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丽
(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惠州516007)
地方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的思考
赵佳丽
(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惠州516007)
地方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应立足于“地方”实际情况,围绕地方高校具有的优势学科、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定好位。通过学报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开设特色专栏、设置重点研究栏目,主动为学科建设服务,促使地方学科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地方学报有效地推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它是以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要素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学报是由各高校主办的、主要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为主、为本校师生提供学术论坛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有着多种功能,支持和服务于高校的学科建设是其最基本的一项职能。事实上,人们对一所高校某个学科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其学报刊登的学术内容和成果来实现的,学报学术水平也就成了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的反映及重要标志。可见,学报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建设也提高了学报的质量。
学科建设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主要目的。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各高校均将学科建设作为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学报作为学校的科研窗口,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和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学报在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科建设搞得好,人才多、成果多,学报的学术水平就会高;同样,学报学术水平高,也体现出学校学科整体水平高,人才多、成果多。两者关系紧密,均以学术为己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报在促进学术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术开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学报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促进学术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学报也肩负了同样的责任。高校学报扎根于本校,本校师生对这一科研交流平台非常熟悉,他们的畏难情绪将会大大减少,勇于在这里展示自己的科研学术成果。学报作为本校的科研资源,本校作者也就能得到编辑更详实、更全面的业务指点,获得他们更多的鼓励。特别是年青的作者通过本校编辑的热心帮助,有力地提高了其投稿的积极性,使青年科研人员能迅速地成长起来。
(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科建设的具体效益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其能否为社会提供先进生产力为主要评定标准。学科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教师们为了使研究少走弯路,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学报作为高校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汇集了各高校同行间的成果信息,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它能及时将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公布于众,让社会了解并采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促进学术研究的开展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看,一所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否浓郁也就体现了其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学报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是专业人员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刊登在相关的专业栏目中,无疑起到引领科研前沿,传递学术信息的作用,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了了解国内外科研动态的窗口,促使本校科研人员借助这一交流平台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本校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毋庸置疑,学术影响力是学报的生命力,学报要生存发展,只能通过提高学术影响力来实现。学报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助推器,其质量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对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度就越大;反之,对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度就小。鉴于地处中小城市的地方高校,大多数都是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和那些位于中心城市、办学历史较长的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经费相对较少、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受此影响,学报在促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就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较弱,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稿源不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相对也较少;办刊经费紧张,办刊质量不高。
(一)稿源不充足,高质量科研论文较少
对于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来说,学报稿源自然较丰富,稿件的学术质量较高,而地方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名气较小,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影响力不高,其学报稿源基本是以校内教职工投稿为主,校外稿件不多,甚至有些教职工会将其优质的稿件投到校外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上,而把学术水平不高的稿件投到本校学报。由于本校稿源有限,稿件质量又不高,地方高校学报往往为了应付本校教职员工评定职称,不少文章勉强刊用,不能按质取舍,沦为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工具,很难吸引到校外的优质稿件。
(二)经费困难,办刊质量不高
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相对较少,其属下的学报建设经费相对也就较紧张。受此影响,学报编辑无法通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广泛接触学术界,以获取学科信息、专业研究发展动态、科研新成果及专家对学报质量的评价信息。学报也因编辑的学术视野日趋狭窄,最终落得固步自封的困境。另外,学报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是学报的内容,编排、印刷是学报的形式,高质量的学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丰富的版面设计和精美的印刷需要较充足的办刊经费。地方高校鉴于经费不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办刊风格,其刊物过于呆板、单调的版式和设计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无法满足读者的视觉要求,办刊的整体质量自然不高。
高校是学报发展的母体,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地方高校学报要生存发展,首先应以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为己任,以抓学科建设为契机。这也符合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与地处中心城市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相对较差,办学经费也较紧张。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就不能一味地强求“大”而“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中国科学院2004年工作会议上也谈到“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达到一流水平;一所一流大学一定有某些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在经费和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和财力,有可能创建一流水平的学科”[3]。一流大学尚且如此,地方高校更需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办学资源,找准立足点,立足于地方这个“点”。地方高校学报就肩负着挖掘这个“点”的作用,地方高校学报充分挖掘出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优势学科、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成就,形成地方特色,推动学科精品建设,促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何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定好位,促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品质的过程。
