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的必要性。
西电东送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中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总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了环境和运输压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二滩电站作为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中的首个大型项目,总装机330万千瓦。按照设计,该电站1998—2000年三年内可发电量为322亿千瓦时,但三年实际发电量只有132亿千瓦时。电站1998年刚投产就面临亏损,大半生产能力竟然以弃水的方式白白浪费掉。
1999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到四川西昌观看卫星发射,活动结束后到二滩水电站考察,对这一情况极为重视。回到北京他把我找去,问我:“现在一边用煤发电,一边却建好了水电站把水白白放掉,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做?”我向他解释道,二滩水电站电送不出去,既有电网瓶颈的问题,也有电力体制上的原因。当时,西部地区电力负荷低,大型电站电力地方难以消纳,而各省电网互为独立,都愿意先用本省的电。他听了以后说,你们要想办法解决二滩电力送出问题,现行电力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由此,二滩弃水成为加快西部电力向外输送与改革电力体制的重要动因。
西电东送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我国电网建设水平不高,电网结构比较薄弱,而且相互独立,大规模的西电东送还难以进行。
1988年,能源部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实施跨区域联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并牵头组织国家能源投资公司与粤桂黔滇四省,就合作开发西南三省水能资源向广东送电问题进行了首次会谈。1991年中央和粤桂黔滇四省合资成立了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联合开发西南丰富的水电、火电资源,建设跨省区的联营电网。1993年,贵州天生桥至广州直流±500千伏输电工程投运,南方联营电网正式运行。
20世纪90年代初,首都北京受缺电困扰,频繁出现全天大范围限电,成为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1992年缺电超过90万千瓦。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1993年初,李鹏总理要求华北电网,到1995年底保证北京基本不拉闸限电,彻底扭转北京缺电现象。4月23日,电力工业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签订联合办电协议,以缓解北京严重缺电的局面。当时提出了“煤从空中走,电向北京送”,确定第一步目标为到1995年北京基本不再拉闸限电,第二步到2000年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电力供应问题。山西、河北等省区也积极响应,华北电网以1995年11月底前北京不拉闸限电为主要目标的“9511工程”由此全面铺开。达拉特电厂、丰镇电厂等电源项目,及内蒙古和山西向京津唐地区的送电通道开工建设。此外,葛 (洲坝)沪直流工程的投运,实现了华中、华东两大电网通过直流非同步联网。
2000年春节期间,朱镕基总理到贵州慰问各族群众,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欢度春节。他在听取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贵州既能使自己致富又能起到支持全国作用的,主要是电力。希望贵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水电资源,做好西电东送这篇大文章。他还强调,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西电东送。
2月末,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一篇内参,反映二滩等西南水电卖出困难。朱镕基总理批转给我和王春正、段应碧同志进行研究。我认为,西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电力负荷较低,而东部地区又缺少一次能源。无论从短期解决西南水电销售问题,还是从长期调整全国的能源结构考虑,都应当将西部的电力资源输送到东部。我请国家计委有关司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遵循调整电力建设结构的有关原则,深入开展调研,就西电东送问题及早提出具体方案。
不久,全国“两会”召开。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春园、钱正英、王思齐、袁国林、潘家铮五位同志提出了“关于开发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的提案。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为此举办了专题协商会,国家计委、水利部等四个部委负责同志到会,国家计委张国宝同志介绍了西电东送的有关情况。
4月中旬,由国家计委牵头,有关部门、省区和企业参加,召开了西电东送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代表大都认为,西电东送应结合电力“十五”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统一规划,优选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会议结束后,国家计委进一步展开研究并征求各方面意见,向国务院报送了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请示。请示提出,西电东送应建设南、中、北三条大通道,南通道主要将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和火电向广东输送;中通道主要将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水电向华中和华东输送;北通道主要将晋陕蒙宁的火电和黄河上游部分水电打捆向华北输送。至此,西电东送已由初步设想演进为系统性的开发规划。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全国电力供需一度比较宽松,电力机组的利用小时数锐减。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负责人向我提出,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停建新的电力项目。对这种观点我是不赞成的。经济运行是有周期的,电厂建设也有个过程,当时建一个火电厂一般要三至四年,建水电站需要七到八年时间。如果不统筹考虑新的电源点建设,以后经济发展进入上升阶段,就有可能出现缺电。果然,随着经济回暖,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到2000年上半年,全省用电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8.6%,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应该说,广东缺电的情况,以及中央随之作出的决策,大大加快了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步伐。
