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水区”改革的多维思考

2010-02-15 19:22陈远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改革

□陈远章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6)

中国“深水区”改革的多维思考

□陈远章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6)

中国改革的历史巨轮已经驶入了“深水区”,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要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必须捍卫原则,坚持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围绕主体,坚持改革导向的人本性;集中民智,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统筹,坚持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维护公平,坚持改革成果的普惠性。

改革方向;改革导向;改革决策;改革成果

经过30多年的纵横驰骋,中国改革的历史巨轮已经驶入了“深水区”,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改革的艰巨性、系统性和风险性显著增强,所遇到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从未遇到过的。“深水区”改革怎样深入?攻坚阶段如何攻坚?如何做到改革不改向、不停步、不迟疑、不折腾?本文拟作几点思考。

一、捍卫原则:坚持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古希腊英雄安泰被敌人打败,是因为底线被突破,离开了大地母亲;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因为改革失去了原则,自身丢失了合法性。中国改革的底线就是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这是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就要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政治改革的民主取向、文化改革的繁荣取向、社会改革的和谐取向。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改革才能有利于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和世界的和平。

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而且,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等人类文明成果的必需土壤。因此,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市场取向绝不能变。但要警惕市场原教旨主义,防止市场迷信,确保经济安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大块头、高速度、多变化”的历史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硬约束”长期存在,而来自于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规则等“软约束”与日俱增。[1]经济环境异常复杂,经济风险随处可见。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所擅长的计划手段是治理市场失灵的良方。因此,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两者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劳资矛盾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效解决少数人凭借特权、行政垄断等因素谋取特殊利益的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政治改革的民主取向。民主是人类向往的好东西,社会主义民主应该是各种民主中的上品,是真正的“好东西”。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选举、公众参与、权力制衡和监督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坚持政治改革的民主取向,就必须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进一步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模式,下力气解决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以扩大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以发展基层民主推动上层民主,以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宪政民主,以制度建设促进法治民主,不断提高驾驭民主的能力,使中国式民主的“参天大树”茁壮成长,造福人民。

坚持文化改革的繁荣取向。“有容乃大”。真正的大国是文化的大国,文化的繁荣标志着软实力的强大,意味着真正的崛起。中华民族已经解决落后“挨打”的问题,但面临“挨骂”的问题,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和挑衅从未停止。必须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各种社会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吸纳世界先进文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既要“一家为尊”,又要“百家争鸣”;既要彰显“花王”,又要“百花齐放”。在文化交流中,交融和交锋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社会改革的和谐取向。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改革关键是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公权和私权的关系,合理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多种手段化解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动态和谐。一方面,要完善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太小,以致民生问题较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国富与民生、活力与秩序、多元与平衡的关系,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充分保证社会就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城镇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五有”民生。另一方面,要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扶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培育民间组织。民间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最了解民生,最懂民间疾苦,最知人间冷暖,是表达民众意志和利益的主要载体。政府要在积极规范民间组织的同时,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社会就业、慈善救助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自身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围绕主体:坚持改革导向的人本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新一轮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本质、本体、核心、动力,把提高人的生活福利、拓宽人的发展空间、维护人的发展权利作为改革的目的,从根本上大胆破除一切违背“以人为本”要求的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进一步作出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安排、路径选择、战略设计。

摒弃西方人本主义的消极影响。西方人本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体和个性,相对于自然来说是以人类为中心,强调万物只是为了人而存在。这种思想容易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容易引发生态危机而危及人类的生存;相对于他人来说是以个人为中心,自我是目的,他人是手段,他人都是为实现自我而服务的。这种思想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中,容易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人的权利,不讲人的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讲人是目的,不讲人是手段,往往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社会之上,置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这种价值取向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引起冲突。人类社会有太多这样的教训。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改革,就是要关注具体的、现实的人,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既注重个体又注重群体,既注重人的自然属性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人类社会向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摒弃“以官为本”的历史陋习。“官本位”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老百姓视为不对等的政治主体,自己当官作老爷,信奉一切为了当官、当官为了一切,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需要老百姓时,也有重民、亲民之举,但同时又有畏民、欺民、愚民倾向。权力滥用和权力寻租都是“官本位”的衍生物。相反,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始终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看成自己夺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工具,强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改革,要求党员干部摒弃“以官为本”的历史陋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统筹兼顾各种具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摒弃“以物为本”的惯性思维。“以物为本”的突出表现就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只要发展经济,又把发展经济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追求GDP的增长,结果造成对GDP的盲目崇拜,GDP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经济建设也就成了“见物不见人”的陷阱。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养成了只追求经济总量的惯性思维,把经济发展这一实现社会富裕和人民幸福的手段,当作一切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将群众福利、生活质量、人的尊严视为可以为经济发展让路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样,尽管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矛盾因此更加激化,社会风险居高不下。因此,要扎实推进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度”、生态的“持续度”、社会的“和谐度”和人民的“幸福度”。

