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包博 杨秀珍
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天津科技大学 包博 杨秀珍
图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长期记忆中的对于世界、事件、行为、场景、心理活动和语言知识等典型经验的认识和记忆,是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模块。图式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的图式会帮助人们接收、理解、记忆新的信息。本文阐述了图式的涵义、种类及其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图式;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的,他认为,新的信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了联系时才具有意义。3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把它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在其《记忆》中提出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对以往的感觉或经验的一种主动的组织,它应当在任何协调一致的有机反应中发挥作用”(Bartlett,1932:201)。同时,他还指出,“记忆不是对无数的、约定俗成的、无生命力和零散的痕迹的重新激活,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重建或组建。这种重建或组建出于我们对过去的有序反应,出于我们对经验活跃主体的态度,出于我们记忆中通常以意向或语言形式出现的令人注目的细节(Bartlett,1932:213)。最终把图式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是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Rumelhert)。他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Van Dijk和Kintsch把图式定义为“一种把记忆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结构。一种带有许多相互约定关系空隙的标签,标签的每个空隙都接受某种特定的信息”(Van Dijk and Kintsch,1983:307)。
图式是存储于理解者的长期记忆中的对于世界、事件、行为、场景、心理活动和语言知识等典型经验的认识和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源于我们身体力行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人们对外界及自身的体验信息,反复出现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不断输入,就会形成图式而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当外界信息与现有的图式相匹配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这些信息并把它们储存于我们的大脑中,此过程需要激活已有的图式。当外界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有偏差时,我们就会对这些信息做一些删节或变化,以求与我们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或是对原来的图式进行修改或补充。当外界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完全不符时,要么放弃接受新信息,要么接受新信息并根据这些新信息建立新的图式,也就是图式的重建。
Kramsch把图式定义为“用于语篇处理过程中典型范例的心理再现或预测以及理解语篇所描述的某个范例的心理再现”(Kramsch,1998:131)。一旦图式被激活,它将积极地组织思维,帮助我们理解、预测、判断、记忆语篇。如果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篇章的内容相匹配并被激活的话,那么理解文章的速度和质量都会提高,反之,理解文章的速度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图式的种类有不同的划分。本文只介绍三种与英语理解密切相关的图式: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这几种图式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语言图式就是指关于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义等的知识,即语言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前提。语言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最初接触英语时学习的知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牢牢掌握这些知识,或是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错误没有被纠正,出现了石化现象,就会阻碍以后在阅读文章时对其理解的程度。最初,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是根据文章中的词汇、句子来获得材料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语言图式,很难通过语言来理解文章的意思,何谈文章隐含的深层涵义。例如:
He went to the bank to check a cash.
I take a walk along the bank every morning.
第一个例句中的“bank”是“银行”的意思,而第二个例句中的“bank”是“河岸”、“河堤”的意思。如果读者不知道“bank”一词的多种含义,就不能理解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图式,会降低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所以说,语言图式是基础,是前提,在学习英语之初要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内容图式指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内容的熟悉度或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读者读懂了文章中出现的每个词和句子,但还是不理解文章的意思。这就说明读者的头脑中没有与文章相关的图式,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没有找到接受“某种特定信息”的“标签”,最终也就无法实现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如果读者头脑中有相关的图式,那么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比如,大家都有去饭店吃饭的经历,对于在这个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很清楚。如果一篇文章是关于此内容的,即使作者没有把每个细节都描述出来,读者也会很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因为读者的头脑中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有时甚至看了几句话就知道下面要说的是什么。此时,读者是根据已有的相关图式对文章进行了预测。
在内容图式中,有一点是外语学习者特别需要加强学习的,那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的内容图式。Bartlett(1932)曾让英国受试者阅读印第安人的民间神话,其中涉及到印第安人的风格和信仰的背景知识。由于受试者的文化背景是英国式的,所以在回述中倾向于把故事改造成符合英国的文化背景。这说明,受试者按已有的图式来整合当前的信息,这就导致在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时产生了理解偏差。Steffensen(1981)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篇章理解,一组来自北美,一组来自印度。阅读材料是两篇关于婚礼的文章:一篇关于北美的婚礼,一篇关于印度的婚礼。结果发现,北美受试者对关于北美婚礼的文章理解得比较好,印度受试者对关于印度婚礼的文章理解得比较好。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丰富背景知识尤其重要。”“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背景知识弱一点,语言水平可以做一定的弥补;语言水平不高时,背景知识同样可以做一定的弥补。但是,和本族语人相比,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背景知识因此尤其重要”(董燕萍,2005:102)。
形式图式指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理解还受文章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我们最常见的几种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以记叙文为例,它一般以人物介绍和相关的背景描写开始,给主人公安排特定的任务,接着主人公排除一切困难完成任务,故事就结束了。组织结构安排地越紧凑,越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例如,以因果关系或比较的方式组织文章要比单纯的描写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并记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一些新闻、小说、书信等不同体裁的材料。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有些研究者认为,阅读理解主要依赖文章本身的内容,通过词、短语、句子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章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此同时,又激活与此相关的图式,也就是反过来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来预测、判断、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两个过程是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两个过程。图式理论模式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并用,前者主要利用输入中已有的信息来获得“高层次”意义,也称“受数据支配(data-driven)”方式;而后者利用“高层次”非感觉信息来预测或解释“低层次”的数据信息,也称“受概念支配(conceptually-driven)”方式。一篇文章中,低层次信息由单词和句子组成,而高层次信息包括读者先前存在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文化和道德价值、文体类型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提高外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在阅读之前就会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内容图式,带着这些图式,在阅读的时候即使有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学生也会推测出文章要讲的内容。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克隆的。在讲解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材料提前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不同的国家克隆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对克隆的看法,克隆技术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一些争议。如果学生提前知道了这些信息,那么,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理解的质量和速度都会有所提高。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平时多读报纸,多看新闻,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益无损。
学生由于个人经历、学习情况的不同,脑中会存有一系列的图式,但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已有的图式并不一定会起作用,这是因为这些图式没有被激活,所以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老师可以把要讲解文章的题目先告诉学生,在没有阅读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题目推测文章将要讲些什么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通过题目积极地调动头脑中与此相关的图式。接着,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生可以核对文章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预测相关。虽然目的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但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会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此联系。提问是激活图式的一个很好的办法。老师也可以列出几个关键词,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推测文章要讲的大致内容,勾勒出文章的语义图(semantic map)。一旦在脑中形成与文章相匹配的画面,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会把接收的新信息转化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相匹配。有的会有些偏差,有的甚至完全不同。老师可以在结束讲解文章之后,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口头或笔头总结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体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对文章的理解在脑中重新勾勒出来,理清顺序,加深对新信息的记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知识,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情景模型(situational model),新的图式也就因此而建立起来了,知识也就转变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图式思维与阅读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把图式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会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阅读理解是可教的,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把文章的意思告诉学生,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多的是传授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
[1]Bart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
[2]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Van Dijk,T.A.and Kintsch,W.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Inc,1983.
[4]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5]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2).
[7]苏跃.图式理论: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G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