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表达:释放学生习作的生命活力

2010-02-16 17:43:47浙江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浙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表达;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抒真情;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笔者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释放学生个性习作的生命活力。

一、激发兴趣 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在作文教学上也是如此,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动力,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保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能使学生的语言中枢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有助于自由地表达。

1.创设情境,玩中习作

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孩子的“玩心”,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习作,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如,用动画片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故事,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观看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成功;与学生真诚对话,提供与学生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发他们表达欲望和习作储备;到社会上宣传、调查、采访,拓宽学生的视野;生生合作表演,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游戏,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这些情境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中,忘了这是在学写作文,心里怎样想的,口里就怎样说,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2.挖掘”闪光点”,享受成功

一篇作文哪怕再差,也有其可取之处。小学生刚刚学写作文,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作文兴趣,作文评价时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像“一点条理都没有”、“简直没入门”等诸如此类的话,绝不能出口,要以激励为主。为此,笔者在教室最醒目的位置设立”小作家墙”,用于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的获奖作文或发表的文章,都要收入里面,让学生感受“崇高荣誉”带来的自豪。在学生每次习作、日记中发现那些新颖、有创意、感人的、有学习推广价值的好文章、好日记,为他们加上评语,再让学生誊写后贴上“小作家墙”。对每次入选的名单,老师都郑重地宣布,这就是学生习作取得成功而获得的“最高荣誉”。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用成功点燃他们兴趣的火焰,用成功的喜悦气氛鼓励学生去追求生花的妙笔,从而写出更锦绣的文章。

3.媒体展示,直观形象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儿童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画。大多习作题目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如写一种动物等,这并不利于儿童的作文训练。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文章题目以图画或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如,笔者习作前常带学生看视频,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再加上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解说,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诱发了学生学习的精神需要。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欣赏色彩绚丽的画面到学习优美的语言文字,经过大脑加工汇入笔端。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浓厚,习作欲望强。

二、回归生活 开拓自由表达的源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可见,我们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1.亲近自然

让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远离大自然的作文往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要适时带领孩子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雨露,采撷鸟语花香。利用假期到祖国各地旅游观光,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利用双休日到野外观察自然风光,动植物的状态等,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感受大自然的情怀。在大自然中,学生用心感触而获得了鲜活的素材。

2.接触社会

拓展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小学生的生活是比较单调的,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日常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日常生活,认识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日常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注意搜集信息,关注社会动态,多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留心周围的新生事物,了解社会动态。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生活体验空间更宽广时,就会更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三、积累语言 夯实自由表达的基石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应从作文的最基础抓起,让学生大量读背经典,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小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他们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为可持续的自由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1.广泛阅读

许多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既体现了作者深厚遣词造句的文学功底,又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及语感能力无疑是一条捷径。要使学生真正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光有写作的热情是不能实现的。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越多,作起文来也就越容易。如,让他们徜徉在《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留连于《西游记》的神话天地,在安徒生的笔下体会质朴的童真,在秦文君的书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从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不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作文能力。

2.重视背诵

丹麦语言学家耶培森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就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小学生记忆能力强,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样才能夯实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石。如《鸟的天堂》、《七月的天山》等文章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让学生日积月累,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另外,每天早读背诵精选散文、诗歌,写景抒情的,幽默风趣的,充满哲理的,这些都是积淀语言的好方式。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3.迁移运用

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语言,凭借文本,善于捕捉积累运用的迁移点,是有效积累的最佳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作品:有的文章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有的文章结构清晰;有些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修辞手法生动准确……教师应根据文章的这些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例如学习《燕子》一课,读到“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话,可以去补充几段描写动物外形的句子,学生读后,就能抓住最能体现该动物特点的部分进行描写。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有效积累。

四、创意表达 尽显自由写作的个性

创意表达就是指在学习和继承传统作文精华的基础上,冲破旧作文的观念及思想的束缚,选取新的视角,开拓新的意蕴,不断变革进取,达到超越的写作活动。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的表达。

1.要求放宽

要给足自由,写出个性,写出创意,“猫爪里的夜莺唱不出歌”,对学生习作限制过多,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当前的习作教学,至少应该给予学生三个方面的自由。首先,选材的自由。现行教材里有些习作练习对选材范围限制过严,故课内习作教学可以放宽要求,让学生选择与教材有一定关系的题材写作即可。对于个别有较大困难的学生或教材中个别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作练习,可以放宽到随意选材写作的程度。至于课外作文,更应该放开、再放开,使学生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那份自在与自得。其次,表达思想情感的自由。童言无忌,每一个儿童都是天才的诗人和哲学家,学生每一种思想情感都有其存在与表达的必要,教师必须积极鼓励与引导。第三,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学生性情各异,经历有别,习作的话语方式与风格自然各有不同。

2.视角独特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事件,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思考,改变角色进行表达。如写一只受伤的小鸟被几个调皮的男生捉住戏耍导致死亡一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刚走到大松树旁,忽然听见一声鸟叫,抬头一看,有只鸟儿嗖地钻进密密的枝叶间,不见了。”还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我看见同伴在树下转来转去,很好奇,于是跟了过去。”也可用雏鸟、母鸟或雪松的口吻描述此事:“那天早上,我正焦急地等妈妈回来喂我吃美味的小虫。”……用不同的人称,使文章的视角发生改变,又给学生找到一个避免千篇一律的突破口。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句式、结构、视角等方面力求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走出习作模式化的误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必将对学生学会“有创意的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

3.立意新颖

只有立意新颖的文章,才是吸引人的文章。要改变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立意新颖。如果硬把学生的思维套在教师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路,只会导致全班作文大同小异,甚至千人一面,走进公式化的死胡同,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还抑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所以,教师在学生确定作文题目的同时,应及时启发学生:同一个题目可以从多种角度立意,重在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例如学生开完运动会,教师指导习作时要先从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可确立以下几个中心,如由长跑比赛想到“坚持才会胜利”;由跳远比赛想到“要勤学苦练”;由拔河比赛想到“团结协作”;由接力比赛想到“结果与过程关系紧密”;由某个同学绊了另一个同学想到“比赛讲成绩更要讲道德”;由失败想到“失败也是另一种财富”。引导学生把运动会这一活动作为思维对象,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事件,经过分析、推理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奔向不同的方向写作,写作也就各具特色了。

总之,拓宽学生习作空间,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训练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有了作文材料,有了语言材料,他们就能够实现习作的自由表达。

[1]王小云.让作文成为童心的自由表达[J].江苏教育研究.2009.5.

[2]杨德伦.慎言“无禁区”与“随便”——也谈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J].小学教学参考.2008.9.

[3]林润生.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受限性与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7.10.

[4]杨根枝.陈俊.引导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表达[J].文学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