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光伟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中、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激增,中职升高职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为中职生升学解禁,使广大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成为可能。之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希望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呈现多样化:
1.中职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2.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
3.五年制高职班“三、二分段”,实行中期择优分流考试(升入高职阶段);
4.中职学校为升学者组织考前补习(半年左右)的衔接模式;
5.高职学校为中职毕业生专门组织的“1+4”补习衔接模式;
6.中专生(自三年级起)参加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自学考试的衔接模式;
此外,还有更多的中职毕业生通过毕业后读电大、函授、夜大等方式继续学习提升学历。
上述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虽然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似乎不少,但是,这些升学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学生对具体职业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是不能通过纸笔考试完全表达出来的,单纯的纸笔考试不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升学模式。
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的现状,影响了中高职的顺利衔接,不利于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的主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不是中职毕业生,导致高职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愿望不热情、不关心,因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基础特别是理论基础相对中职毕业生要好,如果仅仅以纸笔考试来选拔,高中毕业生会更受高职院校的欢迎。以湖北省为例,2008年高职院校共招生149163人,其中,招收普通高中学生139214人,占93.33%;招收中职毕业生9949人,仅占6.67%。[1]可见,普通高中学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主体。
另一方面,对口升学考试是目前中职升高职的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职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参加对口升学考试,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进入高职学习深造的人很少。主要因为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对纸笔考试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以海南省为例,2009年全省中职毕业生有约25000人,其中,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中职毕业生有349人,仅占全部毕业生的1.40%。[2]
我国中职升高职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观念,从国家、各级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文凭证书缺乏“含金量”。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在教育体系中往往处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地位。
这种普遍存在的“重普轻职”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其升学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是在中等学校的教学安排上,根本不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中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经历,缺乏职业教育基础。二是在中学生的求学愿望上,多数初中生一般首选升普通高中,而不愿到中职学校,他们认为,读职业学校就是要一辈子做一名技术工人,没有出头之日。这种思想也存在于高中生之中。高中学生毕业后首选一般都是普通高校,分数不够的才上高职院校,这也导致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也比较畏惧理论考试。三是在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上,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高校招生制度主要是根据普通高校的招生需要进行设计的,那就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以考试成绩排名决定是否录取。而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这种做法不利于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招收合格新生。其实,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更希望招收到职业技能突出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理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四是在招生录取顺序上,高职院校没有单列计划,不能自主招收中职毕业生,而是与普通高校一起招生,高职院校排在本科院校之后录取。
第二,我国人口多,中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比较大,升学愿望比较强烈,而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限制,招生名额有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升学愿望,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从全体考生中选拔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第三,社会对终身教育、整体教育思想的认识不够,人为地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割裂开来,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种教育之间尤其是中高职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做得不够,导致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高。
第四,以统一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统一考试以客观的纸笔考试为主,这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国情之上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考试公正公平的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人情国家,有着“重人情,讲关系”的传统文化习惯,再加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时间不长,法制尚不健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有着太多的人为因素影响竞争的公正公平。唯有纸笔考试这种比较客观的竞争办法,能够做到相对的公平合理,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应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高职“对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直接升学、保送升学、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广大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
目前,世界各国推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大致有三种: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3]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出台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其适用范围从正规职校学生至职业生涯各年龄段的公民,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该制度所提供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如下:第一,确立国家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关系。各行业按11大类5个等级设置国家职业资格,并在这些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之间建立起相对应的等值关系。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通常由国家职教考试委员会与中学教育考试委员会共同协调和审定,以保证两类教育等值关系的权威性。第二,实行学业认可、累计学分制度。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凡持有国家职业资格(1-2级)证书的中职生与在职人员,如注册学习三级及其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时,其以前学过的相关课程、获得的学分及学业证书等均为教育机构认可,并可不断累计。两类教育文凭等值模式是由国家教育制度和政策建立起二者的平等地位,来保证中高等职教的衔接。[4]
法国高校原则上不设入学考试,凡有高中学校(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或毕业证书者均享有接受高校入学资格。1971年,法国《技术教育方向法》要求“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的关系”,使后一种文凭的持有者既能从业也能继续学业。法国以毕业会考来确认两类文凭的等值,并于1975年给技术高中毕业会考文凭,1985年给职高毕业会考文凭以高校入学资格。法国设置高中毕业会考补习班,职业高中(学制2年)于1985年开设毕业会考补习班,旨在为职校生取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提供帮助。会考补习班招收职业高中学习证书持有者和技术高中(3年制)二年级学生,学制2年,此外每年还须在企业实习至少8周。结业时,毕业会考合格者(合格率为70%~80%)取得职高毕业会考证书,并以此证书作为向高等学校申请入学的资格。
8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其中,由职业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组织学历达标的课程补习的做法较为普遍,补习合格者取得高职院校入学资格。其补习通常分两步走。第一步: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课程补习;第二步:取得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的课程补习,学制2年,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补习普通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毕业考试由州教育部门统一命题,笔试为“三加一”科目:德语、数学和英语为各专业学生必考,依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另加试一相关科目;专科高中生还须参加实践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相应毕业证书,以此证书作为向高等学校申请入学的资格。[5]
美国实行“2+2”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推动中高职的对接。按照美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1990年)和《1998年职业技术教育法案》的要求,近十年来,联邦和各州政府职教拨款主要资助职教改革的两大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为此,职教研究机构与学校广泛探索中职课程改革及与高中后技术课程(2年)衔接的多种模式。美国教育部将社区学院作为技术教育的“主力”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基本桥梁”,并鼓励其在课程衔接上加强与高中的合作。为使技术准备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联系,高中职业科教师与社区学院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并不断修改二者衔接方案;社区学院也开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准备课程供高中学生选学。大纲与课程衔接模式既可减少重复学习、节省学时,有利于强化实践训练,又使中职毕业生搭上了进入高职教育的“直通车”。
俄罗斯实行不同层次一体化职教大纲的衔接。按照《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2年)第23、24条款,初、中、高三个层次职教大纲为互相衔接的,即较低层次职教大纲的完成者可直接进入更高一层次,并按精简的大纲提前完成学业。目前三者的大纲衔接如下:
第一,实施初等与中等(相当于技工与中专层次)一体化职教大纲。该大纲由学校根据某专业对初中级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计并制定,具有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的特点。职业技术高中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该大纲,目前其学校数达780余所。在教育欠发达地区,这类学校很受社会欢迎。