(一)省内找电还是省外送电
2000年6月,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电源点,以支撑经济发展。是在广东新建火电厂还是依靠西电东送来解决供电缺口,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
有部分专家提出广东既用西电、也要自建电厂的建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杜星堂同志曾给朱镕基总理写信,认为西电东送受建设周期限制,难以在短期内满足广东新增电力需求,西电东送与广东自建一定数量的新电源点可以“两者并举”。广东更希望在省内自建电厂,一来是见效快,二来可以拉动本省经济增长。
但是,广东区域环境容量有限,一次能源缺乏,大批量新建燃煤火电厂不仅会使区域环境更加恶化,还会造成交通运力紧张。而西部地区有大量待利用的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部分地区由于区域用电消费水平较低,甚至出现水电弃水、火电长期降负荷运行的现象。西电东送既能带活西部经济,又能保证广东电力需求,减轻环保压力。综合全局考虑,对于在广东省内找电还是通过省外送电给广东,国务院的态度已十分明确。在6月至7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朱镕基总理针对广东新增电量问题作出三次批示。他表示,广东省内不能再建电站,要求国家计委加快西电东送进程,迅速安排项目实施。吴邦国副总理也赞成朱镕基总理的意见,要求我们在输电管理体制和设备线路上做文章。
接到这些批示后,我立即请国家计委有关司局抓紧研究实施意见。国家计委随即召开会议,请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四省以及电力公司和中电联共同参与,详细分析了西电东送的可能容量,形成了省外供电的初步方案。
在广东是否上新火电机组的问题上,朱总理的态度始终非常坚定。在8月份对西电东送一份文件的批示中,朱总理再次强调:“要研究修建从西南和三峡向广东送电的输电线路,广东在建电源主要弥补燃油机组和小型机组的更新。”时隔一年后,当有关方面申请批准建设深圳妈湾和台山电厂时,朱总理依旧表态:“贵州可建坑口电站,与深圳已达成送电协议,可不建妈湾电厂,以支持贵州的脱贫。”
(二)朱总理要我一起立“军令状”
2000年的夏天,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加速了整个西电东送决策的进程。这一年7月24日,广西平果500千伏变电站电流互感器发生爆炸,致使向广东少送电30万千瓦,广东缺电的局面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7月31日,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将广东电力集团的一份报告报送朱镕基总理,报告分析认为,影响西电东送的原因是西部 (天生桥)输电线路容量不足所致。朱镕基总理将报告批给了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三位副总理以及我和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要求“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确保西电东送,保证广东用电。说干就干,不要搞花架子”。收到此件后,我立即找来张国宝同志和有关司局的同志一起研究,就解决广东近期缺电问题以及西电东送如何加快实施,提出具体方案建议。
此时,党中央、国务院机关及各部委正在北戴河暑期办公。8月3日,我主持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议,对西电东送规划以及南部通道建设进行专题讨论。经过综合分析和反复测算后,我们认为广东省提出的“十五”期间1400万千瓦的新增需求预算偏高,可按新增需求1000万千瓦考虑。
初步估算,云南水电丰水期可满足100万千瓦送出,贵州在加快水、火电源建设的基础上于2003年可形成120万千瓦外送,加上广东省内新增岭澳核电站电力供应180万千瓦,三者合计400万千瓦。这对于1000万千瓦的新增需求来说,缺口实在是太大。而当时西电东送的主要问题,除省外可调配能力十分有限、西南水电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外,还受输电通道能力不足的瓶颈制约,因此必须考虑另外的送电渠道。
我在会上提出,是否可以考虑三峡送电广东的方案。与会的各位副主任和长期从事能源工作的同志们经过分析,认为这在能源流向上是合理的,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最后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可将三峡富余电力输送到广东,如仍有缺口,还可考虑广东与福建的临时联网,广东省内也可考虑建设少部分电源点。
这一解决思路报送国务院后,朱镕基总理作出批示:“要以‘十五’内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为目标,研究修建从西南和三峡向广东送电的输电线路。”
在盛夏的北戴河海滨,中央召开了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我汇报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会上,就如何解决缺电问题进行了讨论。我谈了国家计委的意见后,江泽民同志说,我认为从西部送电到广东比他们自己建电厂好。朱镕基同志强调,2005年前一定能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完成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他还当场要我一起立“军令状”,完不成这个目标就辞职。言之切切,既体现了局势之紧迫,也体现了国务院的坚定决心。
北戴河的这个夏天,真可谓“无心看海,一心找电”。
(三)决定外省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
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国家计委有关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修改完善规划,实地调研考察,审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开工报告,各项工作全面推进。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是前所未有。
