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爽/韩继深
(1. 首都经贸大学,北京 100070; 2. 山东省地矿局,济南 250013)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与创新
■ 韩 爽1,2/韩继深2
(1. 首都经贸大学,北京 100070; 2. 山东省地矿局,济南 250013)
我国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确实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发展,但已不完全适应当前地勘行业改革和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亟需改革创新。地勘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地勘行业改革的现实特点以及地勘产业的特点,并与国家会计改革的目标互相协调、与地勘经济改革开放相适应;必须与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接轨,重点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会计处理问题。
地勘勘查;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始终适应和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地质勘查会计制度作为我国会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无条件地适应和服务于地勘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勘会计制度也随之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勘会计制度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挑战。
30年来,地质勘查行业紧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同时由于地勘行业独有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地勘行业的改革又相对滞后于国家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步伐,地勘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的艰难的历程。
1.1 地勘单位会计核算的探索时期
1991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业务性质单一状况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地勘行业改革开放步伐的滞后效应,全国地勘行业没有统一的全行业的会计制度,地勘单位因其所隶属的部门或行业不同,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各不相同的会计核算制度,大多执行的是所隶属行业的会计制度,因而难以进行财务会计数据的比较和交流。
1.2 改革开放催生了第一部行业会计制度的产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地勘行业的封闭性开始被打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统一地质勘查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地质会计工作水平,促进地勘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财政部、地质矿产部发布了(90)财会字第051号令文,并于199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地质勘查会计制度》,地质勘查行业第一部全行业统一会计制度从此诞生。
1.3 地勘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地勘会计制度》的出台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自施行以来,根据地勘单位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市场经济,新兴业务的不断产生,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先后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修改补充的内容分散于各有关文件。1993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统帅,以行业会计制度为主体、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为补充的新的会计制度体系,并在会计模式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开始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同全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相比,地勘会计改革就严重地滞后于地勘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经过专家和广大地勘会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通过对1991年制定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的系统修订,新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地勘会计制度》)由财政部财会字[1996]15号令正式发布,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1.4 《地勘会计制度》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发展
《地勘会计制度》实施后,地勘单位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进一步提高了地质会计核算和地质会计工作的水平,推动和促进了地质勘查经济改革和发展,对推动地勘单位参与市场竞争,实施企业化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最近的10余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地勘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的膨胀和地勘单位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地勘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地质勘查和资源产业一片繁荣。特别是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对地勘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为地勘经济服务的《地勘会计制度》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要求。
2.1 地勘单位初始管理体制
1950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地质部。在地质部成立的同时,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部门也先后设立了自己的地质机构,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地矿、冶金、有色、煤炭、石油、海洋石油、核工业、化工、建材、武警、轻工业十一个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地勘工作体系。从此开始,地质勘查工作开始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2.2 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变化
自1999年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国务院《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0〕1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1〕2号),原地矿、核工、有色等国家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移交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部分地勘单位归属于中央国资委管理。这是五十年来,国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变化,地勘单位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国务院37号文件规定,属地化的地勘单位均由省政府直接管理。
(2)划归中央国资委管理的地勘单位,有几种管理层次:一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专业地质局;二是由国资委管理的集团公司归口管理;三是最复杂的则有三层管理层次。
管理体制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管理层次的地勘单位在执行会计制度上的差异和变化,使得地勘单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勘会计制度处于两难境地
随着地质成果市场化、商品化的不断深化,矿业权成为市场资本青睐和角逐的热点,加之国民经济对资源需求的膨胀,大大地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领域和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推动和促使地勘会计制度不断地推出新的内容和办法,如矿业权的评估、矿业权的转让、矿业权的投资等等的会计处理问题;地勘单位多元化投资企业的管理;上市公司的财务处理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对于已经实施了10余年的地勘会计制度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强烈要求。一是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已无法有效地服务和适应于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10余年来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制度来解决;三是如果抛弃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目前又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来替代;四是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再不进行大的改革和创新就会阻碍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1 充分认识和评价《地勘会计制度》的重要作用
