对于“和谐管理”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因为良好的社会资本状况是“和谐管理”的社会基础,是后者必备的社会条件。“和谐管理”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的管理过程,这就需要社会必须具有高密度的发育良好的社会资本网络。因为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了高密度的社会网络、互相信任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社会规范,也就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资本的条件下,才会实现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才会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基础。反之,很难设想在一个充满怀疑、猜忌和相互陷害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公民之间相互孤立,彼此缺乏必要联系网络和缺乏共同信服和遵从的社会规范的状态下,公民之间能够形成协同一致的目标,能够具有团结、合作和信任的公共精神,能够形成各种自主自愿的民间组织,能够达到与政府的合作。因此可以说“和谐管理”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都取决于社会资本的状况,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网络关系复杂并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社会来说,“社会资本”对于“和谐管理”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政府与市场在农村环境管理中双重失灵,我们有必要寻求这两者以外的因素——社会资本因素来解决当代农村社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问题。社会资本这种人际间的关系资源,是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桥梁的功能,是使社会、人群、组织等在更高和更广泛层次上协同与合作的基础。否则社会中的合作就会出现障碍,制度的效能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它是构建良好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具体到农村社会环境管理中,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中人际间、人与政府间“社会资本”,发挥其效应,才能使农民参与到环境管理实践中,实现政府与农民、村民之间“和谐”与合作,才能达到“和谐”管理目的。
(编辑:于杰)
[1]苏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治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5):39.
[2]黄晓东.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41.
[3]周红云.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34.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AbstractDue to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rural areas,a new administration mode so called‘harmony administration’must be established by the means of that the farmer’s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guide of government can be realized in the rural administration process.Social capital is a potential capital that is equal to the material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s capital.The pattern of social capital study serves a strong explanation function in the rural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harmony administration’,The target for‘harmony administration’of rural environment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the study of the pattern of social capital.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social capital;harmony administration
“Harmony Administration”and the Pattern of“Social Capital”Study In Rural Environment
WANG Chun-rongYANG Yi
(Marxisim Department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C912.82;X196
A
1002-2104(2010)05专-0219-03
2010-06-20
王春荣,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