(一)挖掘地域资源,设置特色学科专栏
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尽管不能和重点高校相比,但是,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利用地方地理、历史文化的积淀,为构建学报特色提供得天独厚的学术研究资源。尤其是针对其地理位置上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开设专门研究文化名人及其历史文化的栏目,使地方高校学报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彰显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栏目,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报》开辟的“商史研究”栏目,都是利用其独具的地域优势和区域特点,发表大量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嘉应学院学报》的“客家学研究”栏目,该栏目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性刊物全文转载和转摘的篇数逐年增加,1998年第1期“客家学研究”栏目荣获1999年第二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成为全国研究客家学的重要阵地之一[4]。笔者所在的惠州学院地处粤东门户——惠州,东江、东坡、东征、东纵这“四东文化”铸就了惠州的城市之魂。惠州学院为了保障该类学术研究的延续性,为此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惠州学院学报》则开设了“东江文化”栏目,发表研究惠州市源远流长的“东江文化”的学术成果,凸显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也提升了学报自身的学术价值。
(二)依托优势学科,设置重点学科专栏
地方高校底子薄、根基浅,学科建设的“力”必须用在“重点”上,扶持重点学科,培育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优质学科。对于依附于地方高校的学报,本身具有引导本校学术研究发展方向的功能,应对本校的重点学科现状有深入的了解,明确本校的学术优势,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的发展,在栏目设置方面向重点学科倾斜。一方面学报支持优质学科的建设,刊用该类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导学术争鸣;另一方面促进学科资源的整合,提炼出本校的重点学科,以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原《贵阳师院学报》)自1960年创刊以来,积极扶持教师从事喀斯特地貌研究。从1982年开始,该学报更是定期设置“自然地理”专栏,重点介绍和发表本校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成果。至今,贵州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喀斯特研究为核心的优质学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刊登的有关喀斯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惠州学院是由原惠阳师专、惠州教育学院及西北纺织学院合并而成,其师范、服装专业的学科积淀较厚,学科基础较扎实,学报通过对这些学科进行积极的扶持与宣传,增强其学科发展后劲,扩大其学术影响力,争取将相对的优势发展为绝对的优势。
(三)加强产、研结合,寻求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
地方高校要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地方的经济社会资源,寻求地方经济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地方高校首先应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针对地方对高等教育的特有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学报应当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广泛收集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研究信息,为地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确定方向。当科学研究结束后,学报通过刊发学术论文,将科研成果传播出去,使该类成果被地方社会了解和认可,最终产生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地方社会会将一部分的经济效益反哺地方高校,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可见,地方高校学报对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产、研的紧密结合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比如重庆的石油和冶金业是当地社会显著的行业,《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加强了对石油和冶金行业方面的组稿,每期都将这些稿件作为重点,较好地体现了学报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又如《惠州学院学报》“惠州研究”专栏,该栏目创设20多年来,发表了关于惠州市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政府政务改革、金融发展、物流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等400多篇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多方位、多角度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科学的、有益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应用论证。此栏目的设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深化学报办刊改革,提高编辑综合素质,树立学科服务意识
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高校学报也应当大胆开拓创新,引进新型的管理机制,对学报进行深入改革。首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地方高校学报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宣传地方文化等方式,获得社会的经济支持。其次,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学报编辑是学报建设的执行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报编辑要不断学习,使其具备更高的学术素养和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并掌握先进的编辑技能。再次,优化栏目设置,创学报品牌。地方学报可以通过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达到优化地方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彰显学报的特色和个性,既促进了学科建设,也树立了学报品牌栏目。最后,树立学科服务意识。针对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需求,不定期地摘编国内外这方面的科研信息,为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
总之,地方高校学报要立足于地域的优势,挖掘出地方高校学报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潜能,使地方高校学报最大限度地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而这一过程,也是地方高校学报自身提升发展的过程。地方高校学报通过对学科建设的服务,既形成了自身的办刊特色,也实现了学科建设和学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1]教育部办公厅文件.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教备厅[1998]3号.
[2]李海燕.高校学报的定位[M]//学报编辑论丛:第7集.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1-93.
[3]马晓岚,朱清时.学科建设是创一流大学的关键[N].科学时报,2004-03-19.
[4]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特色栏目——客家学研究[EB/OL].[2010-01-03].http://210.38.160.80:8080/xuebao/ kejiatese.htm.
Thinking o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Enhanced by Academic Journals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ZHAO Jiali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516007,China)
The enhancing 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reg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regional practical conditions,focusing on advantaged disciplines,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ould actively serve as a communicative platform by providing specific columns,establishing key research fields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ocal university;university journals;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G237.5
A
1009-8445(2010)04-0093-04
(责任编辑:杨杰)
2010-05-19;修改日期:2010-06-25
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8年科研项目(20080205);惠州学院校立课题项目(C207·0110)
赵佳丽(1963-),女,天津市人,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