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呼唤教师的文言素养

2010-02-16 22:28:52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素养

■ 宋 健(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新的课程观认为,人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构成要素,课堂是由学生、老师、教材和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因此讨论教学的问题必然讨论教师的问题。这样看来,没有高素养的语文教师自然就没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没有较高文言素养的语文教师,自然也就难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诚如于漪老师所言: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因此,文言文教学呼唤教师具有相应的文言素养。

那么,什么是文言素养呢?这要从语文素养说起。华东师大巢宗祺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概括地看,巢老师其实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阐述的。据此,我想教师的文言素养也可以分成这三个方面:文言知识、文言能力和文言情感。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学是不能不谈知识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学习什么知识、多少知识,怎样学习知识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教师拥有良好的文言知识是学生获得一定文言知识的前提。

第一,语言知识,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也就是常讲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句式翻译等,指向语用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之一就是文言字词句的障碍,教师当然不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句句清晰”,但自己却应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否则要想讲清关键的字词句怕是有些困难。比如,《木兰诗》里的两句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的“思”字和“忆”字恐怕很多老师没有弄清,木兰在头一天夜里见到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之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北大吴小如教授通过考证得出: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间的互相思忆。显然这里用的就是狭义。语句这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见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实际上类似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是很多的,只是大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当然,要求每个教师都有吴教授那样的功力是不可能的,再者文言文语言、语法本身就是不完备的,许多虚词的意义难以确定;但掌握一定的训诂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对古汉语字词句知识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梳理出若干规律。

第二,文学知识,包括文言文篇章知识,指向文章学。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且是各种体裁中的典范作品。《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散文和明清散文等差不多代表了中华文学最高的成就,对后世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吸取文学滋养,进行文学熏陶和启迪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如果教师自身都不能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品味这些文章,那么要求学生获得文学滋润恐怕只能是空话了。比如教师要是对《诗经》六艺的风、雅、颂、赋、比、兴等手法没有良好的把握,是难以带领学生欣赏《诗经》《楚辞》的妙处的;教师要是不具备一定的格律、音律等诗词音韵学知识,那唐诗、宋词、元曲在课堂上怕是难以活色生香;要是教师对古代散文的篇章技法缺少足够的了解,那么“韩潮”“苏海”也会索然寡味。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带领学生在流光溢彩的古代文学长廊中徜徉驻足,流连忘返。

第三,文化知识。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如果教师自身缺少必要的古文化知识积淀,在教学文言文时是有很多麻烦的。比如要是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缺少较为透彻的领悟,不仅对教学先秦诸子散文有困难,而且对后来学习王羲之、陶渊明等魏晋文章,李白、杜甫、王维等的诗歌,苏轼的词也会有很大影响。文言文还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座位朝向、乾坤阴阳、称谓年庚、生老变迁等,都包含了很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中如不能准确捕捉,势必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如《鸿门宴》中项羽、刘邦的座位朝向就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张衡传》简直就是古代官职升迁的术语大全,教师没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难讲清的。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文言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培养能力,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不能独立阅读浅易甚至是较为深奥的文言文的能力,那是难以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

第一,诵读的能力。诵读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成功经验,时下教学中也是被广泛采用的。要求学生诵读,教师自己也要具备良好的诵读能力。古人将诗文诵读称为吟诵,并有着严格的声韵要求,今天当然不能也不必完全模仿古人的读法,但做到朱熹所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只要用心揣摩还是可以做到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认为自己读不好,放名家录音代替,效果总是隔了一层,难以更亲切、更真实地感染学生。实际上诵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体悟,就能读出自己的情思。

第二,解读的能力。要使学生对文章有深切的独特的感悟,教师自己应对文章有独到的体验。从宏观上说,解读古人的文章要有两种视角,既要结合古人的时代背景、个性特点知人论世解读文章,还要能运用现代视角对古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审视。比如陶渊明的隐士风格,既要结合魏晋时期佛老之风盛行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刻体悟,又要运用现代视角冷静审视隐士之风在今天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既不盲从也不排斥,继承创新。从微观上说,教师要能结合句式特点,同位迁移、偏义复词、古今异议、词类活用等构词法,通假、假借、指示、形声、会意、象形等用字法和造字法,切实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进而读通语段和篇章。

第三,写作的能力。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展示自己良好的古文功底,写诗填词作文,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引领作用。许多名师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绍兴市语文教研员陈阿三老师在教《哀江南》时,要求学生仿照曲牌填写“爱江南”,学生填写之后,教师展示了自己填写的曲子,显示了良好的古文功底,对学生亲近古诗词产生了很大影响。赵谦翔老师也是这方面的行家,他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当然,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做诗填词是不现实的,笔者自己也只能深感惭愧。但一名专业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是值得深思的。

再次,教师要喜欢文言文。

我们常说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更谈不上喜欢古文了;那我们自己呢,我们喜欢古代的诗词歌赋吗?一个不能自觉亲近文言文的教师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因此,要求学生喜欢文言文,教师自己先要喜欢文言文,发现文言文的美感和价值,自觉阅读古代的诗词文章。

第一,认识文言文的价值。文言文的价值是什么?有研究者概括为三点:认识功能上的文化价值,即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陶冶功能上的教育价值,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发展功能上的艺术价值,即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可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朱自清说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深刻的体认,仅从应试的角度教学字词句的知识,那就是买椟还珠,学生失去兴趣的同时考试成绩也无法提高。

第二,发现文言文的美。文言文的审美特质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教师自己要发现文言文的美。人格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情意美:陶潜的质朴,李白的雄奇,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多情等;构思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六国论》的雄辩,《读孟尝君传》的创新等;语言美:汉赋的华丽,婉约的清新,豪放的雄浑,桐城派散文的雅致等。教师自己对文言文的美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带领学生在华美的古典文学丛林中漫步采撷。

第三,养成勤读古诗文的习惯。要想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广泛阅读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没读过“唐诗宋词选”不会真正读懂李杜的诗歌,没读过 “词话”“诗评”难以对诗歌有切身体会,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在教学生诗歌鉴赏时会左右逢源、灵活自如;没读过《论语》《庄子》是不可能读懂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时的左冲右突、捉襟见肘。实际上当我想到这一些的时候,我背后直冒冷汗,我不知道我的同仁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除了读书时那点可怜的古文底子,我们胸中还有多少丘壑?在我看来,一个具有较好文言素养的老师,至少应该读过 《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魏晋散文,唐诗宋词元曲选,唐宋八大家散文,明清小品,还有 《诗品》《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文艺鉴赏类作品。说到容易做到难,但事实是要想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你就必须博览文言群书,一个不读文言文的老师无法提高自己的文言修养,自然也无法胜任文言文教学了。

参考资料:

万亚平、俞仁凤、陶年生主编《灵动之美——郭惠宇老师教学艺术初探》,安徽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素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