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琴 安阳市河南省卫生学校教务科 455000
分析《赫索格》中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齐伟琴 安阳市河南省卫生学校教务科 455000
这篇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分析《赫索格》一书中人与自然以及人和自我的关系,来提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文学伦理学; 赫索格;人与自然;人和自我;和谐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Herzog;Human-nature; Human-self;Harmonize
一经出版,《赫索格》就引起了很多关注,并为索尔·贝娄赢得了很多奖项,批评家对它的关注也是经久不衰。一些评论家从他的写作手法入手,认为他的这部小说继承并糅合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一些批评家把这部小说归结入存在主义和自然主义中,想要把它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还有一些评论家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这部小说扭曲了女性的形象。另外,关于这本小说主题也有很多讨论,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虽然关于它的批评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少有批评家用到文学伦理学来对这本书进行研究。这篇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分析书中人与自然以及人和自我的关系,来提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就像贺拉斯评论诗歌一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贺拉斯,155)不同时期,伦理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它在评估文学伦理价值的作用却长盛不衰。这里我们讨论的文学伦理批评,用方法论的术语来说,是文学批评方法的一种,是将伦理学和文学研究方法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主要用来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学问题,并为这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解决方法。但是文学伦理学并不仅限于这些,如李定清教授所说: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人伦理想;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和伦理意义;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人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使用文学伦理学研究文学作品使我们不会轻易断定作品的某一个人物非善即恶,或非奸即圣。我们会分析和这四种关系相关的所有因素,以及它们对人物的影响,以此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道德伦理。这篇论文就是以文学伦理学为基础,通过赫索格对人性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来探索赫索格由精神错乱到恢复正常的原因,以说明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很好地发展。
这本小说主要描述了赫索格的心路历程,他从对整个世界的完全失望和沮丧,通过反思自我,分析别人,最终达到了精神上的平静。他在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关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同时发展。也就是说,一旦和自然分离,人类就会失去自我;反而言之,只要我们和自然和睦相处,人和自我就能完整统一。下面的部分将讨论这种相互影响的三种阶段。
2.1 开始时的混乱世界
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在盛夏最热的时候,赫索格一个人“在博克夏远离人群”。他的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他的朋友瓦伦丁私奔,而他远远地避开人群,切断了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他不停地质问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要是我真的疯了,也没什么,我不在乎。摩西·赫索格心里想。”这个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经历,但是,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审视他遇到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困境。他觉得周围的每个人都和他作对:玛德琳和瓦伦丁有私情,她的母亲也反对他们在一起,他的心理医生和警察对他都没有帮助。他甚至怀疑蕾蒙娜,那个深爱他的女人,也想找个人嫁了。他感到与世隔绝,被整个世界抛弃了。没有人可以交谈,他只能给别人写信。但是这些信看起来是写给别人的,事实上都是赫索格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反思,把自己的心声用书面表达出来。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一切事情都顺其自然,就像书中所描绘的情况:
砖墙上的白漆已开始剥落,有时候,赫索格就用袖子抹去桌上老鼠咬下的碎屑,他不动声色地感到奇怪,野鼠怎么会对蜂蜡和石蜡这么感兴趣。凡是用石蜡封口的果酱瓶、蜜饯罐之类,都被它们咬得千孔百疮,生日用的蜡烛啃得只剩下烛芯。老鼠还光顾了一条面包,咬进一个洞,在里面留下自己的形状。赫索格涂上果酱,吃下了没有咬过的另外半条。他和老鼠也能分享食物了。
但是在乡村生活中的这种精神状态,并不是他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结果。他只是“他睁大眼睛放眼望去,什么也看不清,几疑自己已经半瞎了。……他看上去显得出奇地安详。”在这个阶段,赫索格仍然处于混乱中,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他试图进行自我检讨,但还是没有找到出路,而这种状态和他对待大自然的态度相吻合。他多少意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却没有真正的理解自然,欣赏自然。
2.2 努力求圣的过程
