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集中心卫生院(063303)
柳建军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分院(063000)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研究近况
张学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集中心卫生院(063303)
柳建军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分院(063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阶段对RA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以生物制剂治疗RA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RA病因极其复杂,西医目前尚没有根治的方法。中医药对RA治疗疗效可靠,优势明显,尤其是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国内治疗RA最受欢迎的治疗手段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病的范畴[1],现代医家称之为尪痹[2]、顽痹[3],属于难治性疾病,致残率高,我国患病率为0.32%~0.36%[4]。本病各年龄皆可发病,男女之比约为1∶3[5]。西医由于对病因不明,目前尚没有特异疗法。通过查阅近10年的医疗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RA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了更进一步系统研究其证治规律,运用中医理论,对这种疾病进行发病机理、辨证分型和治疗,探索其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现笔者就目前RA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RA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对RA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古代医家认为风寒湿热是引起痹证的外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因。现代医家则对RA病因病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石磊等[6]认为,风寒湿之邪伤及关节经络肌肉是发病的外在因素,而正气亏虚或先天不足是引起RA发生的内在因素,然正气虚衰尤其是阳气虚则是痹证发病的关键。陈长龙等[7]认为导致RA的营卫不和并非由营弱卫强引起,而是由肺气失宣所致,即风寒湿邪只是RA发生的外部因素,肺气失宣方是RA发生的根本原因。金实[8]则认为湿邪在R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湿邪贯穿于RA病程始终,风、寒、热、痰、瘀则出现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王振亮[9]认为肝血不足为其主要内因,而肝失疏泄参与了RA发病过程。朱建炯等[10]通过753例RA病人的治疗观察体会到血瘀是RA的主要病机。房定亚[11]、胡荫奇[12]认为RA急性期主要病机为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风寒湿入侵机体,留滞经络,郁久化热为毒,热毒湿瘀互结,侵蚀关节骨骱,而致关节红肿热痛等症。路氏[13]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不足和感受风寒湿热诸邪。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发痹证的内因。痹证的发生还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体体质、产后、外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感邪部位的深浅、治疗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复感受外邪等,对病情转归和预后都有直接影响。焦氏[14]认为,本病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房事过度以及妇女经病产后失血而致肾虚,不能濡养肝木,筋骨失养,使骨松筋挛而发病;关节变形不得屈伸是由于气虚,即脾肾不足,机体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不足或免疫调节失衡而发病。朱氏[15]认为,本病当为本虚标实,湿热、痰瘀、虚冷等均是整个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其实证为湿热和瘀血,虚证为中虚和肾虚,更多的是虚实夹杂。治疗当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刘建等[16]认为本病因脾胃受损,气血不足,使筋脉关节失养而致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张国江等[17]认为,RA病因病机为人体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致风寒湿之邪侵及人体关节所致。风邪在该发病机制中并不十分重要,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是寒湿之邪侵及人体关节。赵炳先[18]认为RA发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原因的,将其分为五种致病原因:①肝肾亏损,寒湿内着;②血虚恋风,风血相搏;③起居失慎,汗出当风;④先天不足,营卫失和;⑤饮食偏嗜,酸碱无度。赵绍琴[19]认为本病之初,关节尚未肿大,可按一般痹证辨治;若关节肿大疼痛一旦形成,则应从痰论治。刘英[20]认为,RA活动期始终有毒的存在,主要有热毒、湿毒、瘀毒等。肖东伟等[21]认为,RA发生发展和病人的体质密切相关,体质决定了证型和发展倾向,是类风湿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的根本和依据。这种按体质分型论治是值得引人深思的。总之,急性RA多见实证,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营卫失调,以湿热蕴毒为主;慢性RA则多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阳气亏虚,使病邪留而不去,久病入络,痹阻经脉,痰湿瘀结,肝脾肾亏虚等所致。
郑筱萸[1]提出本病常见有5种证型:①湿热痹阻证;②寒湿痹阻证;③肾气虚寒证;④肝肾阴虚证;⑤瘀血痹阻证。郜中明[22]则分为6型:①风寒湿阻证,蠲痹汤加减;②风湿热瘀型,白虎桂枝汤加减;③痰瘀互结型,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④肾虚寒凝型,右归丸加减;⑤气血亏虚型,八珍汤加减;⑥肝肾阴虚型,六味地黄汤加减。杨大赋[23]将本病分为3型论治:①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胜湿,当归四逆汤合小活络丸加减;②阴虚湿热型,治宜育阴祛湿,通络止痛,猪苓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③正虚邪恋型,治宜补肝肾,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郭会卿[24]依据娄老理论将痹病分为3型论治:①风湿热型,治则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娄氏清痹汤(忍冬藤、败酱草、络石藤、青风藤、土茯苓、老鹳草、丹参、香附);②风寒湿型,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活血养血,娄氏通痹汤(当归、丹参、鸡血藤、海风藤、透骨草、独活、钻地风、香附);③瘀血型,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娄氏化瘀通络汤(当归、丹参、鸡血藤、乳香、没药、延胡索、香附、透骨草)。李如意[25]按病期辨证分型为三个阶段:①急性活动期:a.风湿热型,四妙散加味;b.风寒湿型,桂枝附子汤加减。②恢复期:a.瘀热伤阴型,药用(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茱萸、知母、黄柏、鸡血藤、地龙、秦艽);b.寒湿伤阳型,药用(附子、杜仲、桂枝、黄芪、当归、川芎、续断、淫羊藿、桑寄生、防己、苍术)。③缓解期:a.脾肾两虚型,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b.肝肾阴虚型,六味地黄汤加减。焦氏[2]把本病辨证分为4种证候:①肾虚寒盛证,药用补肾祛寒治尪汤(川续断、补骨脂、熟地黄、赤白芍、知母、羌独活、防风、麻黄、淫羊藿、制附片、骨碎补、桂枝、苍术、威灵仙、伸筋草、牛膝、松节、炙山甲、土鳖虫);②肾虚标热轻证,药用加减补肾治尪汤(生地、川断、骨碎补、桑寄生、补骨脂、桂枝、白芍、知母、酒浸黄柏、威灵仙、炙山甲、羌独活、红花、制附片、忍冬藤、络石藤、地鳖虫、伸筋草、生薏苡仁);③肾虚标热重症,药用补肾清热治尪汤(生地、川断、地骨皮、骨碎补、桑枝、赤白芍、秦艽、知母、酒浸黄柏、威灵仙、羌独活、制乳没、地鳖虫、白僵蚕、红花、忍冬藤、桂枝、络石藤、桑寄生);④湿热伤肾证,药用补肾清化治尪汤(骨碎补、川断、怀牛膝、黄柏、苍术、地龙、秦艽、青蒿、豨签草、络石藤、青风藤、防己、威灵仙、银柴胡、茯苓、羌独活、炙山甲、生薏苡仁、忍冬藤、泽泻)。汪红[26]将RA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并对中晚期RA44例以阴阳论治:阳虚寒凝,痰瘀互结证,用除痹温经汤加减;阴虚热郁,痰瘀互结证,用除痹清络汤加减。无论是辨证分型还是分期治疗,中医对RA治疗积累了大量经验,较西医的疗效好。