针对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我们提出,即刻建设贵州坑口火电基地,力争2003年电站投产增加送电180万千瓦;将三峡及华中地区的水电向广东送电由100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同时,要加快云贵两网至广东的输电线路建设,增加输电能力。我们还提出,为解决“十五”以后广东用电问题,应加快广西龙滩、云南小湾这两个各具有420万千瓦发电能力的大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并投产。2000年8月下旬,国务院总理办公会通过了国家计委据此上报的《关于广东省电力供需状况和西电东送规划有关问题的报告》。
为更好地落实广东1000万千瓦指标,了解西南地区电源建设的实际情况,9月初,我带着国家计委有关司局的同志到贵州、云南进行考察,征求地方意见和建议。贵州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电力系统职工积极响应,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把西电东送工作切实抓好。我们察看了洪家渡水电站、安顺电厂,听了云南电力建设规划的汇报,了解了两省电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场也帮助解决了电力发展中的一些具体困难。我看到,贵州、云南均有一些资源条件好、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能源项目,只要这些项目及配套输电线路工程尽快开工建设,贵州“十五”期间可实现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云南可实现送电100—160万千瓦。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西部电源点落实情况心里有了底,在加快工作的前提下,基本可以满足外送容量的要求。回京后,我向国务院领导同志递交了《关于加快西电东送以满足广东“十五”电力需求有关情况的报告》,详细汇报了电源点情况,并对输送电网问题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并实施西电东送输电方案,这是落实西电东送最主要的难点;二是加快直流输电设备国产化步伐。朱镕基总理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原则同意,进一步科学论证。总体应有方案,需及早开工的,计委不失时机地审批。”
在这个报告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呈报了首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部署方案。国务院领导很快同意,朱镕基总理批示:“‘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骨干项目,必须全力以赴,按时完成,力争到‘十五’计划期末新增向广东送电能力1000万千瓦,这对于开发西部地区电力资源,满足广东经济发展用电需求,提高双方整体经济效益都有重要作用。”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五”计划纲要,西电东送正式纳入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央作出“十五”期末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决定,全面拉开了西电东送工程南部大通道建设的序幕。随着三峡工程分电方案调整及长江中上游大型电站的陆续开工建设,中部通道输电线路工程进一步成为全国联网的中心枢纽。2002年7月,北部通道第一批电力项目开工,开启了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建设的进程。
(一)南部通道建设顺利推进
2000年11月,国家计委在贵州召开华南地区西电东送工作会议,部署西电东送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明确了保证“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的各项措施。会议第二天,首批西电东送七个电力项目批准开工建设,标志着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一年之后,国家计委批准开工建设第二批西电东送项目,为实现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西电东送战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后,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420万千瓦机组开工;宝罗输变电工程、天广三回、四回交流500千伏线路陆续投运;贵州安顺电厂二期、黔北电厂、纳雍电厂、鸭溪电厂、贵阳电厂扩建工程,云南曲靖电厂二期工程,湖南鲤鱼江电厂扩建工程相继开工投产,真可谓捷报频传。
除了加快西部电源建设,解决输电通道问题是西电东送的关键。“十五”期间建设了贵广直流输电工程,总投资56.3亿元,包括新建安顺、肇庆两个换流站和882公里直流线路,设计双极输电能力为300万千瓦。工程首次采用载流能力为3000安培的光触发换流阀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红水河、澜沧江等流域水电以及众多大型火电站的建成投产,南部五省区真正搭建起了区域能源合作的大平台。西南大地,江河两岸,一座座电站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东西两域的天空,构成了绚丽壮美的景观。
1.龙滩成为国内第二大水电站
广西地处云南、贵州通向广东的中间地带,是西电东送南线通道的必经之地。广西、贵州两省区交界处的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投产发电的第二大水电工程。特殊的资源条件及地理位置,使得该电站在西电东送中具有重要的网架支撑和电源调节补充作用,对于南方电网互联以至最终实现全国联网具有战略意义。
从工程立项开始,龙滩水电站工程蓄水位高度方案就存在不同观点,争论异常激烈。主要有蓄水位375米、400米和425米高程三种方案。经过综合考虑防洪及移民等问题后,最终批准了“按400米方案设计、375米方案建设,分两期建成”的方案,这在当时是最为科学而合理的决策。不过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见解和辩论,专家们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敬业执著精神令人敬佩。
2001年7月1日,龙滩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在闭塞偏僻的深山峡谷中,要建设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世界跨度最大的地下厂房和世界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任务非常艰巨。为落实西电东送战略,建设者发挥了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攻克了一个个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龙滩电站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直至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空冷式发电机组。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中国龙滩中国造,通过国内招标,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承担了龙滩机组发电机和水轮机研发制造任务。这些机组的制造、安装、调试,开辟了我国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中国制造、以我为主的新纪元。之后,三峡右岸、云南小湾、四川瀑布沟等一系列电站近百台60万至70万千瓦机组采用了“中国芯”。
