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中国儿童艺术研究综述

2010-02-17 05:43
关键词:动漫动画儿童

常 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综观 2009年度儿童艺术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往年相比较,呈现出明显的四个特征:第一,儿童艺术研究越来越重视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运用,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走向多元文化的整体趋势。第二,儿童艺术研究格外重视当下性,最新的影视动画作品、社会热点和时尚话题均可成为研究对象。第三,儿童艺术研究更加重视教育性,有关艺术教育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 (计 35篇)。第四,与 2008年相似的是,儿童艺术研究整体上的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儿童影视动漫方面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较大优势,而在儿童戏剧、儿童音乐、儿童书法、儿童玩具四个领域中,研究成果数量犹嫌不足 (合计不足 30篇)。以下将简要评述 2009年度儿童艺术研究的主要论文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上述四个特征。

一、走向多元文化的整体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文化转型也日益加速,旧的文化面临挑战,新的文化方兴未艾。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也要求多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它在儿童艺术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并提倡儿童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化理念。欧阳爱辉的论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的美学表征》(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 4期)深入分析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美学因素:创作主旨的平面耦合化;叙事情节的戏仿化;人物的符号化;表现手法的游戏化。其中创作主旨的平面耦合化,就是指出并倡导作品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理念:“由单一道德平面视域出发设定创作主旨的美学表征倘若把握不好便极易被人误解为形成了一种动漫影视作品非此即彼、善恶泾渭分明之单线创作主旨观,……实质屏蔽了动漫影视展现不同问题的微观视角。换句话说,即道理未必错,却不一定逼近多元化的客观现实”,而《喜羊羊与灰太狼》“并没有仅以单独道德平面视域来设定支撑故事的本体伦理精神(如不得欺凌弱小、善良终究战胜邪恶等),而更多地考虑当下消费社会中文化大工业生产之具体语境,对娱乐、通俗、休闲、道德等若干个平面视域一并着眼,并保证其维系一体互相运作,形成了创作主旨的平面耦合化”。其余三个表征则与后现代文化、综合性文化符号、游戏文化密切相关。孙慰川、丁磊的《论美国皮克斯动画电影的现代化叙事策略》(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 3期)分析了皮克斯动画电影糅合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

第二,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背景下注重比较方法在儿童艺术研究中的具体运用。马华的《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 3期)关注好莱坞当下动画创作如何看待并应用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通过对《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创作中“变”与“不变”的比较,反思了中国动画创作的现状——不会“变”(寻求突破与创新),也不会“不变”(固守商业与娱乐)。刘海舒的《论中外动画经典造型样式的文化内涵》(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 3期)则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动画造型的 S曲线与圆的哲学、日本动画造型的变形艺术哲学、中国动画“意象”造型的艺术哲学,进而探究中西不同艺术造型样式所具有的不同形态的文化内涵。董立娟的《从赛博文化看Flash动画的文化功能》(载《当代电视》,2009年第 5期)则从一个全球性的新文化现象——赛博文化切入,阐述了 Flash动画体现构建主体意识、感官延伸、重组时空及认识社会的功能,体现了“权力归于人民”、自主选择媒介、平等自由的多元文化追求。

第三,注重研究多元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管建华的《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载《音乐教育》,2009年第 1期)对 2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重要进展作出了详尽的描述,阐述了世界多元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呼吁将音乐人类学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此外,李小莹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亚太音乐教育 》(载《人民音乐:评论 》,2009年第 10期)、江志敏的《后现代课程观给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载《人民音乐:评论 》,2009年第 4期)、韩勋国等人的《地方文艺资源利用于音乐新课程的现代教育价值探讨——以楚文艺为例》(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 2期)、尹爱青的《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课程改革分析》(载《人民音乐:评论》,2009年第 2期)等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关注多元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

二、重视当下性

2009年度的儿童艺术研究非常重视当下性,着眼于当下的热点问题研究。从论文索引来看,仅对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富翁》进行研究的论文就多达 60余篇,研究方法和切入角度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对热门动画《功夫熊猫》的研究论文也多达 20余篇,其他还有多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较新上映同时又具有话题性的影片,诸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马兰花》、《机器人瓦力》、《飞屋环游记》等。社会重大问题或时尚话题也经常成为研究者的分析对象。杜丽丽的《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 1期)选择了 15名自尊水平低的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以音乐心理剧进行心理干预,得出音乐心理剧可以有效提高流浪儿童的自尊水平但并未明显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实验结论,这一研究体现了研究者对社会边缘群体的人道关怀;蒋建梅的《青春镜像——电视选秀、青春偶像剧的文化意义解读》(载《中国电视》,2009年第 2期)则对当下大众文化的流行时尚——电视选秀和青春偶像剧的文化意义予以揭示,“可以看成是中国青春镜像饥渴症的总爆发,是大众文化产业为满足青少年群体寻求身份认同的镜像渴求及消费需要,而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幻象”。

