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涌慧(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
作文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情感影响着写作的全过程。
首先,情感状态决定着客体的某些属性能否被感知以及感知的结果。主题是否能够感知客体的某些属性,这既取决于客体自身的性质,也取决于主体本身的状况,这主体本身的状况指的就是主体的自身素质及其情感状态。
其次,情感状态决定着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或符合学生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使之产生愉快、喜爱、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随之就能对其写作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否则会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中学写作教学紧要处就是要追寻中学生写作的动情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动情点是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因此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去体验,并在体验中强化这种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于吾心有戚戚焉”。
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调动学生写作情感的主要方式有:
第一,命题调动。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1)与讲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结合。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如学过《背影》后,可让学生以原题作文,通过细小事情的记叙表现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思,如作文试题《习惯》,就密切结合了学生的实际,使学生作文时,能言之有物,充满真情。命题时可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感受、体会,使学生力戒说假话、大话和空话,确确实实地抒发真情实感。笔者在教学中拟作文题时尽可能使学生有话可写,例如:《笑声里的悲剧——读<孔乙己>有感》《我的欢欣与苦恼》《我心目中的鲁迅》《为×××灯设计广告》《对学校×工作的建议》。这些题目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关键在于调动了写作主体——学生的情感,学生切实感到写作是自我抒情写意的需要,这样就容易把握自己的独到情感体验。
第二,“自然”调动。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去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那些无限美好的事物。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四季风光,这些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也能使人产生创作的冲动。
同学们直接面对大自然,时有新鲜的感觉,因而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老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欣然提笔,往往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笔者曾在春天带学生去踏青,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春来了》的散文,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心有所思,情有所动,“情动而辞发”,不少同学写出了令人欣赏的好作文。
第三,“社会”调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种方法笔者称之为“社会”调动。笔者曾布置学生写一篇微型社会调查,由他们自选调查对象,自己组成小组,统一时间外出采访,然后独立命题成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耳闻目睹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文思泉涌,所叙所议充实而有新意。
第四,鼓励调动。所谓鼓励调动指的是通过作文竞赛评奖、报刊电台发稿等鼓励性手段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实践证明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喜欢通过自己的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的写作动情点也是非常多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中学生写作的动情点,善于调动和激发他们的感情。除此之外,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应该进行大量的方法指导、思考训练和语言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