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霞,汪 滨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浙江杭州 311200)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主要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组以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一般在术后2~10 d内出现,干扰了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影响其生活质量,应引起外科医生重视。笔者近2年来,以药物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中86例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例,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诊断标准参考王平瑜标准[1]。其中,男 53例,女 33例;年龄最大 73岁,最小 39岁,平均(45.3±5.9)岁;原发病病程最长 4 年,最短 3 个月,平均(18.5±2.6)个月;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病程最长14 d,最短2 d,平均(4.6±0.5)d;原发疾病为胃窦部胃癌 62例,胃体部胃癌26例,贲门癌9例;均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毕罗Ⅰ式消化道重建术29例,毕罗Ⅱ式消化道重建术57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原发病种、术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似的基础治疗,包括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支持,平衡水电解质等。治疗组以甲氧氯普安针10 mg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3次。对照组采用吗丁啉片,10 mg/次,研末,胃管灌入,每日3次。疗程均为14 d。
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呕吐、恶心、腹胀、腹痛,以4级3分法将无、轻、中与重计分为0~3分;并记录胃管引流物数量。
参考孙华标准[2],①痊愈:胃肠减压引流量降至300 ml以下,引流液变清,症状积分减少80%以上;②有效:胃肠减压引流量降至500 ml以下,引流液较清,症状积分减少50%以上、80%以下;③无效:治疗后引流量、引流物无明显变化,症状积分减少50%以下。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组痊愈14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3.0%;对照组痊愈5例,好转3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3.7%;经Ridit分析,u=2.0675,P=0.0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亦可称为“胃瘫”、“胃瘫综合征”、“残胃无张力征”,是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多是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部结构被破坏,神经功能受损,蠕动功能障碍,出现以胃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3]。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4]:①精神因素,手术导致的精神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②手术创伤,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操作粗暴等。③手术使迷走神经损伤、切断,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④炎性反应和水肿干扰残胃的正常排空。⑤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紊乱等。
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由于需要禁食,口服药物使用受到限制,更制约了临床治疗。笔者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采用足三里穴,以胃动力剂甲氧氯普安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患者多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有关。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研究发现[5],针刺足三里可使幽门括约肌收缩和频率明显升高,增加了胃肠蠕动的强度,重刺激可使胃酸度下降,胃液分泌减少,胃内压下降。甲氧氯普安为多巴胺受体阻断剂,能促进胃蠕动与排空。以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方式施治,不仅能发挥甲氧氯普安促胃动力的作用,还能通过足三里,激发胃经经气,起到健胃和胃的作用。
笔者认为,以甲氧氯普安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有较好的疗效,简便易行,值得推广运用。
[1]王平瑜,白雪峰,姚立东,等.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无力症的诊断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0):878-880.
[2]孙华,王道海.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74.
[3]白玉玺,童芝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9):1130.
[4]卢汉龙.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3):228-229.
[5]林亚平,钱力伟,刘俊宇,等.针刺足阳明胃经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