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确保金融产业安全

2010-02-16 13:54:28成思危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战略监管

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北京市100805)

这是我第三次出席产业安全论坛。我在第一届论坛上讲了“两点论”,即在产业安全问题上既要防止麻木不仁,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在第二届论坛上讲的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此次论坛的主题侧重于我国的金融安全,这一问题很重要。我要讲的是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和确保金融产业安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现状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个产业与国际相比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对于金融产业而言,按照一般的竞争力模型(即现在用得最多的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可以把产业竞争力分为四个主要因素和两个次要因素。

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及配套与支持产业的情况。两个次要因素,一个是偶然的机遇,比如石油突然涨价,对于某些产业带来了机遇,而对某些产业却带来了困难;另一个是政府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市场本身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当外部政策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时候,它才能够起到作用,所以把这两个因素作为次要因素是有道理的。根据这个模型,我们作一些分析。

首先要区别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宏观的概念,企业竞争力是微观的概念,产业竞争力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我国有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中观)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从整个国家的金融产业安全角度来说,是指负债率,主要是国家负债的情况,讲的是整个国家的金融总体情况。而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是指一个银行的竞争力,表现为杠杆率,即一块钱本钱可以做多少钱的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等等。而作为产业竞争力,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从我国金融产业的竞争力来看,一方面,通过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取得长足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我国在金融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相对还比较落后。当然,也有人说,幸好我国金融创新不多,所以这次金融危机遇到的问题比较少。我们没有投资银行,没有金融衍生品,没有评级机构,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实乃不幸中的万幸。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提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是要利用对冲减少风险,但金融创新本身又会成为过度投机的工具。如果金融监管跟不上,就有可能造成过度投机,从而引发各种新的问题。

我国的杠杆率非常低,据估计,总体上大约低于10%。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创新,金融效率就难以提高。比如杠杆率,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是8%~12%,投资银行的杠杆率是25%~40%,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机构由于有政府的支持,杠杆率达到了62.5%,即用832万美元的本钱发行了5.2万亿美元的债券。这一杠杆率一方面体现了较高的金融效率,但同时也体现了更大的风险。假如杠杆率是40%,那么凭2.5万元的本钱就可以做100万元的生意,即有97.5万元都是借来的。如果实际获得的收益率高于利率就意味着赢利,低于利率则意味着亏损。因此,收益率一定要高于利率,否则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二、要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是道和魔的关系。

金融创新最初是从欧洲美元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马歇尔计划”①(The Marshall Plan)的实施,大量美元流向欧洲,当时美国对于银行业的利息控制比较严格,导致最后出现了欧洲美元,直接在欧洲用美元进行银行信贷及其他方面的活动。由于欧洲美元的出现,促使美国的监管机构调整其监管思路,也是进行创新,出现了可转让信贷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 Swaps,CDS)。因此,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美国这几年对金融衍生品基本上放弃了监管,信贷违约互换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到底是哪些人发行的?监管部门几乎不掌握情况。世界各国的估计数据从33万亿美元到58万亿美元不等,对此自始至终都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

金融监管要做到合理、合法、适度、有效。首先,要合乎一般的监管原则;其次要依法监管;再次,监管要适度,在管和放之间要有一个适度的平衡;第四,监管要有效。所谓有效是根据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即一个系统是靠内部自组织的相互作用推动它前进的。比如,从表面上看,企业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方面是企业自主决策的,但它的决策不能不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组织作用。同样,在股市上,每个人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也是由个人决定的,但是他不可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这是“羊群效应”所致。可见,外在的刺激作用会造成熊市和牛市,所以,外部监管最重要的是监管的有效性,外部监管要能够改变内部人们的行为,否则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就不足。再比如,在股票市场大牛市的时候,监管部门出台了提高印花税和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政策,短期内可能起了作用,但很快又反弹;当股市不旺的时候,采取降低印花税等措施,也难以从根本上抑制下跌。因此,监管所采取的措施要能够引导人们改变行为准则,这样的监管才是有效的。这也符合验证法。毛主席说过,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对于保障金融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推动金融创新,外汇收益就很低,仅仅是债券收益而非投资收益,并且还要承担汇率风险,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金融监管不应该成为阻碍金融创新的障碍,金融监管应该着重防止过度投机,但同时也应发挥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

三、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用钱生钱,本身并不直接通过生产活动创造价值。金融危机之前,虚拟经济的规模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股市市值加上债券余额还有金融平仓的合约总数是500多万亿美元,而全世界的GDP只有61万亿美元。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比实体经济规模大20倍,也产生了巨大的风险。预计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虚拟经济的规模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规模会适当收缩。但对于我国而言,虚拟经济的规模和实体经济的规模比例还是很低的,大约为1:1左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虚拟经济领域的业务还需要大力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竞争效率才能提高,金融竞争力才能增强。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进行金融创新,不发展虚拟经济。

四、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金融业要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一是信息化。人才就是竞争力。应该承认,我国金融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比如,在期货问题上,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企业都吃过大亏。我们在做航油期货的时候,本来的目的是套期保值,但由于缺乏经验,几家航空公司都出现了很大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想与之进行博弈,就必须拥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尖端人才,具备很强的投资分析能力和精算能力。

信息化也是我国金融产业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信息化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增加值;三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四是提高服务的速度;五是提高灵活性。信息化对于金融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体系信息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信用体系建设,要能够集成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数据,使所有的不良记录都可以通过评价体系显示出来,让所有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共享,银行据此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保险公司据此决定其保费标准。

五、要注重引进适当的战略投资者

我认为,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应该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图展开:首先是股份制改造;其次是降低不良资产率,剥离不良资产;再次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提高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4%以上;第四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第五是加强内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

这个路线图是很清楚的,但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我认为,我国的金融实力及各方面实力都已大幅增强,因此,应将引进的重点从一般外资转移到战略投资上,即引进能够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有所帮助的战略投资者,而不是仅仅给予资金的财务投资者。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而且都在香港成功上市。但是,因为金融业是一个关键性的产业,所以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股份要有所限制。中央明确规定,单个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19.99%,全部外资持股比例则不能超过24.99%。

当然,在金融危机中,战略投资者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很多战略投资者都撤出了资金,但他们只占25%,我们占75%,在香港上市我们无疑是更大的赢家。而且不能否认,如果没有战略投资者,我们有些银行的上市会遇到困难,比如最近民生银行刚刚上市发行就跌破底价,尽管与当天股市行情有关,但也与战略投资者本身信誉等因素不无关系。

六、结语

金融行业最终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从以上这些方面关注自身的发展。归结起来,一是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三是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四是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五是要引进适当的战略投资者。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竞争力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确实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金融战线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我们踏踏实实地不断学习、提高、创新,最终一定能够在世界金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马歇尔计划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竞争力战略监管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战略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战略
日本竞争力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42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