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研究

2010-02-16 17:44郝永贞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院校科技

郝永贞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团委,江苏 常州 213001)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研究

郝永贞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团委,江苏 常州 213001)

科学合理的指导模式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采用构建以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团队为母体,以学生科研助理为形式,以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螺旋上升式指导模式,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校都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有效的指导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导模式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科技创新氛围不浓,虽然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高两多三少”的现象,即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坚持下去的较少;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较多,长期研究的较少;科技立项作品数量较多,高水平的较少。[2]究其原因,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现有的指导模式存在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现有的指导模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定位于课外活动,把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管理交给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与第一课堂的紧密联系,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致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机制不健全

不少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但大多形同虚设,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停留在管的层面,缺乏服务意识和配套的服务机制,对教师、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奖励缺乏制度保障。[3]

(三)指导教师工作被动化

由于教师指导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很多教师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作领导交代的任务或者是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将自己的教学科研与对学生的指导割裂开来,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是“冠名”而已,或者只是竞赛期间的突击指导和短期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中主导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后劲和支持。

(四)指导对象能动性未发挥

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现有的指导模式下,学生要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要么得到的是任务式的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学生对科技创新缺乏理性的认识,积极性受到压制,很少有学生愿意把科技项目长期研究下去。

(五)指导方式不科学

现有指导模式理念的偏差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是针对某次竞赛、某个项目或者是某方面知识进行答疑解惑,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进行系统的指导,以及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一些教师为指导学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但大多限于单兵作战,没有发挥团队指导的优势,而许多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恰恰需要教师的通力合作。

二、构建教师主导的螺旋上升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新型模式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构建以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团队为母体,以学生科研助理为形式,以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螺旋上升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学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人才指导优势,具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验条件的优势,具有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最优化的基础性平台,这是单兵作战式的指导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这样一个基础性支持平台上,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能获得指导教师的专项指导,而且长期与教师和学长们切磋技术,交流思想,不断取长补短,不断思考、不断验证、不断进步。与此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结合起来,既可以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学生科研助理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角

优秀的导演离不开出色的演员,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真正主角。引入“学生科研助理”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学生科研助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科研训练可以掌握科研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学生科研助理不仅是赋予学生一个头衔,还要有一套规范的选拔培养制度。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可以在每年暑假前面向全校招收学生科研助理,对象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教师经过考核筛选,根据个人能力分层次进行培养。学生根据完成不同层次的科研任务可以晋升相应的级别,高级助理可以指导低级助理,低级助理可以指导普通同学,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受益面。

(三)科研项目是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宗旨的有效载体

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明确的目标,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学生感兴趣项目等等。根据科研项目的层次可以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1.科研体验阶段。指导教师为初次筛选的学生科研助理安排一项利用暑假可以完成的科研小任务。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锻炼自学能力,从课题任务出发自我选择材料,自学课题相关知识。同时,指导教师实际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后续阶段因材施教的基础。暑假末期进行第二次筛选,考评合格者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科研基本功训练阶段。指导教师为学生科研助理布置一项学生科研课题,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确定工作方向,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科研项目。这一过程包括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实施、结题验收和撰写报告四个环节。

3.自主科技创新阶段。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科研助理可以自己的兴趣主持学生科研项目或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其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三个阶段的训练在内容是递进的,前一阶段的训练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这种螺旋上升的指导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

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的主导、学生科研助理主体性的发挥和螺旋上升式的科研项目运作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离开教师的主导,学生科技活动无法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离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离开科学有效的运行载体,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就会陷入低效的状态。因此,这三个方面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中缺一不可。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导模式不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一)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模式的规范运行需要建立人事管理、决策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等科学管理制度。

1.人事管理。学校应该成立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校级层面由校领导、科技处、教务处和团委等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科技工作的管理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各部门的协调;院级层面由院系党政领导、教师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的选拔和教师的安排,以及学生学术活动氛围的营造。

2.决策管理。成立专家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科研、教学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解决学生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课题的研究。

3.项目管理。规范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检查和验收等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从管理角度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

4.经费管理。设立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

5.成果管理。建立大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保护学生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机制

指导模式的运行需要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应该从教学改革、场地设备、后勤保障等多方面提供系统的服务。

1.开设科技创新指导课程。开设科研方法训练课程,围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提供配套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实施。开放一些实验室、实验基地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验场所和硬件支持。

3.提供图书资料的查询服务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建立专业资料室的资料和图书信息查询系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科研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寻求专家的指导帮助。

4.竞赛组织服务。管理部门要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参赛事务的准备,提供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为参赛师生免去后顾之忧。

(三)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学校要改变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设置创新学分。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定期评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学生科研助理在课外实践完成某一科技实践项目,提交研究报告,经专门机构认定后,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以此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科研助理为主体的指导模式。

2.设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单项奖学金,选树科技创新学生典型,加强科技竞赛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4]

(四)推行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爱好式、自发式、突击式的指导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1.营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指导的政策环境。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奖励办法》,在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评优晋级、津贴奖励等方面给予充分量化考虑。

2.将教师指导的量化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5]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以学生的科研成果或竞赛成绩作为评价指导教师的唯一标准。对于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没有获奖的要保证其基本工作量。

3.通过制度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将教师指导、组织创新活动的工作作为教学任务之一,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使教师按照制度去自觉地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

[1]崔玉娟,周凯,龚瑜.科技挑战未来创新凝聚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5-11-17(3).

[2]张庆强,赵毅彬,赵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1):439-440.

[3]李胜贤.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 [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5-109.

[4]艾倩羽,刘宏伟.大学生科技活动价值与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07(8):5-6.

[5]王锦化,王晨.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的考核[J].实验室科学,2006(4):138-140.

G711

A

1674-7747(2010)03-0090-04

2010-01-15

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团委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院校科技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