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南 柯 华 王旭宽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黄埔军校办学特色及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
□张友南 柯 华 王旭宽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以独具特色的办校方式,培养了大批的军政人才,成为影响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名校。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对新时期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黄埔军校;办学特色;干部教育培训;启示
李源潮同志2009年3月23日在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班子成员座谈时,特别提出要研究黄埔军校和抗大的办学经验,以资借鉴。黄埔军校,诞生于风雷激荡的大革命时期,是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独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对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管理,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孙中山在革命初期主要依靠旧军阀的军队从事武装斗争,但屡屡受挫。在饱尝了没有革命武装的苦头后,他认识到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孙中山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命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指定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自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历经了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1924年初至1927年4月,也称黄埔本校时期)和国民党独办的南京时期(1927年4月初至1937年底)、成都时期(1937年底至1949年底)。其中,黄埔本校时期办校3年多,是黄埔军校的金色年代。当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国民党人的“蓝色”,享有“国民革命中心”和“东方红军”的美誉,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卓越的军事政治人才。《广州市志·军事志》记载:“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徵、黄杰、桂永清、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
广州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4期另2个总队计6349人。除广州本校外,黄埔军校还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潮州、长沙、南昌、武汉等分校。本文以黄埔本校时期为研究样本。
综观黄埔军校从创建到广州本校时期的历史,黄埔军校的教育培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办学特色。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中指出:“军队之能不能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没有革命志气,不研究革命道理……总不能发扬革命事业”,指明军校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此,黄埔军校制定了“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有超过于军事教育”的方针。[1]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校门装嵌了“革命者来”的匾额,两侧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孙中山逝世后,为不忘孙中山的教诲,两侧对联改为孙中山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军校开办之初,参照苏联红军制度,设立党代表制,在校本部设置党代表,在学校设立政治部,负责军校政治教育工作。一切命令法规,必须党代表布置才能生效,把党和政治领导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政治部设主任、副主任,主任承校长、党代表或副校长之命,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其中,共产党人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奠基者,对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重新部署了政治部的工作,抽调一部分共产党员充实政治部,修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课份量,丰富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呈现一派蓬勃生机,共产党人也随着政治工作的开展而在黄埔军校中树立了威信。
为了规范政治教育,军校专门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根据这个纲要,黄埔军校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政治教育科目,规定了中国国民党党史、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社会进化史、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等18门政治课程。1926年1月军校改组后,又增加了苏联研究、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课程,总数达26门。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课程和内容,使学员彻底了解三民主义的根本原理,了解中国的国民革命,了解工农群众运动,[2]P188-191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使他们“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向什么人放”,因而军队士气与战斗力自然是旧军队所无法比拟的。黄埔生在东征、北伐等战火中所向披靡,表现出来的顽强战斗力,就是最好的明证。
政治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军事教育“注重实用,不尚空谈”。军事课与野外演习相结合,“术科差不多除了操场基本教练之外,大半都是在野外演习。”黄埔军校一至四期的学生,每期都参加了较大规模的激烈战斗锻炼:第一期学员参加平定商团之战,第二期学员参加第一次东征,第三期学员参加镇压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第四期学员参加第二次东征,后来又参加了南征和北伐,真是“无役不与”。“每一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同学的血,每一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同学的骨”。[3]黄埔学生通过实际战斗的锻炼,使得一些主要科目,如射击、侦察、距离测量、地形识别以及行军警戒及宿营等,都是在野外演习和战斗中完成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实际战斗的锻炼,才使他们迅速提高了觉悟,加强了军事素养,加快了成才的步伐。
1924年的广东革命政府,四面受敌。盘踞在广东境内的新军阀,在北方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策动和在香港英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在敌我力量悬殊、政局极不稳定的险恶形势下,为了快出、多出人才,军校不得不打破常规,改变学制,将原定3年为一期的招生训练计划,缩短为半年一期。根据短期训练计划的要求,军校在军事课程设置上,首先选定最为急需的基础科目:学科和术科。学科与术科均以讲授实战中的应用为主。除课堂讲授外,还设有课外“军事演讲”制度,定期讲授军事形势、战役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
与保定军校学生经过三年训练学习毕业后只能当见习排长相比,黄埔军校学生虽然只有半年训练,但毕业之后,就能充任中下级指挥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黄埔军校的培训高效实用。黄埔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故而,他们走出校门就能带兵指挥作战,成为军中的骨干。
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和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除课堂讲授外,还采取适合青年军人特点的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如政治讲演、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军校对演讲会、讨论会非常重视。“每周开军事讲演会,政治讲演会,党务的各种会议等,以期教学相长。……此本校教育之特点,有以异于普通军事学校,而本校屹然能为中国革命生命之所寄托,亦即赖此特殊之教育也。”[2]P80军校经常邀请知名人士演讲,如恽代英的“党纪与军纪讲演”、熊雄的“黄埔同学应该怎样纪念我们的总理”、肖楚女在本校“三八”纪念大会中之重要演说等,对树立学生们的革命人生观、世界观,明了革命道理,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如成立血花剧社、出版《黄埔日刊》、《黄埔潮》、《军事政治月刊》等刊物,也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式。
军校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视启发式、形象化和示范教学。军事教官、苏联顾问,对步兵操典和射击教练,每次都必亲临现场与靶场,现身说法,就地示范。进行排连营教练时,课堂上使用挂图与沙盘,野外演习时,红、蓝军交替演练。通过这些开放而又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
黄埔军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要培训内容,但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蓄的政治教育方针,这是黄埔军校区别于以往任何旧式讲武场所的显著标志之一。建校之初,军校政治教育多是进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教育,马列主义相对少些,但孙中山是一个政治开明的领袖,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主导思想之下,他允许军校中存在与传播其他有利于国民革命的不同政见。1925年10月27日的《校党代表训令》明文规定:“本校学生为担负本党(指国民党)军事工作之中坚,除切实接受党的训练,努力研究本党主义,凡本党之一切出版物皆须细心阅读外,更必须注意世界潮流。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示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为马克思主义在军校传播提供了合法保证。