2003年11月,龙滩大坝成功截流。2007年底,水电站首批机组实现提前发电,我专门致信表示祝贺。2008年12月,375米方案建设工程7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截至2009年8月1日,电站连续安全生产800天,累计完成发电量300亿千瓦时,创造了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投运后安全生产运行新纪录。
龙滩水电工程的成功建设,为广西、贵州乃至西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对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营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2.鲤鱼江电厂突破传统规划原则
传统电力规划基本遵循“省为实体”的原则,各省都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规划新的电源点。在西电东送实施方案中,我们尝试对既有的规划原则作出突破,通过新建省外电厂,以点对网的方式向广东主网直接连接输送电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鲤鱼江电厂就是第一个成功范例。
鲤鱼江电厂是一座煤矿坑口电厂,位于湖南郴州的资兴市,距广东韶关市约150公里,比到长沙市距离近一半还多。电厂的燃煤由当地资兴煤矿供应,属于劣质烟煤,最适宜就地发电。鲤鱼江电厂原有装机为两台6.5万千瓦的燃煤机组,由于煤耗高、职工多,加上湖南及华中地区电力消费低迷,该电厂发电量日渐萎缩。2000年底,湖南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汇报,因鲤鱼江电厂用煤减少导致周边煤矿停产,煤矿工人发不出工资,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为此,他们请求尽快批准在鲤鱼江扩建两台30万千瓦机组,改善煤矿和电厂困难状况,维护稳定大局。
从这些情况看,扩建鲤鱼江电厂有其必要性。但是,我也注意到,当时华中电网电量供大于求,继续在本地上新电厂势必加剧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而且鲤鱼江电厂如果向北送电到长沙,不符合一次能源流向。我找来国家计委负责电力工作的同志和湖南省计委的同志一起研究,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电力规划布局的思路:将鲤鱼江扩建的两台燃煤机组,以点对网的方式联入广东韶关500千伏变电站,向广东电网供电。其理由在于,鲤鱼江电厂位于湘粤边境,距广东主网很近,只要鲤鱼江电厂能做到不与华中系统做物理连接,而以点对网的方式接入广东系统,就能保持华中电网和广东电网两大系统异步状态,从而保证不降低两大电网的运行安全水平。国家计委研究决定,此项目可作为广东“十五”用电的补缺方案,要抓紧立项,争取2002年能补上空缺。
十年过去了,鲤鱼江火电厂除了两台30万千瓦机组早已建成外,2005年又扩建的两台60万千瓦机组也投入运行。现在,共有180万千瓦发电机组跨过湘粤省界接入广东电网。这个电厂每年向广东供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年售电收入近40亿元,每年缴税近5亿元,每年燃用当地煤矿所产低热值煤炭600万吨。
鲤鱼江电厂的扩建,既利用劣质煤资源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问题,又发挥了该电厂距广东主网较近的区位优势,为广东电网建立新的支撑点,加强广东电网接受西电的能力和大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应当说是一个多赢的决定。这一工程打破了按行政区划制定规划的思路,是从全局出发作出的决定,这个思路直接影响到今天的电力规划制定和电力项目决策。
3.实现向广东新增1000万千瓦供电
在国家计委的推动下,广东省、国家电力公司南方公司与贵州省、云南省在2002年5月底签订了2002年至2003年西电送广东购售电合同。2003年,贵州送广东输电能力由上一年的100万千瓦提高到了180万千瓦。同年,云南电网送出电力160万千瓦。
2004年7月,我到广东考察时,由外省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目标正好提前完成。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袁懋振兴奋地向我报告了这个情况。我立刻把电话接到朱镕基同志办公室,秘书接的电话,我请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朱镕基同志。我们在北戴河立下的“军令状”终于兑现了。
每当回想起西电东送工程的起步,当年被朱镕基总理拉着一起立“军令状”的一幕,总是跃入我的脑海。当然,“军令状”终归只是个花絮,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的高瞻远瞩和全局观念,是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的大力协同。通过这一努力,不仅保证了广东区域电力的稳定供应,同时拉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优化全国电力布局和合理配置资源、改善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年9月,随着贵广300万千瓦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南部通道“十五”计划方案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在竣工投产仪式上,我激励同志们:力争在2010年前,西电东送再向广东增加1000万千瓦输电能力。到2008年底,南部通道送电能力已经超过了1800万千瓦。当然,从长远看,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合理调整发输配送各环节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西电东送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中部通道成为全国联网中心
解决东部地区的电力需求问题,仅靠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还不行。中部通道主要以三峡为核心,通过长江中上游干流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确保向华中和华东的电力输送。按照国家电力规划,到2020年,仅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的水电投产规模就将达到5170万千瓦。加上三峡水电站的装机规模,西电东送中部通道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输电规模最大,交、直流线路最密集的输电通道。
