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湖南省涟源市人民医院,湖南涟源 417100)
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小儿常见的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病因隐匿的腹部综合征,以持续数月以上的腹痛为特点,往往给患儿和其家庭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再发性腹痛临床上分功能性和器质性,长期腹痛治疗效果不佳,常常令儿科医师很棘手。现将108例小儿再发性腹痛临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8例患儿中,男 59例,女49例;年龄3~6岁56例,7~9岁 34例,10~12岁 18例; 病程:3个月~1年 67例,1~2年41例。所有小儿腹痛均大于3次,有不良饮食习惯者39例。
①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②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很少表现为绞痛;③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上腹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④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腹痛季节:以冬春季节发作为主71例(65.7%),其次为秋季28例(25.9%),夏季较少为9例(8.3%)。伴随症状:长期腹痛伴食欲不振36例(33.3%),伴恶心、呕吐16例(15.0%),伴返酸4例(3.7%),伴腹胀25例(23.1%)。腹痛部位:以脐周痛为主77例(71.3%),上腹部20例(18.5%),部位不固定11例(10.2%);腹痛性质:不规则痛73例(67.6%),阵发性痛27例(25.0%),持续痛8例(7.4%)。腹痛时间:无规律痛91例(84.2%),饭后痛 15例(13.9%),空腹痛 2 例(1.9%);疼痛程度:隐痛99例(91.7%),阵发性剧烈痛 9例(8.3%);疼痛部位:脐周压痛79例(71.3%),上腹部压痛15例(13.9%),右下腹压痛4例(3.7%),无固定压痛10例(9.3%)。
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给予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大便隐血、虫卵检查,腹部彩超、胃肠钡餐等检查,部分年长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据筛查结果进一步查肝功能、血幽门螺杆菌抗体、小儿脑电图等。
10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经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者18例(16.7%),18例患儿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阳性12例(66.7%);十二指肠憩室1例(0.9%)。腹部彩色B超显示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0例(46.3%),大便常规检查示蛔虫卵阳性3例(2.8%),肾积水1例(0.9%)。脑电图检查异常1例(0.9%),诊断为腹型癫痫。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隐血、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非器质性疾病34例(31.5%),相关因素分析:进食影响16例(14.8%),哭闹情绪反应、紧张、精神因素 13例(12.0%),无明确诱因 6例(5.6%)。
小儿RAP是小儿最常见的腹部综合征之一,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且病因复杂,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组织[2-3],可归纳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既往认为功能性RAP占90%以上,而器质性者不足10%[4]。本文分析结果108例中器质性疾病74例(68.5%),其中46.3%患儿彩色B超显示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由此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是儿童再发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侵及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时以右下腹痛为主。再次以消化道炎症多见,本文慢性胃炎18例,其中有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占慢性胃炎的66.7%,说明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患儿饮食习惯有关,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学习任务繁重,饮食不当等使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发生紊乱,降低胃肠黏膜的保护功能,为幽门螺杆菌入侵胃肠黏膜创造了条件,以致引起胃十二指肠炎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非器质性疾病34例中,进食影响16例(14.8%),零食(果汁、冰激凌、方便面等),污染的食物,加工时的添加剂、防腐剂、辛辣粉等,对儿童柔嫩的胃肠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而引起腹痛,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进食或少吃零食。精神因素所致反复腹痛者13例(12.0%),说明精神因素仍是功能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患儿学习负担过重,课外补习太多,很少有自由自在的活动时间,精神紧张有关。另外,家庭因素和小儿对外界变化心理适应能力差,也是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保持小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是预防小儿发作性腹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108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认为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和治疗要引起高度关注,既不能主观认定大多数是功能性而轻易诊断为肠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这样往往造成漏诊而延误治疗,同时也要避免对每个患儿进行全面辅助检查,造成过度检查加重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和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
[1]王茂贵.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思维程序[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154.
[2]Hyams J,Hyman PE.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nd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medical practice[J].J Pediatr,1998,133∶473-478.
[3]Pearl RH,Irish MS,Caty MG,et al.The approach to common abdominal diagnosi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ediatr Clin North Am,1998,45∶1287-1326.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