第二,实施中高等一体化职教大纲。学校根据需要可制定并授予中等(提高型)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师或初级工程师)与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大纲。该大纲通常以校际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双方就相近专业制定出衔接性教学计划和大纲。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及地区职教中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与高校制定并实施该大纲。目前,这类院校约有六百余所。[6]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在推动中高职衔接上有以下几点先进经验:第一,国家重视并鼓励中高职衔接,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第二,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职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对中职、高职课程进行统一安排,制定中高职一体化大纲;第三,中职学生达到一定条件,如补习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学习;第四,立法保障职教文凭和普教文凭的等值,使职教文凭同样享有升学资格;第五,可以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升学;第六,职教形成一体化体系,高、中、初三个层次职教大纲相互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高职高专招生考试由省市组织,这一提法为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各根据省市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直接升学、考试升学、推荐升学、保送升学等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方式,促进中高职“无缝对接”。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少数院校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浪费了有限的学习资源,也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生育高峰的回调,高考适龄考生已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加上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扩招,高职院校生源问题将会凸显,中职毕业生推荐入学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合适生源,是高职招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改革中职学校现有评价制度,对中职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中职学校为全体中职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推荐中职毕业生直接升高职的主要依据,引导中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为保证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过程的干扰,对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实行网络监控实施制度。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综合素质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前者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和创新精神等;后者以各学科知识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中职教育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3.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7]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中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身体健康、基础扎实、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
目前,国内多数省市采取对口升学的方式选拔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对口升学还是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主要途径之一。
现有对口升学考试完全没有涉及到对德育的考察,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改革后的对口升学考试坚持“德育、技能考查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原则,实行“德育考查+职业技能考查+理论考试”的考试模式,德育、职业技能和理论分别占总成绩的40%、40%和20%。
德育考查包括社会公益服务、职业道德实践、学生德育档案和学校德育考试四部份,分别占总成绩的20%、30%、30%和20%。社会公益服务是中职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内容是为社区、医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和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学校可根据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和表现给学生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职业道德实践主要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爱岗程度和工作表现来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诚信、敬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生德育档案包括学校德育档案和社区德育档案,由学生就读的学校和所在的社区如实记载,反映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长状况,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提高德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中职学校要把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思想政治课程除了涉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外,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媒体教育,网络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德育不应回避,我们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二是财富观念教育和理财教育,我们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财富,要培养现代消费观念,以节俭为荣,以奢侈性消费为耻;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应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公益服务、职业道德实践、学生德育档案和学校德育考试中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作为德育考查的成绩。如全校前5%的学生给予A+,依此类推。
理论考试只考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课,涉外专业加考英语。因为语文、数学这两门功课是一个人一生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必须学好。理论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其成绩分省市按排名确定等级,如全省前5%的考生给予A+,依此类推。
职业技能考查要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等级水平。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专多能,考取不同专业的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评定机构根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考查情况授予资格证书,评定职业等级。学生毕业时所拥有的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是其职业技能的考查成绩。
我们可以尝试为中职学生提高学历水平开辟“直通道”,试点建设中高职一贯制学校,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新模式,统一管理、安排中高职课程与教学计划,让初中毕业生考上中职后,经过五年或六年的培养,经考核合格可以直接获得高职大专毕业文凭,使更多的青年人能接受到高等职业教育。
中职毕业生如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比如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者,可保送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深造。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评价中职学生的标准,把技能高、成绩好的中职毕业生保送入高职,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受欢迎的升学方式,也符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系列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其他环节的改革措施配合进行。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或对口升学考试。按规定,单独招生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以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
据了解,为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批准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4省8所高职示范学校进行单独招生试点,2008年扩大到8省区20所。2009年安排33所高职示范校单独招生,计划招生9240名。今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计划招生25505名。[8]可见,自主招生是今后高职院校招生的必然趋势。
建议国家级、省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都可以实行自主招生,并在招生名额中划出一定比例(30%—50%)定向留给中职毕业生,一方面可拓宽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道路,另一方面为高职提供较充足的优质生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不利于中高职的顺利衔接。例如,在省级层面,中职学校是由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管理,而高职院校是由高等教育处管理,还有一些学校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混乱局面,中、高职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顺利对接,也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目前,多数高职的专业课程设计并没有将中职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只能将部分在中职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造成了培养资源的浪费。
为此,建议在各省市成立一个有权威、有统筹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兼任主任,由劳动、人事、教育、财政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省市级最高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包括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对接。
中高职对接,解决了职业教育学历水平从中专到大专的衔接,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从长远角度看,我们还要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基础上,遴选少量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在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体系中设立应用型硕士学位,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的完整体系,加快建立与学术型学位相对应的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促进我国中、高级人才培养以及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
[1]高考资讯版[J].湖北招生考试,2008,(8).
[2]2009年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第一次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9/07/81415/.
[3][4]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1).
[5]董绿音.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顺利衔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1).
[7]湖南省教育厅组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在海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2010年73所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实行单独招生[N].中国青年报,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