1.二滩电站弃水引发电力体制改革
上世纪末,我国电网是省为实体,在电力供求出现新形势的情况下,传统的一体化垄断经营的电力工业迫切需要改革。旧有的电力体制对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是难以绕开的障碍。
江泽民同志了解到二滩大量弃水的情况后多次指出,电力行业需要改革,为了提高效率,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改变“既打篮球、又吹哨子”的垄断经营局面。应当把发电资源与电网输配电分开,实行优质低价电力优先上网。还应当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这些意见成为后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
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讨论研究三峡的电力消纳和分配问题时,朱镕基总理指出:“电力行业以‘省为实体’的改革已走样为省间壁垒,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出现很大障碍,必须重新审视。解决三峡的电力消纳问题,要结合制定‘十五’规划以及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通盘考虑。”会议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体改办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尽快研究提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7月底我向朱镕基总理建议成立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8月,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我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家计委,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对改革方案制定、实施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拟定了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小组陆续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
同年10月,我专程带队到二滩水电站,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制定改革方案进行调研。调查进一步证实,电力行业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明显,省际之间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在座谈会上讲,广东明明需要电,二滩却在弃水;重庆放着清洁、便宜的水电不用,而用自己的小火电发电,这种不合理现象有深层的体制原因。一是厂网不分,垄断经营。电力公司既管电网,又有自己的发电厂,在调度中就会优先满足自己的电厂发电上网。二是省为实体,市场壁垒。各省有自己的“算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都愿意用本省的电,不愿意用省外的电,都愿意用本系统所属电厂的电,不愿用非本系统电厂的电。这样一来,很多高能耗的小机组能够满负荷发电,而优质低价的水电却要弃水。川渝本身电网比较小,两网应当合并,统筹利用发电资源,这是大势所趋。
调研回来后,国家计委继续完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在吸取其他国家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后,于年底正式上报。方案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确立为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的任务包括,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等等。这一方案经过中央讨论同意,国务院于2002年3月正式批准实施,即当年的国发5号文件。
2002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发电资产重组划分方案》,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电力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垄断经营,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了电力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看来,电力体制改革为西电东送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2.三峡工程成为中部通道电力枢纽
在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三峡工程已建成了三峡至常州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为中部通道建设打下伏笔。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造就了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站,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超过850亿千瓦时。地下厂房扩建完成后,三峡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50万千瓦。
世所公认,三峡水电站及其配套输电工程整个系统复杂,施工难度大,移民任务极其艰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三峡建成后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这给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仅及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那些担忧与异议已经不足为虑。
按照最初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对三峡输电系统设计文件的批复:三峡水电站供电范围为华中、华东和四川;工程线路总长度9100公里,向华东送电采用±500千伏直流方案和15回500千伏交流方案。鉴于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电力需求处于低水平状况,三峡电力的外送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把三峡电力外送和广东缺电的特殊需求相结合,调整改变三峡的送电方向,将三峡及华中地区的水电向广东送300万千瓦,三峡不再向重庆送电。这样,既能解决广东的缺电之急,又解决了三峡和二滩电站的外送难题。
