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中国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2010-02-16 20:0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艺音乐农村

何 新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南周口466001)

文化是国家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五千年辉煌而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在几千年的时空流转中,中国音乐经群体的历练、文化的整合,逐渐以其独特的气质与品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包括农村或民间音乐文化)也是如此。而且,这种发展模式与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必须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举是党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河南,如何充分发挥中国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对于音乐文化从业者来说,总结出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笔者奔赴豫南、豫东、豫西、豫北4市8县160多个乡村进行采风调查,掌握了较为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对新农村音乐文化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或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此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至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和谐的农村音乐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空间”作了这样的界定: “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一件事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1]文化空间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有规律进行的地方。通俗地说,文化空间就是大家认可的或约定俗成的定期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能给众多的中国普通百姓提供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对于乡村文化来说,建构和谐的音乐文化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层面来讲,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或途径。

(一)筹建或改造农村文艺广场、公益艺术馆(室)、文化大院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空间,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走访调查,总体来看河南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还是相当缺乏,有的乡镇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场所,村文化场所更加简陋甚至一无所有。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农村实际情况,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是推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前提。具体实践,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整合一批场所。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项目,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建设村民音乐文化活动场所。二是改造一批场所。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闲置的学校校舍、操场等设施,利用宗祠、宫庙等场所,经重新设计改造翻修,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从音乐文化传播角度来讲,各县乡镇以及社区应加快活动场地的建设和文化设施的完善,筹建或改造农村文艺广场、公益艺术馆(室)、文化大院,借此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组建文艺队伍,定期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努力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应积极投身音乐文化实践,充分享受音乐生活。通过组建文艺队伍,创作诗歌、乐舞、说唱等音乐作品,组织策划一系列具有群众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比赛以及交流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在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举办音乐民俗文化研讨会提升县、乡、村的文化品位。例如,河南项城市老城乡党委把发展农村音乐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乡25个行政村组织起36支文艺队,其中白沟村民小组100余户人就组建了5支文艺队。在这5支文艺队中,又有老、中、青、少4个类别,年龄从10多岁到80岁。他们的排练多在农闲或节假日,节目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大到涉及党的大政方针,小到邻里乡亲和睦、家庭和谐等事件,一般做到节庆有演出、春节有汇演。他们自创自演的《放牛歌》《担花篮》《建设小康村》等文艺节目荣获市、县、镇不同级别的奖项。他们编排的《东方红》《红旗颂》《好日子》《幸福歌》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形象地讴歌了河南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丰厚的文化大餐,不仅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品位,也为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使农村文化全面繁荣。当然,新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关注人文精神,而且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我们要倡导科学、文明,克服封建迷信、愚昧落后,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2]。

(三)积极组织并优化“送文化下乡”活动

送文化下乡操作直接,受惠者无须承担成本,对于一些文化消费能力低,自身无力开展文化活动的农村地区来说,送文化下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送文化下乡连续开展多年,已成传统,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新时期,送文化下乡也正面临挑战,它要求做到细致化、深入化。比如根据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文化水平群体,有针对性地“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结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要搞清楚哪些“文化”需要“送”,哪些不需要“送”,哪些地区最需要“送”等。所以,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变挑战为动力,抓住机遇,提升“送文化下乡”的内涵,从而优化“送文化下乡”的功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做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为新农村文艺创作注入活力

中原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地区音乐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研究,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河南省、全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发展转变,而且有利于促进河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实践上来说,我们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宏观上应对河南省音乐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研究和关照,微观上也应对每一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个案调查和分析。其二,从文化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对民俗在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解读和阐释。

二、重视农村音乐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乡土音乐文化“精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创作了一大批时代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固然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文化工作日益重视的大环境有关。但从目前来看,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有两点必须关注:一是要出乡土艺术精品;二是要出乡土艺术人才。文化艺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人才培养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推动农村音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乡村文艺创作,多出具有乡土气息的精品佳作,多出优秀艺术人才。

(一)重视农村音乐人才的培养

当前,农村文艺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基层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文艺专长且常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不少曾活跃于农村的民间文化队伍渐渐涣散;新近成立的农村文艺队伍缺乏专业指导;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后继乏人。可见,培育农村文艺队伍,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具体办法有三点:其一,健全基层文艺工作队伍。解决好基层文艺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鼓励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和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艺工作队伍。其二,组建文艺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指导。其三,培育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根据农民群众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培育和扶持各类农民业余特色文艺团队,培养农村文艺带头人。

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有些市、县、乡村音乐文化发展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城乡的政策、措施和经验中可借鉴成功的做法。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从县到乡兴建了10余个大型文艺广场,围绕广场这一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平均年演出160余场,观众达120余万人次。可见,广场文艺以其大众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县乡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热点。在活动期间,各文艺社团还可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

(二)打造乡土音乐文化“精品”

文艺演出应在普及的基础上,重视提高艺术质量。发展农村文艺事业,龙头是艺术创作,农村题材的音乐精品创作应是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重心。农民艺术就要为农民服务,就要从农村来到农村去,要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为此,农村文艺工作者应紧紧围绕唱响主旋律,深入挖掘自身优势,通过创新机制,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努力创作出音乐文化“精品”。

为调动县乡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县乡两级政府可组织召开创作会议,还可组织大型艺术采风活动,收集整理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力争推出一批以农村题材为主的有较大影响的音乐艺术精品。在乡土音乐精品创作的带动下,鼓励农民作者进行创作并安排农民艺术团演出专场晚会,所有节目属农民自编自导自演,优秀节目还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站进行宣传和推介,力争培养众多农民艺术家,推出一大批反映农村农民问题的乡土音乐文化。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近几年来,河南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音乐文化设施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对农村音乐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者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二是部分农民尤其青年人对自身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缺少正确认识。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管理体制尚待深化,而且要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涉及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和人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理顺文化管理体制[3]。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各级文化部门名称,将各县文体局、文教局、文化旅游局、文广局和乡镇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文广站等进行统一规范,并明确职能职责。第二,建立文化工作督导机制。由人大、政协、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检查小组,对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文件精神和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等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和解决农村文化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第三,政府要把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作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重要内容,发挥创建活动的导向作用。第四,要加大投入,建立农村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快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尽快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吸引优秀艺术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艺队伍。第五,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制定乡镇文化站业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同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增强活力。第六,继续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为高校、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送艺下乡、开展文化服务提供支持。

此外,在农业大国的中国,文化馆对于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文化馆(站)不仅应为百姓提供各种音乐文化展示的平台,而且是文化阵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管理与运行部门。

(二)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人民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形成的艺术精品。传统音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更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现代音乐慢慢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加上媒体与都市人的追捧,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并改变着乡村人的音乐文化生活。可见,在构建和谐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观念,势在必行。

首先,各级政府应当充分重视传统音乐在活跃和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与开发本地民间音乐资源,使其为本地经济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其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重点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对众多原汁原味、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力争搬上大众舞台。最后,媒体应大力宣传推介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媒体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7.

[2]吕美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文化月刊, 2009(8):85.

[3]皇甫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09(10):201-202.

猜你喜欢
文艺音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1942,文艺之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音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节日畅想曲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