在忍受这失落感和对外部世界的失望之后,赫索格开始通过自我反思和理解世界来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尽可能多的和外部世界联系,除了自己的痛苦,他还努力思考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人类存在的意义、死亡、童年时期等等。他尽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平静的过程,和他追求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同步的。
书中有很多关于哲学、政治及其他方面的思考和独白。赫索格对现代哲学反复进行思考,认为现代是一片荒原,一个人们相互疏远的地方。人类陷入这个困境,除了进行反思来提高个人认识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在探寻人类的未来和生命的真谛的过程中,他忍不住问道:“我是谁?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他在和一个现实的世界斗争。他学术研究的主题就是浪漫主义。他的第二卷还没有完成的书就是想要“通过更新普遍的联系来说明现在的状况”。他认为浪漫主义在强调个人和自我的独特性是犯了一个错误,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最重要。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他在慢慢醒悟,通过自我分析,赫索格慢慢了解自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不再沉迷于自怨自艾之中,开始脚踏实地,着重周围人群和现实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这样,他开始原谅甚至重新爱上他的敌人——玛德琳和瓦伦丁。他逐渐意识到他自身的问题:沉浸在自我的时间,与外界越来越隔离。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模式里,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
他对于自然的感受和他的情绪一起波动。在他回忆夏皮罗的景色时,赫索格谈到一天下午他在桌子旁边,看到“草坪位于高处,从这儿可以看到底下的田野和森林。草坪的形状像一大滴绿色的眼泪,中间有一棵灰色的榆树,这棵大树的树皮,由于患枯萎病,有的已经枯死,因此树叶稀疏。树枝上吊着一只黄莺的巢,样子很像一颗灰色的心。”这里通过他对自然的描述,暗示了他在自然中的处境。后来他开始接受自然,“在这春天的夜的黑暗中,到处可以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声。赫索格心里又燃起对乡村生活的热情。冬天那血红的落日和孤寂已经过去了”。在现代社会和现实作斗争的时候,他饱受工业社会带来的焦虑之苦。关于纽约的描述就反映了他的精神紧张甚至失常。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他更好地理解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2.3 个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对过去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之后,赫索格最终回到了他的乡间小屋,并成功地在那里找到了心灵上的平静和自由。新的希望在他的心中升起。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更愿意主动适应社会,接受生活。在这里,自然是:“美丽、闪光的夏天气候,空气清新,溪流汩汩,草木葱葱,绿荫青翠。”完全投入自然的怀抱之后,赫索格的烦恼似乎都不存在了。当他发现卧室里有猫头鹰时,只是让那些老的飞出去,然后把那些小猫头鹰和窝一起挪到他女儿的房间以免打扰它们。然后他开始给玛德琳和瓦伦丁写信,想要和他们重归于好。他能够很高兴地回忆起玛德琳的言行举止,并祝福她。至于瓦伦丁,赫索格在肯定他比不上自己的同时,也原谅他了。尽管他是一个人,但是屋外盛开的玫瑰和各种各样芬芳的花香唤醒了他的灵魂,使他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美好。
在精神上经历痛苦磨难之后,赫索格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基石。他的精神中得到升华。这时候,对赫索格来说,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背景,而且是主观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客观反映。因此,在这本书里,自然既是治疗受伤灵魂的舒适安全的天堂,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
通过对这部小说中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自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还是人类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人远离自然,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都在疏远。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该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控制自然。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只会危害自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杀戮和死亡。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代价是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严重后果很早就已经出现,比如臭氧层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自然环境因为城市的增多和工业化的家具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本身,人和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就是也是人类本身的自我升华。
[1]亚里士多德. 诗学,贺拉斯. 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6):44-52
[3]索尔·贝娄. 赫索格; 宋兆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Applying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sets out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humannature and hum an-self relationship in Herzog, with the intention to remind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to harmonize well with nature.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