摒弃“以资为本”的现实流弊。“以资为本”思想的突出表现是重资轻劳、重钱轻人。这种思想比较常见,比如,“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状况,日益突出的劳资矛盾,还有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的做法、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行为、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触目惊心的工伤事件和矿难事故,等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大多可以找到“以资为本”的思想根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地方看起来经济上去了,但普通人民群众的收入并没有相应提高,相反却形成了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始终关注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及职业福利,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集中民智: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是改革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的前提。如果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就可能发生决策失误,出现执行上的困难,或者难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甚至危害整个改革。人民群众是英雄,智慧之源在群众。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就是要解放思想,释放民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在改革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显著,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就成为检验改革决策科学性的主要标准。在决策中,要广开言路,听取多方面意见,尤其是要听取各项具体改革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同时避免部门利益掺杂其间。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的不足;依靠发挥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功能,减少决策失误;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增强领导工作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切实改变随意决策、主观决策、经验决策、粗放决策等思想和行为,做到重大问题情况不明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没有进行民主讨论不决策,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决策,不断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对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建立改革满意度调查制度,加强对改革的跟踪、督促检查和协调,控制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

在吸纳民意中不断完善改革。利益表达的过程就是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就是纠偏祛弊、完善改革的过程。随着人们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沟通、反馈不及时,不但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而且不利于改革的科学决策。阿克顿评价雅典宪制时有一句名言,“每一种利益都应有权利和手段去伸张自己”。[2]寻求和谐的利益关系,就必须给所有的公民以平等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关键在于一定的利益主体如何表达利益的问题。必须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疏通自动排除和缓解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建立使各方利益主体能够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顺畅充分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新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无阻碍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突出加强弱势群体和困难边远地区的表达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广大工人、农民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和政策意见。既要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又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强化工会的作用,赋予民间组织应有的利益表达功能。应该从改革选举法开始,从立法的角度给广大工人、农民真正平等的权利,尽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让他们直接发出与其人口比例相称的声音。要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公众利益诉求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吸纳到科学决策中来。

四、注重统筹:坚持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精巧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攻坚阶段的到来,改革从局部扩展到全部、从增量延伸到存量、从单向深入到综合,依靠利益增进推动的力度越来越小,运用优惠政策推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单兵突进越来越难,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至关重要。

首先,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减少“短板”效应。当前,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触及政治、文化、社会等非经济领域,非经济的因素对改革的制约明显。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是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社会领域改革的滞后是导致人民群众社会福利改善速度不快、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下降、改革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既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更大的满足,也使落后文化的惯性影响加剧,更使改革缺乏更好的智力支持。政治领域改革的不协调则是影响改革的深层原因。改革的协调性不够必然会带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不协调。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消除“短板”效应,促进各个领域协调发展。

其次,要统筹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避免二者掣肘。在推进宏观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微观改革相配套。宏观层次的改革,核心在于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界定,特别是宪政层面所有制关系的制度安排,事关能否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效率;而微观层面的改革则更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经常表现为博弈关系。当国家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对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微观经济主体有利,改革就顺利;如果出现不利,微观经济主体便会演变为各种博弈力量,从而增强改革难度,甚至导致改革逆转。因此,应该通过宏观层次上的制度安排,弥补微观层次上的改革漏洞,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再次,要统筹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缓解“三元”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较长时期以来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城轻乡的习惯做法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以致城乡“二元”矛盾加剧。而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导致整个中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三元结构”:一个是真正的城市社会;一个是真正的农村社会,还有一个是夹在两者之间的农民工社会。[3]在推进城市改革的同时,应着力推动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切实改变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公共物品提供的城市偏向、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市民偏向,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维护公平:坚持改革成果的普惠性

