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语文课堂——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反思

2010-02-16 13:04:26浙江省宁波市北仑顾国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灵文本

胡 东(浙江省宁波市北仑顾国和中学)

调味语文课堂
——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反思

胡 东(浙江省宁波市北仑顾国和中学)

新课程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随着改革热潮的退却,身处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笔者,以自己的一孔之见,目睹了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种现状:

学生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成了网络和教辅材料的俘虏。人手一册的教辅材料是他们的“武功秘笈”,无所不包的网络资源成为他们作业的导师。自觉的学生拿着它在课前操练,囫囵吞枣地吃下语文知识。不自觉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它们之后,自己的武功已经天下无敌了,即使敌人来了,只要临阵磨枪就能拒敌于千里之外。以上两类人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只作欣赏,不做参与。

教师状:课程改革的春风刮过,我们并未迎来漫山遍野的金色。扑面而来的是人们对课改是与非的种种评价之声。我们的老师徘徊在个性化教学与知识性考查的十字路口。从课改实验区独立命题回归到市统考的框架之中。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部分教师刚伸出去的探索的触角又缩了回来,他们不敢拿学生的命运去实践自己的教育探索。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语文书为本,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标准,扎扎实实地传授语文知识,实实在在地辅导答题技巧,以达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课堂状:由于这种心态作祟,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似乎又有重新回归到“一言堂”和“满堂灌”模式的趋势。

目前的社会,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仍是以分数取胜,所以教师的教学逐步使本来应该充满活力与灵气的教学活动变为苦不堪言的事情,从而使以人为本,发展人的能力为核心的课改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遇之中。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去寻求新的教学视角与方法以达到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结合鄙人的教学实践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内容新视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文本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我们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叛逆性。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问题讲清楚,把答案原原本本的告诉他们,怎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作深入细致地解读,挖掘出教师与学生解读的共同点,就其内容得到新发现与新理解。如教学《木兰诗》时就“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一段,很多参考书包括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的优秀品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妨让学生作大胆的假设:木兰做了尚书郎,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结果?学生兴致高昂,答案丰富多彩,其中达成共识的是木兰倘在朝廷中任职,难免有现形之时,那就是欺君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教师顺势利导:那么这段还能体现木兰的什么品质?“机智,细心”学生脱口而出。这不正好与后文的表述吻合了吗?这是对文本的又一种解读,合情合理。正是因为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有学生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课,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过程中,他们了解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对《战国策》这一史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媒介,用自己的生命体悟和读写实践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有效。

二、情感深体验——唤醒学生的真实性情

新课改提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关键在于不可只作狭隘的浅表的理解,热衷于搞什么卖弄虚情、仿效煽情的设计,追求矫情的技巧,而应当花费工夫去钻研文本的情脉,激发学生因文本而动情,因动情而在课堂上倾情,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日本侵略者残害我们同胞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沉浸在对同胞的同情和对敌人的憎恨中,我依稀发现几位女生眼中泪光闪闪,接着教师作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我隐约听到轻微的啜泣声,然后让学生选读和品读,我的学生哽咽了、愤怒了。最后,当我们一起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当我小结道: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前行,那就是良心、责任还有使命!同学们的表情是严肃的,我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在他们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澜。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幼稚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品味精细化——触发文本的语文味道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教师在教学《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时紧紧抓住老舍对柳枝儿的描写语句细细品读,把柳枝在烈日和风雨中的表现和祥子的命运进行联系分析来解读这篇小说;有教师抓住《故乡》中鲁迅省略号的使用的分析慢慢咀嚼来解读闰土的心理与性格;更有教师在《范进中举》阅读教学中抓住手的描写为分析人物的切入点。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潜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

有人说,语文犹如一碗米饭,狼吞虎咽,以为既不甜,也不咸,淡而无味。但如果把它含在嘴里,仔细咀嚼,等到淀粉化为麦芽糖纷纷渗出,你再细细品味,就能尝到那丝丝甜意,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从咬文嚼字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奥妙,领略语文的魅力,从而使语文课彰显出它的语文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

四、外联生活化——深化学生的心灵感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课文中的许多事例可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让文中的事例与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结束时,我布置学生写题为《我也是一只丑小鸭》的周记。其中一位学生写道:自己是从外地到北仑来求学,由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自己在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成绩相当的糟糕。同学的鄙夷眼神、老师的叹息、父母的失望令我无限的感伤。我似乎就是那只到处流浪的丑小鸭,只不过我流浪的是心灵。浑浑噩噩进入初中,一次语文阅读竞赛我幸运的获得了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也能成功。老师告诉我,初中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世界。我相信只要有信心、肯努力、不放弃,丑小鸭也将有变成白天鹅的一天。

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教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当时的心情如何,最终又是如何应对。正如茅盾所说的,“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

外联的生活化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并唤醒学生内心的记忆,与自我对话,倾听内心的独白,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和教参都不能代替学生来阅读。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取文本的内容、情感、教学形式上的某些突破来调味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改变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实现和谐、有效。

参考资料:

1.王思维《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 2期。

2.谢智慧《谈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 5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心灵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