对此,李鹏委员长十分关注。他既是中央领导,又是资深电力专家。他专门与我进行过一次讨论,希望我们深入研究三峡电力送出规模及送电方式。我在与国家电力公司、国务院三峡办等单位讨论研究后,向李鹏同志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将三峡输送广东的300万千瓦容量全部改为直流输电线路,以节省投资和用地。他看后迅速给予了肯定回复:“同意你们关于抓紧建设由三峡向广东直流输电,同时保留原三峡至上海的直流输电仍按原计划进行的报告。”
2002年底,国务院批准了新的三峡工程分电方案:三峡电站供电区域为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八省一市。有人形象地说:三峡水电站就是全国电网的中枢,像位于中部的一颗心脏,众多的输电线路犹如一根根大动脉,把强大的电力输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北部通道确保京畿用电
华北电网保障着首都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安全供电,在我国各区域电网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西电东送中、南部通道建设步入正轨,北部通道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2002年初,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专门就此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京津唐地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十五”期末,奥运相关工程将会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电力需求也会大幅度上升。总体测算,除当时内蒙古西部、山西已有的东送发电能力外,华北五省市需要新增1000万至1200万千瓦发电装机。考虑华北在建电站规模,“十五”期间可投产500万千瓦,尚有一半容量须由西部地区送电解决。
随后,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建设西电东送北部通道,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华北送电的基础上,逐步将输电通道向黄河上游延伸,实现黄河上游水电、“三西”地区火电向华北、山东送电,“十五”期末实现向华北送电500万千瓦。不久,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同意,并指出,“十五”期间北部通道建设规模,要根据华北地区实际用电需求,充分考虑周边电网向华北送电和发挥现有发电机组潜力的情况进行适度安排,防止过度超前建设。要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输送电能力,重视保护环境,严禁发展小火电。除坑口电厂外,大中城市附近不得再建燃煤电厂。
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包括三个输变电工程和四个电源工程的首批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重大项目宣布正式开工。吴邦国同志致信祝贺,信中说:“西电东送北部通道开工建设,是继西电东送南部、中部通道开工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西电东送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对保证华北地区、尤其是首都北京的电力供应,开发西部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黄河最大水电站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内蒙古托克托电厂以及山西河曲电厂、神头二电厂、内蒙古岱海电厂、上都电厂、陕西国华锦界一期工程等一系列西电东送电源项目相继上马,与之配套的线路工程也陆续投产运行。北部通道内蒙古西部和山西煤电向京津唐电网、河北南部电网及山东电网的送电均已全部实现,为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保障。
十年来,我国西电东送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覆盖了从西到东的辽阔地区,除海南、新疆、西藏和台湾外,我国六大区域电网实现了异步联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电网建设及输变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电力技术装备水平登上新台阶。其中500千伏、330千伏电网已成为我国各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的骨干网架,我国在建的交、直流最高电压已分别达到1000千伏和±800千伏等级。
我国西部地区电源供电能力和区域电网之间的线路输电能力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电东送南、中、北三大通道,如同粗壮有力的电力大动脉,向国家经济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大动力。据统计,2008年,南方电网完成网内西电东送1057亿千瓦时,华中完成送南方电量231亿千瓦时、送华东电量371亿千瓦时,京津唐电网接受华北、西北送电量223亿千瓦时。
西电东送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力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高效火电基地,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截至2009年底,西电东送的配套电源中,水电规模2537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的12.9%;火电规模为4652万千瓦,其中绝大部分为单机60万千瓦高效发电机组,优化和改善了电力结构。
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经济、高效、清洁的能源,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又平抑了部分省过高的电价,而且减轻了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从而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十五”至今,贵州是西电中送电量最多的省份。“黔电送粤”落地电价低于广东当地电厂上网价,减少了广东用电成本。贵州省输出电量大部分集中在用电高峰期和急需用电的季节,对缓解广东用电紧张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不仅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同时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