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受损者,需要分清“阵痛”、“改革的必要代价”和“不合理的利益剥夺”,关键是扩大受益者,减少受损者,实现帕累托最优,确保改革成果的普惠。鉴于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仍然比较大,单靠再分配方式来调节,难以触及社会分配的“根本”,收入差距也就无法得以实质性地缩小。建议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适当“限强”,纠正“强者通吃”现象。毋庸讳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势群体”,这个群体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高回报,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马太效应中的幸运者,并由此产生了系列相关问题。比如“强者通吃”、“精英联盟”、“问题富豪”以及“仇富”、“仇官”等并发症。所谓“限强”就是在保障这个群体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多方面的制度安排确保其健康发展。一是防止“钱权联姻”。应该加强权力监督,逐步形成和完善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经济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网络,建立健全监督的体制和机制,防止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二是加强利益约束。主要是加强有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调节过高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切实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分配不公平,确保利益主体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利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富豪”现象。三是让强势群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强势群体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承担更多改革成本。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征收垄断收入,提高对高收入者的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这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的调节方法。比如要调整个税起征点、超额累进税率和层级,并通过开征物业税、特别消费税、环保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来适度抑制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回报,限制高收入阶层。应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促使强势群体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光荣、规避社会责任可耻的社会环境,使强势群体在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扩大就业、服务社区和慈善事业等方面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大力“扩中”,避免“中层疲软”现象。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简而言之,“中等收入层”就是“有恒产者”。中等收入层相对富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享有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中坚力量。由于我国基尼系数早已超出0.4这一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层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到“促成中等收入层成长”的目标上来,通过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利用财政、税收等杠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人进入中等收入层,使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低收入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能提高收入,向中等收入层靠拢,尽快形成以中等收入层为主体的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和协调发展。

第三,倾力“扶弱”,消除“贫困传承”现象。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建立“以富济贫”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通过政府的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和倾斜,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及职业福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应该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科学评估和监督检查,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随企业效益提高和物价增长而增长。对职工工资水平不能随着经济效益增长而逐步提高的企业,不能享受政府的各类优惠政策。扩大转移支付,提高对农民再分配政策的力度,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此同时,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努力做到以最低廉的行政成本,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突出利益补偿,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福利体系与慈善公益事业。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重视弱势群体或“穷人”的受损补偿问题,在改革中真正让穷人富起来,让弱势群体分享改革的好处,重新奠定改革攻坚所需要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改革才是成功的。

通过改革实现机会均等是“扩中”和“扶弱”的有效办法。世界银行将公平性定义为人人机会均等。政府的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一般民众有机会参与制定和修改这些“游戏规则”,每个人在“游戏规则”面前机会均等,在充分竞争中为自己创造成功,同时甘于接受竞争的失败。这一理念应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改革理念,应成为评判各项改革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先赋性因素如户籍、财富、身份和等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实现最广大民众发展机会的平等和机会实现过程的平等,尽可能用小的成本换取大的稳定与发展,增进全社会的福利,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1]李铁映.中国的改革[N].人民日报,2008 -11 -07.

[2]张建军.“局部改革的陷阱”:层次性分析及理论拓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4).

[3]孙立平.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about China’s Reform in the“Deep Water Zone”

CHEN Yuan-zhang
(Research Offic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The historic wheel of China’s reform has rolled into the“deep water”zone;the depth,breadth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form are increasing.We must defend the principle,and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reform;focus on the subject,and persist in the people orientation of reform;concentrate the people’s wisdom,and persist in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reform;pay attention to co-ordination,and adher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reform measures;maintain fairness,and insist that all people benefit from results of reform.

direction of reform;orientation of reform;decision-making of reform;results of reform

D616

A

1674-0599(2010)03-0019-06

(责任编辑:王 舴)

2010-04-10

陈远章(1971—),男,湖南衡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与社会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5ADJ003)《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改革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改革备忘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改革创新(二)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