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莲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山东莱芜 271100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计算机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对应用的需求不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识。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理论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这些能力应当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训练,在实验和实践中得到升华。因此,高职改革变得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高职改革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且要不断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要求提出的。针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我国高职教育也开始参照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逐步形成我国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岗位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需要、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本次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全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定向培养的方案,达到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目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必须强调校企合作,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改革小组,针对企业中的岗位群进行分析,找出完成岗位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并对作出的改革内容整理出一整套就业人员岗位能力培养需求目标,根据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结合相关就业资格标准,形成专业的学习领域。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其说是课程的教学,不如说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成为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关键,对培养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继续保持专业课程中较高的实践、理论比例,除个别理论性较强课程外,新增的专业课要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当中,使课程的实践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载体,其形成建立在一系列分析基础之上,而其中的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则是重点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也就是“过程导向”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在教学中将多门学科进行融合,并且用校企合作的办法来进行实践。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过程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占主体地位,而是更多地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及较高教研、科研水平及职业能力水平,应具有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照“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育,勤于育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教师,激励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终生追求的理想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场所。用好现有的骨干教师,培养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同时调整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较差的不合格教师。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根据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培养、培训、补充和调整,使教师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在课程改革和开发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的过程,逐渐积累和综合地使用各种方法和经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现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