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凤,王 小 丁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的回顾及启示
刘 凤,王 小 丁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反思我国教育现状、借鉴吸收西方先进国家教育发展理论和经验、进行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经历了一个从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提倡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过程。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是在反思当时我国教育现状、借鉴西方教育发展理论、对国内外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经历了一个从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提倡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过程。
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改革中的两个热点。但是在实际进行中,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当时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黄炎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教育不切实用,而且仍存在严重的封建主义色彩。
黄炎培在反思中国当时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于1913年8月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今之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扞格之情状亦愈著,而其在家庭社会间,所谓道德身体技能知识,所得于学校教育堪以实地运用处,亦殊碌碌无以自见”[1],即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且失业者比比皆是。为此,他明确提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1],那就应该加强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此处实用主义教育系指教育之切合实用之意),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在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影响和制约的,但黄炎培在此时期内提倡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只是着眼于教育内部问题,并没有触及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因此,实用主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也许能很好的掌握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图画和手工等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却无法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谋取一份职业。当时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利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急于扩大再生产,一方面空前迫切地感到缺乏人才的压力。急需人才和无才可用矛盾日益突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因此,激发人们去批判旧制度和旧教育的种种弊端,去探寻中国教育的出路。1914年,黄炎培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辞去了江苏省教育司司长一职,带着探寻中国教育弊端之根源及救治之道开始了对国内外教育的考察之旅。
为了调查研究,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于1914年2月到5月,以上海《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对皖、赣、浙、鲁、冀诸省进行考察,目睹了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严重脱节的现象,深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流毒仍在蔓延。
1915年我国实业界组织游美实业团,聘黄炎培任记者随行,历时3月有余,期间他考察了美国28个省区及特区,对25座城市中的52所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细微的考察。他回国后曾说:“观其职业教育之成绩,益觉我国教育之亟宜改革。”[2]于是,他先在江苏省教育会内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主张。
1917年1月,黄炎培又赴日本、菲律宾考察教育,发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日本是一个小国,与中国一衣带水,民风习俗相同。由于日本教育发达,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帝国变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由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不十年而改观”。对此,黄炎培感触颇多,认为当时的中国“无新学识以应用于实际,无新人才以从事改良,教育不与职业相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1]黄炎培认为,这两国的经验切合我国的实际,我国今后要富国一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了寻求中国教育弊端之根源,黄炎培又对中国大多数省份进行实地考察,证实了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与社会脱节、求学与服务脱节”,所以也就致使“学生学业后竟无相当的事可做”,“国中自小学以至大学学生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比比”。[1]黄炎培提出,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黄炎培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教育与社会、与实际相脱节,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脱节是造成我国教育弊病的根源,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倡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也更加坚信了“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方今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莫生计若,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1]
1917年5月6日,在上海,黄炎培请蔡元培、蒋梦麟、子良、严修、伍廷芳、张元济、郭秉文、聂云台、宋汉章和穆藕初等国内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而职业教育即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3]其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他主张大力改革当时的教育政策,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他为了实践职业教育的主张,第二年就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校内设铁工、木工、纽扣和珐琅等各科及附设各种工场。后来职业学校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到抗战时期,全国已有职业学校384所,在校学生67 227人。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教育与职业》月刊,作为宣传和研讨职业教育的阵地。黄炎培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大量文章,阐述职业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在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于1925年,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1]。他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注意到工商民众的需要,要致力于改进农村事业,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的探寻了教育与外部环境的适用关系。就是职业学校的设立,所设科目、课程安排和培养规格等,都要考虑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即办什么样的学校。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深,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职业教育思想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
黄炎培毕生从事于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发展方向。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对改革我国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都有一定的作用,他的职业教育理论适应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无疑是进步的。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者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如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普通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等。对我国职业教育求学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职业平等,无高低,无贵贱”[4],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敬业乐群等。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4,54,52,56,59,312,154.
[2]黄大能.忆念吾父黄炎培[N].人民日报,1981-03-06.
[3] 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36:46.
[4]黄炎培.教育与职业[J].41.
[责任编辑 秦 涛]
G710
A
1674-7747(2010)07-0051-02
2010-05-08
刘凤(1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王小丁(1957-)男,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