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2010-02-16 23:26:19刘继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海西台资

刘继芳

“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刘继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技术、经济社会服务,是区域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域优势和区域技术、经济社会特点,从“两岸三方”互动的视角,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与有效运行为海西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这一模式所承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思路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高职院校;“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存在着对市场反应不够敏感,缺少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与互动,办学定位模糊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的问题,制约了其服务区域经社会的能力。笔者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域优势和区域技术、经济社会特点的视角上,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设想,并以所在的区域高职院校为平台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本文视角下的“两岸”是指台湾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方”主要是指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职院校、台湾地区技职院校、海峡西岸经济区台资企业。“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与有效运行为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两岸三方”在共同的模式下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一) 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职院校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服务区域技术、经济社会的重要举措

区域高职院校生存的出路和发展的希望在于全方位为所在区域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出本土特色,才能获得地方的满意和认同,从而赢得办学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拓展办学空间,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办学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服务海西技术、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是海西高职院校始终不渝的办学方向,工科为主的专业结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紧密对接,使海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服务区域经济的技术应用、开发、推广中心,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海西经济社会对优质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区域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却成为制约海西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服务区域社会能力、校企合作机制等一系列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技术、经济社会服务,是目前海西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强海西高职院校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与互动,找准海西高职院校人才标准与规格定位、科研成果性质和服务社会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新的平台和保障。

(二) 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特点、整合办学资源,走“本土特色”兴校之路的明智选择

特色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体现,是竞争力的核心。纵观中外区域高校办学特色、服务优势项目的形成,无不与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相联系。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个颇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有着山与海的特点和“侨、港、台”的优势,尤其是与宝岛台湾一水之隔,台胞台属人数居全国首位,台商企业投资总量全国第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立足本土,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确立了“规模适度,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和战略目标。所谓“规模适度,夯实基础”强调的是学校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要限制规模,避免盲目扩张,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而“强化特色,争创一流”关注的是学校要走“本土特色”兴校之路,特色即优势。“强化特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即围绕海西电子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软件、汽车、食品、建筑四大重点产业,纺织服装鞋业传统产业,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和优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

(三) 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台资企业形成现代企业特点,履行职业教育办学使命,增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只关心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和规格是不够的,而应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接受教师挂职实践、提供兼职教师等,这一切不应被企业视为负担。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是实现企业长期效益的关键,这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台资企业的共识。

1.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时,台资企业也为自身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帮助高职院校建立集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就好比在学校建了一个生产车间、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台资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既为自己增加了廉价劳动力,也为自己培训了准员工。台资企业接受高职院校教师挂职实践,既是在为自己的员工培训基地培训师资,也是为自己培训科研队伍。

2.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保证毕业生符合台资企业用人标准。一直以来,企业都要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满足其用人需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职教育沿用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资企业只有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学校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共同开发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保证毕业生符合其用人标准。

3. 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速台资企业人才本土化的进程。台资企业落户大陆会遇到与其他企业的竞争问题,而竞争胜负的关键之一是人才本土化进程的速度。大陆学者李庆远认为,台资企业具有与大陆同宗、同根、同文化、同语言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却阻碍了人才本土化的进程。其它外资企业一进大陆便极力推行人才本土化,结果将大陆很多优秀人才吸引到他们的旗下。台资企业人才本土化进程的滞后,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还有在管理中与中下层员工的代沟和互不信任问题。“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帮助台资企业加速人才本土化的进程。

二、“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一) 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共同搭建“校际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

为适应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目标的升级,台湾技职教育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并逐渐形成了职业高中、专科学校(五专、二专)、技职学院(四技、二技)、科技大学(含硕士班和博士班)一脉相传的完整而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与“高中—学院—大学”普通教育平等平行并驾齐驱,进入职业教育国际先进行列。同时,60多年的办学历程使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以下特点:

1.彻底实施“双轨制”体系。台湾高职教育是世界上最为独立的高职教育,其“双轨制”特色在高等教育中极为明显,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甚至从学位上都可以和普通高等教育对等起来,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以其完整独立的体系闻名于世,成为不少国家学习仿效的对象,同样可以为大陆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2.准确的办学定位。台湾技职教育办学定位准确,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力为目标,即生产或服务机构中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的工作者,其工作特点是直接使用或操作机器、仪器、工具等;从事调试、制造、维修、检测等工作;或从事生产技术设备、生产自动线等的设计制造工作。台湾技术人力总体上由操作工、技术工、技术员、工业技术师、工程技术师五个专业技术岗位组成。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宗旨,专科学校以养成高级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

3.多方式实行“建教合作”。[1]台湾的高职院校特别注重与企业合作,即“建教合作”,建教合作模式强调理论与务实并重。台湾的建教合作模式大致可分为轮调式、奖学金式、实习式、委训式、工读式、阶梯式、进修式、学季式和研究式等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形式,比如企业在技术学院设立工作室和展室,当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工作室及时聘请学校专家教授协同攻关,利用企业课题和经费完成实用型科研项目;学生依据企业展室提供的资料,自由选择实习单位。

