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生亮
2010年8月25日至26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北京会议中心联合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史绍洁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荫明主持开幕式。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共早期组织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会者围绕主题深入研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评价中共早期组织在党的历史以及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对中共早期组织研究的定位、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深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专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共早期组织在党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促进了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开始了构建党的组织形式的探索,开展了初步的群众动员工作。
有的学者系统梳理了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过程,将党的创建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早期党组织的成立,是党创建的准备酝酿阶段;第二阶段从1920年的夏秋到中共一大召开,是各地早期建党活动的展开,也即早期组织的成立阶段;第三阶段是从一大召开到1923年工人运动的高潮。并从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进程中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及其特殊贡献:一是热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阶级基础;三是积极地进行建党、建团活动,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组织基础;四是广泛联系进步社团,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群众基础。
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组织的关系,是研究者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有学者论述了维经斯基来华所开展的工作,包括指导帮助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建立早期党组织,协助各地纯洁早期党组织成员,促成共产党成立大会召开等,肯定了共产国际及其在华使者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会学者还对俄共 (布)和共产国际在中国开展工作的不同系统、形式、时间及其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各地革命局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共产国际二大对中共早期组织在建党思想、政党名称及宣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针对中共早期组织创建面临的复杂环境,有的学者以上海侦密者情报为对象进行分析,从侧面反映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的丰富及其成效,其中对一些活动细节的考订弥补了以往一些认识的不足,其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在资料收集利用上提供了新的视野。另有学者对中共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内容、特点等问题进行考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和影响。
地方早期组织研究一直是中共早期组织研究中的热点。随着有关史料的深入挖掘,这次研讨会对地方早期党组织的研究进一步加深、拓宽,并在一些问题的探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有学者对北京早期党组织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阐述,认为目前北京早期党组织的资料发掘及研究比较深入,并出版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有学者通过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报告》的考察,对北方地区早期工人补习学校及其与北方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
上海发起组是中共第一个地方早期组织。与会学者对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间、成员和名称,及其与上海革命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等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为进一步推动上海早期党组织研究提供了探索路径。
关于山东早期党组织,一些学者从济南早期组织成员、一大文献以及当事人回忆等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辨,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时代氛围等方面对济南、青岛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作了历史考察。
关于湖北早期党组织,一些学者对湖北早期党组织创建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对武汉中学在湖北早期党组织创建中所作的贡献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共存社在湖北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次研讨会对共存社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有的学者对恽代英领导创建共存社的过程进行论述,认为共存社是中共早期组织之一。还有学者认为共存社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团体,是党的第一个农村组织。
关于湖南早期党组织,与会学者剖析了新民学会与长沙共产党发起小组之间的关系,认为新民学会是长沙共产党发起小组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关于广东早期党组织,有学者分析了社会主义在广州传播的历史状况,以及无政府主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并对无政府主义与广州共产党小组创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另有学者对旅日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过程和历史贡献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在其他地区早期党组织的研究中,也有一些新的进展。有学者通过对《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的研究,深入考证四川省早期党组织和党员产生的过程及时间等问题,认为应将其列入中共早期组织序列。另有学者考察了四川团组织的创建过程,认为“以团代党”是四川党团创建的鲜明特色。
历史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物研究在中共早期组织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关于中共早期组织人物的研究中,对李大钊、陈独秀等关键人物的研究占较大的比重。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强对群体和非关键人物的研究开始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关于李大钊的研究,有学者从李大钊的优秀品质和思想理论素养方面阐述了其在中共创建过程中所担当的责任以及在思想建党中“登高一呼群山应”的历史作用。还有学者梳理了1927年至1989年党对李大钊评价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李大钊研究深入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于陈独秀的研究,论述较为客观,视角新颖。有的学者阐述了陈独秀、维经斯基在筹备建党问题上的交锋及合作,肯定了他们在上海早期党组织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主导和关键性作用。另有学者通过对陈独秀《谈政治》一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文本角度诠释了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历史跨越。
对其他人物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如对邓中夏、高君宇、蔡和森、邓小平、谭平山、李季、李书城等人在早期党组织的创建活动中作用和贡献的研究,都比以往有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对少数民族早期党员在中共早期组织创建过程中的活动和贡献,也有一定的研究。
人物群体研究成为此次研讨会的另一亮点。有的学者考察了五四运动前后留日学生群体探索、选择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路径,认为他们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对上海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湖南籍早期党员、浙江先进分子群体在中共早期组织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也作了评析。
这次研讨会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共早期组织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与会学者中有不少年轻学者,将是未来中共早期组织研究发展的新力量,这都是可喜的现象。但现阶段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原始资料的挖掘和运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在人物研究中,对非关键性人物的研究不够等。
与会学者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如有的学者针对史料运用和人物研究等问题,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人物研究中,一定要有资料根据,要下功夫、想办法找资料,要多看《新青年》《少年中国》等当时的报刊杂志,慎用回忆录、日记,要将不同文本资料比对使用。有的学者指出,在研究用语上要避免过分拔高或贬低,在研究领域中既要立足所在地域的研究,又要跳出地域注意宏观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要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共早期组织在中共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创建中确实存在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求真求实的态度,在党的思想创建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在研究中,还要注意早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等问题。
关于中共早期组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会专家也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如指出中共早期组织的研究和宣传需要进一步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早期组织确切的状况,如它的名称、区域分布、创建过程等;二是相关早期人物的活动和思想;三是共产国际、苏俄共产党与中共早期组织的关系;四是与之相关的其他组织、党派的状况。此外,在进一步深化研究中,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主义、道路的比较和思考,二是组织演化的起点、变迁和发展。
这些指导建议无疑为未来中共早期组织研究指明了方向,找准了突破口,必将推动中共早期组织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