3.1.1 《地勘会计制度》服务和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勘会计制度》已经服务和支撑地勘经济改革和发展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推动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地勘单位的经济管理和财务核算,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1.2 《地勘会计制度》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地勘会计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行业性、统一性,又充分吸收借鉴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93版)和相关行业会计制度的精华,自成体系,形成了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会计制度,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3.1.3 《地勘会计制度》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地勘会计制度》10余年的实践,为地勘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无数的案例和经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2 《地勘会计制度》的现实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3.2.1 《地勘会计制度》的时限性和局限性无法更好地为地勘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地勘经济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已进入经济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的阶段,呈现出了一是经营服务的领域和地域分布广;二是管理层级不断增多,甚至达到了五级管理层次;三是经营种类不断增加,多业混营的交叉局面。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已开始难以适应如此繁荣的局面。
3.2.2 《地勘会计制度》时间跨度过长,无法与时俱进地解决现实问题
《地勘会计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3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过长,加之这期间又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时期,经济事物变化快,制度长期不变,难以与时俱进地解决现实问题。
3.3.3 《地勘会计制度》难以与2006版新会计准则对接
《地勘会计制度》出台于1996年,而10年后的2006年,财政部又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一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而《地勘会计制度》还停留在10年前的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难以与新会计准则实现对接,无法应用全新成果的优势,显然是不符合国家制度惯例的。
3.2.4 《地勘会计制度》难以处理实施以来出现的大量的新事物和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涉足的服务和经营领域越来越宽广,诸如矿业权经营、公司上市、矿业开发、房地产开发、多种经营、走出国门等等。如矿业权经营的出现,目前财政部已出台4个配套办法,但在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仍然五花八门,难以妥善处理。
3.2.5 《地勘会计制度》的过渡性、实用性、层次性决定了必须改革和创新
4.1 地勘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地勘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其一要坚持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的定位;其二要突出地质勘查行业不同与其他任何产业、事业的特性;第三不再搞地勘单位综合性财会制度,就是地质勘查行业会计制度。地勘单位搞的非地勘业,就应当注册登记,取得工商业法人资格,进行独立经营,执行同行业会计制度,适应事企分离的需要。
4.1.1 充分体现地勘队伍改革的现实特点
目前国土资源部对地勘队伍改革的思路和定位是“戴好事业的帽子,走好企业化的路子”,因此在地勘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体现这个特点。
4.1.2 必须体现地勘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
地质勘查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既不同于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其服务领域涉及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殊性,地质勘查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超前储备、投入产出比例不确定的特点。
4.1.3 与国家会计改革的目标相协调,与地勘经济的改革开放相适应
地勘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为地勘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地勘会计制度是国家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必须服从国家会计制度的改革。
4.1.4 突出地质勘查行业性、统一性、实用性、指导性的特点
既要突出地质勘查行业的行业性质,又要在实现统一性、实用性、指导性上下功夫。行业性就是国有地勘单位不管隶属哪个部门,所从事的都是地质勘查活动;统一性就是全地勘行业的地勘单位统一执行地质勘查会计制度;实用性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管用;指导性就是对一些类似会计实务的处理有借鉴作用。
4.2 做好调查研究,充分搜集案例和总结经验
改革经验来自于实践,来自与基层,是无数个案例的浓缩,无数次经验的总结,加强调研工作,通过专家、会计工作者对经验和案例的总结,形成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规则。
4.3 必须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接轨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地勘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其为指导,既要与之统一、与之接轨,又要区别对待地质勘查业的特点和实践活动。对具有共性特点的事物的处理应遵循两个准则,在地质勘查业独有事务的处理上,要借鉴准则的经验,即形成切实可行的处理规则,又要与准则协调共融。
4.4 重点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会计处理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专门对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会计处理做了规定。鉴于我国地质勘查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资产的核算与会计处理,消耗与折旧,勘查成本的摊销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新会计准则第27号,仅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勘查与评价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并没有对其他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尽管如此,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的上市公司、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如紫金矿业、西部矿业等)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已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进行资源资产的核算。
地勘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应该总结这些大企业的经验,先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找出解决的办法,为制定和完善准则提供基础。
[1]财政部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讲解编写组.地质勘查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3]编写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4]周小林,等.矿业权确认及相关会计处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4):42-44
[5]刘芳.地勘单位矿业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7):43-45.
F275;F407.1
C
1672-6995(2010)04-0040-04
2010-02-25
韩爽 (1984—),男,山东省济南市人,首都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与矿业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