4.实行多元化招生方式。台湾技职院校一直实行多元招生方式:二技分为技优保送、推荐选拔和登记分发的方式入学;四技二专则有推荐选拔、技优保送、申请入学和登记分发。这种多元的招生方式,不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社团经验、社区服务、技能证照、工作年资、特殊才艺等均可作为招生参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适合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入学方式,进入想要就读的学校,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从普通教育体系进入技职教育体系中就读。

与台湾技职教育相比,大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仅有三年制的专科层次,尚未形成独立而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尚处初步探索和构建阶段。台湾地区50余年的专科技职教育和40余年的本科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培养目标定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为大陆高职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生源不足、甚至短缺是目前制约台湾技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矛盾。构建“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陆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生源优势,台湾技职院校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优势,鼓励和支持海西学生赴台就读科技大学,取得技职教育学士学位,在支持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生存与发展方面作出积极地努力。

(二) 海西经济区高职院校与台资企业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校企互惠双赢的发展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海西台资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第一,海西高职院校,尤其是多所龙头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帮助台资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第二,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都面临着人才本土化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优先向台资企业提供所需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台资企业高技能人才需要和人才本土化的需要。第三,高职院校可以提供台资企业所需的“订单”服务,企业提供人才“订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满足企业“订单”服务的需要。第四,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最终设立台资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可以为海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第一,海西台资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生产型和教学型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当数量与规模的实训场所。“校企合作”,在台资企业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教学型实训基地,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二,海西台资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优秀技术人员和实践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全过程人才培养,以保证人才规格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第三,海西台资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条件,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提供真实的工作机会与环境。

三、“两岸三方”在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下,共同推动高职教育合作的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为两岸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示范

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的减少,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高职院校内部之间,竞争都会越来越剧烈。加上产业发展变化较快,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如何在“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下,以质量、特色和品牌求发展?如何实现既精致化又能灵活、弹性地办学,使自身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稳定的竞争力?是个亟需共同关注、合力解决的课题。

(一) 让“两岸三方”教师、学生、员工培训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海西龙头高职院校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多所技职院校的师生培训交流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先后有多批次教师赴台考察学习,多批次学生赴台中短期学习;海西高职院校为台资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台湾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也多次来海西讲学。在此基础上,“两岸三方”要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师、学生、员工培训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促进“两岸三方”共同发展,互惠多赢。

(二) 让两岸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2009年11月,两岸高职院校携手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海峡两岸18所高职院校的选手参加了6个比赛项目。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和学生良好专业技能才艺的展示,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质量的一种检验,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拓展发展潜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专益求精”精神的良好氛围。同时,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是增强两岸师生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途径。“两岸三方”应该共同努力,不仅要把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常态化,更要使其特色化和品牌化。

(三) 让“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论坛”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大陆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之伴随的是国际性产业格局、产业结构进入大幅度调整时期,人才需求的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人才质量的标准也由劳动型、知识型转向技能型、创意型和设计型,因此,旧的人才质量观必须摒弃。但是,取而代之的新的人才质量观该是怎样的呢?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组织,合作中双方在校企需求、服务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与冲突,使校企合作不很顺畅,甚至走过弯路,这一点大陆方面如此,台湾方面也曾出现。那么,如何使校企合作在矛盾与冲突中走向融合,使校企双方成为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这也是“两岸三方”急需共同探讨和解决的瓶颈问题。另外,高职教育中观层面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也都是两岸职教界和企业界同仁需要共同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论坛”是两岸职教界和企业界同仁关注高职教育新动态、新趋势,交流高职教育新理念、新思路,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两岸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今后,尽可能扩大论坛的参与面,使之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同时,尽量做到每届论坛主题明确、研讨深入、方案可行、措施得力,使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1]吕鑫祥.台湾地区技术本科教育的分析与借鉴[J].职教通讯,2006(2):56-58.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Three Parties Cross-Straits” Interaction

LIU Ji-fa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It is a major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reas as to how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 to serve the reg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ics.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trai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society , the author thinks profoundly about the reform in the mode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Three Parties Cross-Straits” interaction. The systematic design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 Three Parties Cross-Straits” interaction provide new approach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trai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eanwhil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lue in this mode provide a referential pattern for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in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hree Parties Cross-Straits” Interaction; The mode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2010-06-20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类资助项目(ZZY0905)

刘继芳(1968-),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

G718.5

A

1673-1417(2010)03-0106-05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海西台资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从“台资”到“台智”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7
台资升级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6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经济师(2016年12期)2017-03-30 11:13:16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5
上海联新:台资的连锁梦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2: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