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人文教育探究

2010-02-16 17:44孙冬梅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孙冬梅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浙江 绍兴 312000)

高职语文人文教育探究

孙冬梅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浙江 绍兴 312000)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有高智慧、高技能,而且要有健全思想、创新意识以及高水平的人文素质。为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极其必要。语文学科所具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及其教育功能,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特点;功能

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人们认知、沟通、写作与思维等职业能力及涵养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语文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的优势,源于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透过高职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通古达今、知事明理;也可以放眼中外,传承文化,获得教养。这就是说,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同时,还能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魂、启迪人求真悟善审美。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高职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角度进行探索,应以精神层面为突破口,在追求人文精神上有一个相对宏观又切合学科特点的把握,人文教育不是技术性、实用性的,而是精神性、智慧性的。

一、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称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尤其在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必须将科学与人文的教育相互融合,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但是,随着教育产业化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中盛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的失衡,给社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是人力教育自身并不能保证人一定会将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二是人力教育的片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三是在唯实用的态度和纯功利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日渐薄弱,培养的学生文化素养降低。由于受职业教育只着眼于实用技术的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技而轻人文,重专业而轻素质,重功利而轻道德等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的部分人才“有教育而没有教养”。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二、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

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语文应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人文教育的特点。

(一)群体性和不可替代性

人文教育需要一种群体性。因为在人文领域,经验比理论对人的影响要大得多。个体的精神滋养源自一个整体,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才能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唤起心灵的体认。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是精英教育和层次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塑造集体的“整体灵魂”,培育主流思想,以强大的经验性给学生以影响,做到“润物细无声”,否则,收效甚微。当然还要注意物化的外在环境建设,外在的环境影响更直接、更直观,作用更具体。

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的获得就其实质而言,是他人不可替代而需自己作为主体去独自完成的,外在的人和事仅仅可以起影响、引导的作用。可见,人文教育不可能是少数人的专利,是由它内在的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广泛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需要人文泰斗、人文大师,就像需要科学巨匠、科学大家一样。然而,如果仅仅拥有人文精英而没有人文大众,就绝不可能耕耘出肥沃的人文土壤,也就没有真正的人文进步。人文精神的建构是每个人不可推卸、必须自己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事。因此,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二)渐进性和不可间断性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和精神是无法转让的。它的继承是在价值认同下,自觉地不断地学习、理解、体认和发扬的“精神劳动”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这笔精神遗产就无法支配、享用。精神财富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逻辑地导出了人文教育的渐进性和不可间断性。人文精神的跃进未必随着知识或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时间、空间上很容易被丢失、阻断。一旦停止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放弃和堕落。因此,无论从看图识字、读句子、分析篇章到写作文章,抑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停止。人文养育不仅在于不间断的、连续的进行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给予良好经验的唤醒。科学教育解决的主要是“头脑”的认识问题,而人文教育解决的则主要是“心灵”的体认问题,体认自然是不可停息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精神阐释,必须表现在自觉地守护、探索和反思之中。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向人们凸现它的价值魅力,激发人们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成人文传统、人文风气和人文风俗。所以说,人文教育的命运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命运。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只能在“永劳”之中求得“逸”的喜悦。

三、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功能

高职语文凭借其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优势,理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德育功能

文以载道,高职语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这种德育实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当作者的情操和文章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就可以变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促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并积极思考、探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启迪,进而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二)审美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语文就是审美鉴赏课,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审美因素,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审美品位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完善,显然是颇具优势的。其审美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和健康向上的情趣及优美的形式来实现的。一篇经典名作同时也是一篇美学意义上的佳作,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包融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深厚情感、传统美德和审美心理,既有大量对社会美的浓缩、升华和表现,也有对大量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和创造,具有宝贵的审美价值。因此,重视高职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

(三)创新思维功能

高职语文所选编的大量古今中外文本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它蕴含着广博而深邃的思想精华,其中或澹泊或激进的价值取向、或真或美的哲学思考、亦善亦恶的道德判断,为学生思想的扩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为学生思维的深化建立了更坚实的平台。大量形象化的文字让人迸发无穷的想象,这种想象力的不断强化,正是创造力量的源泉。所以,阅读作品的过程是学生言语活动的经验、审美心理不断积淀并组织内化为语感和美感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和充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高职学生正处在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时期,高职语文在创新思维训练上又具有独特的作用,及时进行人文教育,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人文教育包涵着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实现人文精神回归,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高职语文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的义务。高职语文应利用其涵养人文精神方面所占据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人文知识传授、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现实责任感、有创造精神的人。

[责任编辑 曹 稳]

C715

A

1674-7747(2010)03-0087-03

2009-12-28

孙冬梅(1962-),女,山西临汾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及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