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颖
(双鸭山煤炭总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惊厥是指刺激引发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致全身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小儿高热惊厥是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1],多发生于6个月~6岁患儿,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节律紊乱或暂停,可有皮肤青紫、双眼上翻或固定,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或伴大小便失禁。惊厥可暂时引起脑功能障碍,发作时间长或反复发作会造成小儿智力下降,给小儿与家庭带来极大伤害。护理工作在治疗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于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预后情况报道如下:
选取2006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73例,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 31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2.3岁。其中,年龄≤3岁58例,3岁以上15例。体温38.2~41.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支气管肺炎20例,急性痢疾4例。所有患儿经及时救治及护理后,均痊愈,无智力下降病例发生。
1.2.1 卧位与呼吸道管理 立即让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而引起窒息,如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对于已出牙的患儿,为防止舌咬伤,可将牙垫放于上、下齿之间,患儿牙关紧闭时勿强行撬开,以防牙齿损伤[2]。
1.2.2 及时吸氧,改善脑细胞低氧状况 因惊厥时患儿对氧的需要增加,应立即常规给予吸氧,提高血氧浓度,改善脑细胞低氧状况,减轻脑水肿。常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 L/min。
1.2.3 降温 应立即进行物理降温,才采用冰帽、冰袋冷敷,酒精擦浴,或温水浴,如降温效果不佳,可给予药物退热。
1.2.4 建立静脉通道 镇静、止惊,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可采用鲁米那肌注,水合氯醛灌肠等,静脉通道建立后根据发病原因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并可根据患儿病情及时加用对症药物。
1.2.5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严重反复出现惊厥患儿,可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此时应限制液体入量,并给予脱水处理[3]。
1.2.6 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口腔湿润清洁。建立安静舒适环境,温湿度适宜,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1.2.7 其他 保证患儿的安全,协助医生做各项相关检查,尽快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
1.2.8 出院指导 向家长讲解高热惊厥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止惊的措施及物理降温方法,患儿再次发作时可就地抢救,缓解时将患儿迅速送往医院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人群;合理添加辅食,加强体格锻炼,增加抵抗力[4]。适时增减衣物,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本组73例高热惊厥患儿,经治疗后患儿均痊愈,住院天数5~10 d,治疗后随访,再次发作患儿12例,余患儿均未再次发作。患儿家长在患儿再发原发病时,积极治疗,预防持续高热。有效地防止了高热惊厥的再次发生。这与医务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使患儿家长加强了对高热惊厥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暂不完善,高热时脑细胞代谢暂时紊乱,引起神经元突然放电可能是其主要病因[5]。小儿高热惊厥原发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持续高热可引起。其病起病急,可因呼吸不整或暂停引发脑低氧,急救时,关键在于迅速镇静止惊和降温。为赢得抢救时间,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配合医生急救,积极准确地执行医嘱。做好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使患儿家长加强对高热惊厥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并且掌握患儿再发高热时如何预防惊厥的发生。因此,要做好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对病情变化及时的观察和积极有效的抢救护理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前提。可直接关系到高热惊厥抢救的成败,对治疗效果及预防高热惊厥的再次发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6-7]。
[1]吕晓春.小儿惊厥5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92-393.
[2]叶彩娜,赵成香.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0):1252-1253.
[3]黄花新,李美杏.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12):1975-1977.
[4]王秀凤.306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4):1248.
[5]许世花,姜英今.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06,27(12):1507-1508.
[6]闫慧荣.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家庭护士,2006,4(23):31.
[7]吕琦玲,梁汝清.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