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升 谢丽威
(1.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25;2.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东烟台264000)
论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的继续创新
□韩 升1谢丽威2
(1.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25;2.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东烟台264000)
“中国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中的地域发展模式、多样性实践中的独特发展模式、纵向历史进程中的阶段发展模式、多重因素整合的辩证统一模式、吐故纳新的螺旋上升模式。推进“中国模式”继续创新,要强化实践本位基础上的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深入推进和谐稳定中的渐进式改革,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在“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政府权限与市场作用的均衡、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统筹、社会改革与民生幸福的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中国模式;危机;和谐;发展
在当代世界发展中,中国探索出了既融入国际社会、又自主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以其独有的竞争力、效率和适应性越来越吸引着世人目光。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缓和与未知动态并存的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似乎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西方国家眼中,中国模式更是具有无比的魅力,甚至就是一个奇迹。对于我们而言,既要从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化中国形象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又要以一种理智的心态来对待“中国模式”,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进“中国模式”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科学和谐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模式”拓宽了欠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这种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模式”并非一朝一夕而形成,它的形成历程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自主选择。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一历史过程:
首先,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中国模式”得以呈现的根本原因。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推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主动选择找到了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其次,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推进了“中国模式”话语的出现。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了。对“中国模式”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当属乔舒亚·库珀·雷默,他在2004年5月发表了《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该文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西方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持续关注成为“中国模式”话语形成的一个重要诱因。再次,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为“中国模式”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契机。面对危机,西方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而中国模式正好显示出它的优势,较好地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挑战,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范式。这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提供机会的同时也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了宝贵话语权,同时也为中国模式的自我审视和创新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上所述,所谓“中国模式”就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和自主选择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和谐发展样态。
一是全球化背景中的地域发展模式,这是从世界发展的宏观趋势中对“中国模式”的考察。“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解决的是“中国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特色并非特殊性,特色是体现为共性的普遍真理与体现为个性的中国国情的辩证统一。这里的“中国”是整体性的:第一,“中国模式”绝非部门的,如“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中国的国企改革模式”等;第二,“中国模式”也不是小区域的,如“温州模式”、“晋江模式”、“深圳模式”、“西部开发模式”、“东北振兴模式”等等。不能以偏概全,窥豹一斑,把某一部门的模式上升到“中国模式”,也不能把某一区域的模式上升到“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模式。
二是多样性实践中的独特发展模式,这是从区域发展的横向比较中对“中国模式”的考察。“中国模式”是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而言的。从横向比较看,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发展模式有四种:“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即新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亦被称为美国模式;“莱茵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莱茵河流域的国家,德国是该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另外还有“日本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模式”。“中国模式”与上述模式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并且,“中国模式”也不同于以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其他社会主义模式,因而具有独特性。
三是多重因素整合的辩证统一模式,这是“中国模式”最为核心的规定性。从内涵规定上来看,“中国模式”体现了四个辩证统一: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辩证统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辩证统一,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辩证统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中国模式”是独特的经济模式、独特的政治模式和独特的社会模式的辩证统一,是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从学理探究上来看,“中国模式”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的“市场与计划两分”,实现了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中国模式”挑战了西方政治学的“民主与专制两分”,实现了有效的民主集中制;“中国模式”挑战了西方社会学的“国家与社会两分”,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协调。
四是吐故纳新的螺旋上升模式,这是“中国模式”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灵魂所在。“中国模式”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对过去实践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原则的积极探索。“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逐渐成型的,本身是一个批判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系,这体现于对中国既定发展道路的不断扬弃之中;“中国模式”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呈现的,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吸纳力的开放体系,这体现于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勇于接纳之中。“中国模式”本身就蕴含着逐渐丰富和不断进步完善的发展之意。
“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出发,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进程中十分有效,创造了过去30年的奇迹。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模式需要不断提升,才能最终走向高端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继续强化实践本位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践行“以人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原则的过程。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实践第一,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坚持让实践说话,不搞无谓的争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着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体制、制度和理论创新。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项关乎全局、影响深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首创之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我们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1]P37
(二)进一步优化主导型政府的各项职能。政府主导下的集中高效,这是“中国模式”的鲜明特色。这种主导型政府对政治、经济、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能够对整个国家生活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在经济中通常发挥关键性作用,被广大人民当做社会的保护神和化身。虽然中国已经推行市场改革,但各级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P149这种主导型政府具有自身的优势:一是资源集中优势,资源集中能够带来行动高效。政府集中掌握着较多资源,因而具备极强的行动力,就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由于政府具有很强的干预和协调能力,我国在过去30年积累下了发展中国家少有的基础设施规模。二是制度创新优势。西方的自由化体制有利于思维创新,而我们则具备制度创新的优势。中国的改革发展是试点式、带动式、辐射式的渐进发展,成功的试点就成为典型、成为基点、成为动力源。在我国,“试点——推广”机制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的,试点效果好,就把试点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而后加以推广;试点效果不好,则凭借政府的强力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加以限制。譬如深圳特区的建立和示范效应、南方科技大学正在进行的“去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等。