陈乃钱[27]用五藤汤:雷公藤(先煎)、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当归、羌活(上肢)、独活(下肢)各10g,甘草、川芎各6 g,红花5 g。治疗RA32例为治疗组,并与扶他林、强的松片对照组,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为69.2%。陈国治等[28]自拟秦知汤:秦艽、茜草、穿山甲(先煎)各15克,桑枝、土茯苓、薏苡仁各30克,知母20克、丹皮、地骨皮、威灵仙各10 g,白芥子、全蝎各6 g,治疗RA52例,并与消炎痛、雷公藤片对照组作对照,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1.8%。李索等[29]用益肾蠲痹丸为治疗组,治疗RA58例,并与西乐葆组为对照组,两组均同时给予来氟米特50mg,1次/d,连续3d后改20 mg,1次/d,加(或不加)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疗程8周。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其中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84%。柳建军等[30]用自拟龙藤方:穿山龙、雷公藤、鸡血藤、钩藤、海风藤、地风藤、青风藤、独活、羌活、威灵仙、徐长卿、五加皮、黄芪、桂枝、白术、防风、海桐皮、土茯苓、防己、姜黄、薏苡仁、川乌、草乌、马钱子、白芍、木瓜、伸筋草、杜仲、续断、桑寄生、血竭、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鳖虫等36味药组成,制成药酒,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治疗RA30例,总有效率100%。
综观文献,中医药对RA治疗方法多,是多方面,多靶位的,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可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组方,选择最佳方案,体现了中医在治疗RA上的优势。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存在不少问题:①对RA的诊断、疗效制定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不够规范统一,因而疗效结果可信度不高,可重复性差,缺少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对比性研究。②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证效关系、量效关系观察尚不深入。③缺少深入的实验研究资料,尤其是对中医药复方疗效机理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治疗RA病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无论中西医治疗RA目前仍未有特效方法和药物,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衷中参西,中西结合,即依据西医RA X线的骨质改变,化验室检查,结合辨证论治、专药专方,辨病与辨体质相结合,这样一种模式,扬长避短,必将提高RA的诊断和防治水平。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RA有其特殊的病机,单纯的辨证不利于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所以临症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③中药剂型的改革开发,如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将中药汤剂改为浓缩药丸,必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116.
[2] 焦树德.王伟钢.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3(5):12.
[3] 朱良春.朱良春医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23.
[4] 叶一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学学刊,2007,25(7):1341-1343.
[5]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37-157.
[6] 石磊.杨秀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初探[J].现代中医药,2005,(1): 32-34.
[7] 陈长龙,崔艳梅.痹症从肺论治[J].河南中医,2004,24(2):54-55.
[8] 周全.刘征堂.金实教授从湿论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 37(1):21-22.
[9] 王振亮.从肝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22-624.
[10] 朱建炯.陶霞.血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中西解释[J].中西医结合,2006,4(2): 756.
[11] 杜广振.房定亚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 (9):659-662.
[12] 王义军.胡荫奇运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11):820-821.
[13] 商阿萍.路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河北中医,2008,30 (4):565.
[14] 焦树德.类风湿关节炎从尪痹论治[J].江苏中医药,2008,(1):5-6.
[15] 朱良春.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J].江苏中医药,2008,(1):2-3.
[16] 刘建.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17] 张国江.柳建军.龙藤方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9,31(7):1003.
[18] 赵炳先.风湿杂病专题研究论文节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371-373.
[19] 彭建忠.杨连柱.赵绍琴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73.
[20] 刘英.从毒探讨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 2003,22(7):390-392.
[21] 肖东伟.高明利.从体质学说谈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及预防[J].诊疗新进展,2007,5(8):237.
[22] 郜中明.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四川中医,2006,24(8):64.
[23] 杨大斌.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2):175.
[24] 郭会卿.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0例[J].中医研究,2006,19(5): 57-59.
[25] 李如意.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23(1):38-39.
[26] 汪红.除痹方法治疗中晚期类风关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4(2):107-110.
[27] 陈乃钱.五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 22(7):407.
[28] 陈国治.林惠卿.陈国平.秦知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5,21(4):13-14.
[29] 李索.胡小明.金珍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232.
[30] 柳建军.张国江.杨艳祥,等.自拟龙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04-105.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067
1672-2779(2010)-09-0095-02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