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后的经济博弈

2010-02-16 15:31王立鹤龚寒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王立鹤,龚寒玉,李 溪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2.上海绿地集团,上海 200023;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龚寒玉,男,上海长宁人,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李 溪,女,安徽铜陵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

“气候变化”背后的经济博弈

王立鹤1,龚寒玉2,李 溪3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2.上海绿地集团,上海 200023;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全球公共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由于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权管理全球环境事务,各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就意味着这场环境风暴的背后必定是一场各主要国家间的经济角逐战。文章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出发,按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框架来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利益诉求。

气候变化;经济博弈;公共资源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最初单纯的科学认知阶段,到现在已经无法避免地介入了政治和经济因素。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复合系统性问题。由于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权管理全球环境事务,这就意味着这场环境风暴的背后,必定是一场各主要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角逐。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的,那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利益集团存在利益冲突,在由谁来减、如何减、减多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源于跨国外部效应的影响,此时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且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Sandler and 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全球公共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由于气候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类似于国防的全球性纯公共物品,从而各国在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从长远看,各国都希望保护气候,从而使自己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而从近期看,又不愿意因自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限制或影响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希望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而本国受益,即各国都倾向于从别国减排的努力中享受到好处,而自己不愿做出努力(王军,2008)。事实上,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分歧代表着各国在经济利益上的分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斗争的工具。目前,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争论焦点主要体现在“公平”和“实质性减排”两大问题上,前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而后者主要为伞形集团(指除欧盟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三大势力之间的矛盾。目前,这场角逐的重心已经开始从欧美之间的角力逐步过渡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博弈。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博弈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博弈主要是关于“实质性减排”问题,即关于是否真正大量减排温室气体的问题。在“实质性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补充性”和“碳吸收汇”利用、计算方法等问题,其实质是发达国家真正在国内采取实质减排行动,还是以经济的有效性为借口,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量化减排目标。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谈判格局是欧盟和“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一致要求美、日、加、澳、新采取切实的减排行动。

美国和欧盟的分歧在于:美国希望各国可以单方面制定其国内的减排规则,而欧盟称这将对新的全球气候公约造成潜在破坏。欧盟认为,在减排目标水平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方面,美国都存在不足。

造成上述分歧的原因是:欧盟始终积极倡导温室气体减排,为环境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投入了力量。当然,欧盟在减排方面的实质性努力,一方面与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欧盟作为一个成熟和超稳定的经济体,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十分有限,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在世界遥遥领先。另一方面,欧洲人生活安逸,重视环境,环境价值观超前也提供了减排的动力。因此,欧盟在这场气候战中始终扮演着领军人的角色,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大打“气候牌”,试图以领先的环保技术展开与美国的竞争。欧盟在减排上的实质性努力使德、英、法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了明显下降,希望减缓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能够成为增强其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新的契机。然而,美、日、加、澳、新等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室气体排放明显上升,希望通过海外减排和碳吸收汇减轻国内的减排压力和降低减排成本。这必然导致欧美在“实质性减排”问题上存在争端。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正是由于国家基本情况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各自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从拒绝承担任何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现在愿意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这种显著的转变,不仅建立在气候变化科学之上,而且与本国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美国之前拒绝承担减排目标的原因,在于布什政府担心其所代表石油、钢铁、汽车等高能耗产业集团由于改变现行生产方式影响其既得利益。自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减排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原因在于民主党的政策明显偏向新兴产业利益集团,对自由贸易、油价、黄金都采取抑制政策,该派利益集团认同气候变暖的科学论证,主张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借以拓展获利空间。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希望利用新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达到走向复苏、创造就业的短期目标,而且更赋予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的长远重任。特别是对美国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要继续力保美国在解决全球性事务上的领导地位。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博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博弈是当下气候变化谈判争论的核心所在,两者争论的焦点主要表现在“公平”问题上。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总是强调历史责任问题,认为目前气候变化是工业化国家过去两百年发展过程造成的,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理应多作贡献;但是发达国家考虑到像印度、中国这些国家现实的排放量大,将来的排放量更大,如果不把这些国家包括进来,仅凭发达国家单方面做这些事情的话,效果也不大。具体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谁减排,减多少的问题。减排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每个国家都不会牺牲自身发展的利益。发达国家为了回避自身的减排责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然而发达国家自己却没有做到很好。虽然欧盟提出的201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体的20%,这些目标从目前来看太高,完成有难度;日本、加拿大比欧盟要消极得多,日本在2008年比1990年反而多排放了7.8%;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目前的排放比1990年增长了17%。发达国家要完成减排任务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是发展中国家。

“公平”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技术转让和资金的问题。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是发达国家应以减让、优惠条件或无偿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但发达国家履行这方面的义务基本上都非常消极,他们担心转让核心技术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发展更快,造成自身威胁。虽然欧盟也表示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上“有所表示”,但是总是强调技术在私营企业手中,以保护知识产权等为借口,一拖再拖。资金方面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前三年每年支援资金100亿美元,之后每年支援资金1 000亿美元,资金也是迟迟未见到账。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现阶段正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任务,但在科学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还不具备立刻减缓对碳基能源、原材料(煤、石油、天然气等)使用的条件,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任务明显不公。回溯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历史过程,两者在减排责任上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之前温室气体累积量的差异,也表现在造成的现状的差异。抛开过去的碳排放量不谈,当前,发达国家产生的碳排放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发展中国家产生的碳排放却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未完成工业化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异质性的存在,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有区别”地承担减排责任。把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一笔勾销不仅仅是严重的公平欠缺,也意味着将减排责任的差异性给抹杀。

从哥本哈根峰会来看,欧美发达国家总试图回避他们与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减排问题上有本质的不同,刻意回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对资源需求越来越多的现实,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理应安排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用于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公平公正的补偿和帮助,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可见,以“碳排放额”为核心的博弈背后是政治和经济利益。气候问题表面层次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分配,更深层次则涉及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可以说,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限排温室气体义务,是其根本利益所决定的,是其试图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垄断环境容量划分,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这一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长期战略,可以预见今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尤其会体现在发达国家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较量与妥协。

四、我国的态度以及对下次会议的展望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前夕,我国政府首次宣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40%~45%,此举受到各国政府一片叫好声。然而到了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不仅要求中国加大减排力度,而且提出核查中国减排目标的要求。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和美国等几经辩论,大会最终达成一份不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在资金和审核上都作出了让步,但却未见落实。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减排温室气体必然会对能源发展、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以减排温室气体为核心的气候变化谈判必然成为一场争夺发展空间、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这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经济文明的发展模式。对中国而言,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一方面应在气候谈判中注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坚持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道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另一方面也可抓住绿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让,寻求重大减排技术、不排放或低排放的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均衡发展。

气候变化各国背后的经济博弈暗潮涌动,国际社会必须平等客观地对待减排问题,才能让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期待2010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能让一切步上正轨,但这也许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在减排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

[1]Sandler T,Hartley K. Economics of Alliances the Less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869-896.

[2] 陈 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2000,(1):15-20.

[3] 段红霞.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J].经济学家,2009,(8):12-17.

[4] 高广生,李丽艳.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展及其核心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22-27.

[5] 王 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85-96.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2010-06-30

王立鹤,女,黑龙江绥棱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F062.2

A

1007-9734(2010)05-0017-03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二维定常Chaplygin气体绕直楔流动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吃气体,长大个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