黄埔军校兼容并蓄的政治教育方针的实施,促成了政治教育生机勃勃的景象,提高了黄埔学生“为什么要革命”的认识,培养了黄埔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历史是在继承中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虽然历经80多年的时代变迁,我们党面临的条件、环境和担负的重任发生了巨大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和目的也不断与时俱进,但干部教育培训具有相通之处,黄埔军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必定对我们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启示之一: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养成了军校学员高昂的革命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启示我们干部教育必须首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铸造灵魂,锤炼品质。
干部院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教育事业同党和国家事业是融为一体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必须培养一支具有优良思想政治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当前,干部培训院校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基础,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党性觉悟。要经常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和党性原则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进一步转变为自觉的意志行动。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后。三是要加强党性教育。要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
启示之二:黄埔军校在注重三民主义建军的同时,从未放松对学员的军事教育,着力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军事理论基础扎实、军事技能过硬的创新型人才,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干部的能力培训,实现“靠得住”、“有本事”相结合。
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培养一大批政治合格、军事素养强的指挥员、指战员,对于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历史角色已经由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执政党,在党的任务已经转变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繁荣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时,干部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广大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启示之三:黄埔军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现实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既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加速他们成为孙中山期望的“革命军”的进程,启示我们干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中心工作,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培训实效。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倡导的学风和搞好教育培训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实事求是”从延安时期开始,就正式成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并成为今天各级党校和干部院校的办学指导方针。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如何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指明了方向。
目前,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在培训方式上不断改革创新。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学员论坛、社会调研等研究式和互动式教学,不断提高培训实效。
启示之四:黄埔军校的短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启示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学制安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研究学制与培训成效之间的关系。当前,干部教育要特别重视短期专题培训。
科学设置学制,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培训班次的培训时间。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部署,举办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可以充分发挥短期培训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重要途径。短期培训符合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主要特点和现实需要,有利于处理干部教育中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也符合国际培训的潮流与趋势。
启示之五:孙中山、蒋介石、邓演达、周恩来等学校的创办者、领导者、组织者、著名教员等对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启示我们必须注重名师培养,利用好社会资源,实行开放办学。
作为黄埔军校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救国理想和三民主义可以说铸造了黄埔军校的灵魂。作为校长,蒋介石的理念和个性也在黄埔军校的创建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个人作用。作为黄埔军校的教官和管理者,邓演达、周恩来等一大批领导也为黄埔军校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军校教学,还特别注意邀请国共两党重要人物如廖仲恺、李济深、毛泽东、萧楚女和当时的社会名人何香凝、鲁迅等到校作特别讲演和专题报告,这些讲演和报告也为军校教育增色不少。
黄埔军校的历史经验再次证明,成就斐然的著名培训机构,必有一批名师。面对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面对干部教育培训开发竞争的大格局,面对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干部培训院校必须吸引名师、培养名师。在培养好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要面向全国甚至国外,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师。要注重邀请具有特殊教学效果、具有特别感染力的专家学者和工作第一线的模范先进人物来授课,把教学最需要的、干部最欢迎的人请上讲台,形成一批有特长的师资群。
启示之六:黄埔军校深受苏联影响,启示我们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积极借鉴国外培训经验。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外干部(公务员)培训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重要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起步较早,西方各国的公务员培训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他们在培训法规体系、培训对象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我国干部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丰悌.本校史的概述[J].黄埔月刊,1925(10).
[2]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纪念册[Z].黄埔军校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3]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续编[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The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the Work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New Period
ZHANG You-nan KE HuaWANG Xu-kua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is a school for training military officers established by the Kuomintang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PC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domestic revolutionary war.Based on a unique operational mode,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cultivated a batch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ersonnel,becoming a famous institution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The operational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provide us with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arrying out the work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new period.
the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spiration
G726
A
1674-0599(2010)03-0108-05
(责任编辑:徐国栋)
2010-04-23
张友南(1955—),男,江西樟树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干部教育。柯华(1967—),男,江西彭泽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兼教学规划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领导学、教育学。王旭宽(1968—),男,江西峡江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领导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井冈山斗争史、领导学。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课题《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及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09alkf0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