三、重视教育性

2009年度的儿童艺术研究较前更重视艺术教育性,相关论文多达 30余篇,除上文提及的《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等论文之外,还有多篇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如王安国的《1978-2008:历史的跨越——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三十年》(载《人民音乐》,2009年第 1期)梳理了 1978年迄今 30年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归纳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并指出美育地位基础脆弱、缺乏强有力的督导机制、学科发展欠突破、教材待修订和城乡音乐教育发展差距大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又如崔佳的《论艺术教育的视觉途径——美术馆教育的方式》(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 5期)针对被称为进入“读图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当今社会中的新兴文化现象,提出以美术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视觉新途径,从美术馆的场域优势、艺术体验和多元展示出发,探求美术馆教育的新形式、新活动和新形态,最终达到“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目的。

四、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

与 2008年度相似,2009年度儿童艺术研究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在儿童戏剧、儿童音乐、儿童书法、儿童玩具四个领域的研究论文累计不足 30篇,研究力量仍十分薄弱,成果也并不显著。儿童影视动漫研究方面的成果则继续丰收,无论是本体研究、受众研究、还是策略研究方面均有可喜成果。

本体研究方面,以曲春景、童云霞的《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6期)最具价值和特色。该文以普通语言学和电影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将影视动画作品中的色彩符号作为“色彩语言”这一独特的代码系统进行考察,从文化习俗、心理暗示、形象识别三个层面深入探究“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更具创意的是,论文分析探讨了作为表现代码的多种色彩组合,包括单格构图内色彩组合和画面或镜头之间的色彩组合,得出以下结论:“‘色彩’既有别于文字符号,又不等同于图像,并且具有一套自身完备的代码方式。色彩语言在表意和言说上的这种特殊性,在电影文本形式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该文的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不独在电影文本形式研究领域具有启发性意义,在图画书形式研究领域也颇具参考价值。李镇的《中国动画 60年“观念系统”浅议》(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 12期)剖析了一些与动画相关的熟知观念 ——“美术片 ”、“民族化 ”、“教育性 ”、“喜剧风格”、“动漫”的来源和内涵,从理论层面揭示造成中国动画当下困境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受众研究方面,冉红的《动漫创作和接受心理艺术研究》(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 10期)着重研究动漫创作与受众 (主要是少年儿童)接受心理的内在联系,指出受众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促使动漫创作的选材需以新奇生活、多彩体会、自由幻想为原则;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促使动漫创作的构思与意境创造需以悬念、惊奇、跌宕为原则,以满足受众的期待性、刺激性和冒险心理需求;受众的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促使动漫创作的表达需与动感融合,偏重于使用比喻、反复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袁智忠的《基于青少年受众的影像暴力批判》(载《电影艺术》,2009年第 3期)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影像暴力的艺术表现和社会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这一 21世纪影像教育的重要命题,反思了影像百年史所产生的暴力文化大观,呼吁重建大众文化心理。关于影像暴力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国际传播学理论界颇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有学者如上文般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不断指出,由影像暴力所引发的青少年受众的负面影响实则并无科学依据,甚而相反,会成为负面情绪的一种良好疏导方式,有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生活的紧张和压迫感。无论孰是孰非,这一问题值得各界学者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与论证。

策略研究方面,屈立丰的《中国动画业的两次转型》(载《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 4期)分析并概括出中国动画史上两次重要转型:从“商业动画”向“事业动画”的转型;从“事业动画”向“产业动画”的转型,进而指出当下中国各级政府应加强动画市场的制度建设等发展策略。栗文清的《失落的“母题”——国产动画片故事性缺失的深层原因》(载《艺术评论》,2009年第 12期)指出国产动画片故事性缺失的深层原因是没有去挖掘故事背后蕴含的叙事母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既可以从丰富的民间叙事作品中寻找叙事母题,也可以参考西方的民间文学文献借鉴其叙事母题。李静、靳雅权的《水墨动画的困境及对策》(载《文艺研究》,2009年第 10期)则分析探讨了水墨动画停滞不前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走出困境的四个对策:注重现实关怀,培养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增强水墨动画造型中的都市化与戏剧化,协调艺术理想与市场压力。

综上所述,2009年度儿童艺术研究最显著的特征是呈现出走向多元文化的整体趋势,这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是相一致的,也为未来儿童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丰富带来了可能性。

猜你喜欢
动漫动画儿童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