(三)深入推进和谐稳定中的渐进式改革。“稳定压倒一切”是我国一贯坚持毫不动摇的指导方针。在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摸着石头过河”与“循序渐进”,可以说中国改革进程中进行了不断的实验和修正而没有在经济体制尤其政治体制上进行剧烈变革。“北京进行了明显有效的工作来实现改革努力的核心目标:在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同时进行所有相关的机构和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了总体的政治稳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经济产出、对外贸易和境外直接投资。”[3]P271-272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实施了为期六年八个月的改革,以创纪录的短时间就使苏联社会实现了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的转型,但是经过一年半的政治斗争后,苏联就不复存在了!我们吸取了东欧剧变的不成功教训,使所有变化和改革都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维持了国内长久的有利于搞经济建设的稳定局势。这种稳定的局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多年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GDP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迅速上升,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我们也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大量吸收了其他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改革上,我们运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从未停止过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国际上,我国采取了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的模式:一方面向外资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知识以及外国资本,以帮助我们发展;另一方面逐步兑现WTO的承诺,从而使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在这种内外结合中,我国正成为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和被投资国,并正在变成主要的对外投资国。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集中体现的“中国模式”已经形成并以其鲜明特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但是,这种现代化发展道路并非终极形态,仍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我们在形成创新导向的中国模式的进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权限与市场作用的均衡。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成功,让政府各部门对自身的作用、地位以及所蕴涵的能量,有了更乐观的认知和更强烈的信心;然而,政府的高度干预虽然对抵御各种不确定有利,但却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财富与资源向政府和权势集团、垄断国有企业严重倾斜,资源不能按照市场的供求来实现合理的流动与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不断放权与国家层面的社会稳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紧张关系。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经济决策层面转移到国家的较低层次,地方需要有开发其资源以保证经济成功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我国又缺乏正式的制度机制与合法的宪政框架赋予这个机制以合理规则和可预见性,因而难免出现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乃至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在现有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建立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主要体现为理念上的人本政府、体制上的权限政府、机制上的法治政府、行动上的绩效政府和后果上的责任政府)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面对的。
(二)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统筹。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之中,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正在形成。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在世界潮流之外独立发展。只有把国内形势和国际发展统筹起来的“中国模式”,才能从世界发展趋势中赢得更多的机遇、获得更广的空间、取得更大的优势,才能有效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并维护好我国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统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同时,要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平等互信,要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利共赢,要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文化上交流借鉴,要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安全上对话协作。[4]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动与不确定的后危机时代,这更需要我们把国内建设与发展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才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社会改革与民生幸福的兼顾。“中国模式”发展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近年来,因为腐败蔓延和加深等问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在下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社会民众收入减少,某些单位和个人以应对危机、救国救民为借口趁机捞取利益的行为,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在健全法治以严惩腐败的同时,还要努力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成果的制度以打破国富民穷的格局:通过落实《劳动法》和提高人力资本地位来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升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和资源;调整房地产业发展方式。[5]P193鉴于目前形势,我们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要为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难、供民之所需,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由人民普遍共享;要惩民之所恨、扬民之所善,切实维护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尊严感、安全感,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多年以来,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使得我国环境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然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中国大多数,我们还要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是现实逼迫“中国模式”必须在环保、节能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李侃如教授所言,“总体来看,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国的改革努力应该可以造就对环境更友好的发展方式。当前进行的改革展现了如下的前景: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小比例的资源投入重工业、更合理的原材料和污染控制技术的价格、更密切的与国际社会及其环境资源的联系,等等。由于改革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的财富,它正在产生出不断增长的要求更舒适、更少危险的生活环境的人们。中国已经到达了这个转折点:日益增长的环境意识实际上正在带来更多的预防和减轻污染的投资。”[3]P298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应该信心依然。
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的前途命运将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命运。是选择一味吹捧“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而遮避其中的缺陷和面临的挑战,还是选择虚心学习、认真总结,在不断调整和改造中继续创新?如果采取理性态度而选择后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模式”将会在不断变革与调整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谐发展之路!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令计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14926/114927/6830925.html
[5]徐洪才.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On the Innovation of“China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Post-Crisis Period
HAN Sheng XIE Li-wei
(1.School of Marxism,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gdong 264025,China;2.Theory Research Office of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Yantai City Committee,Yantai Shangdong 264000,China)
The“China Model”is a mod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a model of unique development in diversified practices,a model of staggered development in the longitudinal historical process,a model of dialectics integrating multiple factors,and a model of spiral ascending.To advance the the innovation of“China Model”,we need to go 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 based human orientation,further optimize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deeply carry forward the reform gradually in harmony and stability,and persist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China Model”,we need to balance the authority of govern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market,the coordinating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juggle the social reform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and harmoniz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ina Model;crisis;harmony;development
F120.3
A
1674-0599(2010)03-0093-05
(责任编辑:廖才茂)
2010-04-19
韩升(1978—),男,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公共伦理学。谢丽威(1981—),女,山东烟台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教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走向和谐共存——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西方共同体主义》(09DZXZ0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