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266510
新形势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李勇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266510
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造成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如2009年9月份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爆发了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广大师生甚至众多家庭的安全、稳定、和谐,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系统的应急对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应急管理;挑战;对策
Univers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Challenge;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造成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风险因素呈现增长趋势。如2009年9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部分高校爆发了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作为人员较为密集、社会关注程度高的教学科研单位,此次疫情对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大量事实表明,高校突发应急事件是随时存在,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将应急管理理念融入高校管理过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仅可以有效阻止突发事件发生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使广大师生时刻保持防范危机意识,保障学校健康、稳定发展。一所高校是否具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并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所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系统的应急对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高校应急事件的特点、原因加以分析,正视当前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现状与不足,就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提出个人见解。
1、应急事件风险源头多
风险源头是危机出现的根源。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校园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点,如学校师德、学风、招生、就业、财务、人事、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敏感问题,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校园突发应急事件。
2、应急事件影响辐射面广
高校作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级专家、学者云集的场所,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公众的目光还会直指高校的管理问题,不但损害学校的声誉,还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产生影响。
3、应急事件载体较单一
高校应急事件的发生载体以学生为主,但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学术腐败事件不可避免的涉及教师等其他人员。高校师生作为思想较活跃、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心系社会发展,现代通讯工具使用率和网络普及率高,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较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信息在师生范围内传播非常快,易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效应,导致群体事件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1、外部原因
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高校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广泛,一些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并逐渐渗透到高校中来,许多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的社会文化侵入大学校园,使得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的概率增加,致使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2、内部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学校管理者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尚未看见的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安全问题注意不够,研究不够。有的学校办学级别上虽然“升格”,但其应急管理体系还未“升格”,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预案比较落后,使得应急管理仍然滞后于灾害事故的应急需求。另外,当代大学生强调个性张扬,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激增,使得求职危机突显;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偷盗、诈骗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等因素,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1、缺少专职组织机构,应对能力相对欠缺
目前,高校大都设有挂靠在学校办公室的校级应急管理组织。这使得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组成不是相对独立的,在应急事件发生时需抽调人员组建临时工作小组,而临时工作人员在应急处理经验和应对能力方面较专职工作人员相对欠缺,容易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由于没有常设性的专职机构,使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防控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
2、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内、外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种类和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应急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正在扮演重要角色。当前,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在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由于诸多因素,该系统自身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获取范围小、不能快速反应、决策部署传达慢等,与国外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差距。
3、专项应急预案少,且缺乏前瞻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切实符合校情的应急预案。有了总体预案,还应相应制定各类专项预案,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很多涉及校园公共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的应急预案没有研究制定。这就使得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应的应急预案处于“真空”状态,不能第一时间给予实施。
4、应急管理意识缺乏,应急教育培训较少
应急管理意识,不仅指专职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发生保持一种时刻警惕的状态,而且全体师生员工都要树立起正确的应急意识,才能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缺乏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和有备无患的防范意识,以及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技能的培训,因而在面对突发而至的公共事件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控制局面,甚至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导致事件的损失和影响扩大。
5、对外联系较少,应急力量相对不足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高校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由于高校行政直管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的特点,使其与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周边社区和单位联系较少。因此,高校一旦发生超出其应急能力范围的危机事件,其自身应急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1、强化危机意识,更新管理理念
加强危机管理,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客观要求。当前,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高校领导也不例外,而应急理念与认知则是应急管理能力的首要因素。高校领导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做到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
2、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能力
高校必须建立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应急管理人员。除校级应急领导小组外,还必须成立院系级应急领导小组,以及分布于各个部门、教师与学生中的安全信息员队伍。尤其是深入师生中的安全信息员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并积极进行处置,因此作用重大。通过成立各级领导小组和安全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基本构成了一个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应急管理网络,可以使风险信息及应急处置部署在网络中及时进行传递,增强了整体协调能力,提高了应急处置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校园紧急事件的立法,使校园应急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我国于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高校作为依法治校的具体实施者,应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能落到基层,并用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
4、修编应急预案,注重培训演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的制订和完善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制订总体应急预案,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还应酌情制订各类专项预案并对原有的部分专项预案进行适时修订。实践证明,开展应急演练是提高综合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定期开展应急演习,可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宣传教育的目的。
5、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应对能力
建设校园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平台,通过校园安全信息员对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和问题定期排查梳理,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可通过电话或网络将信息反馈到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联动平台,使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早了解、早发现、早报告、早掌握”,为领导决策和及时化解消除矛盾赢得时间,始终掌握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谐的主动权。
6、加强对外联络,寻求广泛支持
面对当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且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仅靠学校自身力量应对突发应急事件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强化属地管理,不断加强对外联系,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如请城管执法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秩序进行依法整治;请公安部门设立驻校民警依法打击各种校园犯罪;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及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联系,在发生突发应急事件时争取人员、物资和资金支持等。
7、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氛围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通过正常渠道及时、准确地对外公布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理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各种“小道消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主题活动等,来提高师生保安全、促稳定的思想觉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布事件发展的相关信息,利用报纸、媒体、网络等有效手段正面引导,稳定人心,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自从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担负着为科学发展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关注、共同努力。希望高校应急管理这一课题的探讨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Z].北京:国发[2005]11号文件.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 2006(10):6-9.
[3] 刘伟,张万红.加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策略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133-139.
[4] 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非典危机管理实践提出的法制建设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1 9-2 2.
[5] 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 5-6 7.
[6] 陈志杰.高校应急事件的特性、成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138-140.
[7] 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6):185-188.
[8] 刘伟,张万红.高校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2):68-70.
[9] 张建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08.
Challenge and Strategy Confronted by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Li Yong President Offi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and emergency events made by human have become ho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example, influenza A (H1N1) has broken out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September, 2009. And this severe situation challenges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section in the domain of social affairs, university’s st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ts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cerned with security,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numerous teachers, students and families. Furthermore, the stability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extensively and continuously. Therefore, it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syste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trengthen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erfect strategy of emergency system.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77
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课题“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研究”(2 0 0 9 A Z Z 0 4 3)
李勇(1978-),男,山东德州人,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信访与接待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