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朱德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杨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作为八路军总指挥,为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体现为: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真诚团结和帮助友军将士以达共同抗日之目的;武装动员民众,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指导和帮助新军建设,使其逐步成长为山西民众抗日的中坚力量;在反顽斗争中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保住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底线。
朱德;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率领部队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山西乃华北地区对日作战之要冲,1936年我党即与阎锡山在山西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华北抗日前线战斗的三年中,朱德始终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本文仅就朱德在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加以论述,以此缅怀他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佳的战役。在此战役中,在正面,友军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达21天之久,八路军则担负起袭击日军侧后、在战斗上配合友军的任务。在朱德指挥下,我军不断对敌之两翼和后方进行出击,日军的后方交通一度被八路军截断。一二九师陈锡联团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焚毁日机二十余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忻口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指挥官卫立煌将军对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十分敬佩,他说:“八路军确实是抗日的,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的部队。”〔1〕(P118)朱德认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够配合正规军作战,“对于扼守要点的正规军,游击战争可以截断敌人的后方运输、弹药、粮秣和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后方的死伤与损失甚至超过前方,后方维持交通的兵力等于前方作战的兵力,陷敌于进退维谷、异常困难的境地。忻口战役便是这种配合的例证之一。”〔2〕(P346)
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在粉碎敌人第一次“九路围攻”的战斗中,亦创造了国共两军合作英勇抗战的佳绩。这场战役以我军为主力,友军相配合,在东路军总指挥朱德的统一部署和号令下进行,共歼敌4,000余人,攻克县城18座。
八路军进入山西之前,我党虽已与阎锡山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从阎锡山个人来讲,他在抗日和与共产党合作的问题上始终是矛盾的,立场容易动摇。1938年2月27日,朱德赶赴临汾附近的土门镇,同阎锡山、卫立煌等会商作战计划。会议期间,朱德看到阎锡山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知道他因为丢了太原,军队也垮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鼓励他说:“你不要以为你的军队垮了,不得了,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是持久抗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以为你那旧军垮了怎么样,旧军还有底子,同时要赶快组织新军。希望你阎长官和我们一起坚持在敌后抗战。”〔3〕(P436)
在国民党将领中,朱德接触最多的要数卫立煌将军了。两位将军可谓英雄相惜,肝胆相照。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的这两位高级指挥官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两位将军每次见面,总是促膝长谈、共诉衷肠。两人也常互赠礼物,朱德经常送进步书刊给卫立煌。卫立煌在抗战中始终坚持团结、坚持抗日,同朱德的友谊也日益加深。
此外,朱德对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将领包括后来积极反共的朱怀冰、石友三也不吝给以帮助,派人去他们部队传授做政治工作和打游击战争的经验,并鼓励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日。
1938年初,卫立煌从他的部下抽调六个团交给朱德指挥。朱德把其中的两个团配给一二○师,四个团配给一二九师。对于如何使用拨归我军指挥的友军部队,朱德谆谆嘱咐刘伯承等人:“在使用卫立煌部队时,不要在过分艰苦和复杂的区域,而且要帮助他们侦察和警戒,以免受到敌人的意外袭击。要用一切方法帮助友军进步和解决其某些行动中的困难。我军应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对待友军,切戒骄傲,同时应提高警惕,防止友军以吃喝及金钱来引诱我军。”〔4〕(P183-184)朱德的努力对于消弭两军隔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朱德在各种会议上曾多次强调要争取群众工作,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以持久抗日。“民为邦本,民众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与民众更密切地联合起来”。〔2〕(P265-266)1937年9月,朱德刚到山西,在太和岭口会见了阎锡山。这次会谈比较顺利。阎锡山允许八路军驻区的群众工作由八路军负责,不好的县长可以更换,允许给游击队发枪,还允许在八路军工作的地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3〕(P409-410)这对我党在山西开展群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朱德对山西发展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估量。他认为:“无论怎样,我们都应有决心争取在晋东西两大山脉,巩固游击区,使入晋之敌陷入我群众的重围中。我们应以一切力量争取抗日运动的扩大。”〔4〕(P172)
八路军各部在山西一带开展工作后,朱德命令各部不仅要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更要求各部模范遵守纪律,建立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在八路军的支持下,山西群众纷纷起来组织抗日游击队。太原失陷后,以山西民众为基础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八路军刚到山西时,仅有28,000余人,而到了1937年年底,就扩大到80,000余人。扩军工作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与我党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密不可分。朱德强调:“在持久抗战中,壮大本身是极为重大的任务”,〔2〕(P280)对于“新组织的游击队,应多派干部进去,加强军政教育与巩固工作,争取使大部分人整批加入主力,但必须充分准备和动员,不应强迫,以免引起群众不满”。〔2〕(P281)
忻口战役结束后,敌后战场在上升为主要地位的同时面临着日军的残酷扫荡和进攻,根据地形势日趋紧张。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朱德深知军队在作战中人力消耗是很大的,加之我们还需要组织更多新的军队,才能应付战局开展的需要。因此,八路军要得以发展和壮大,就必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各部向山西四角实施战略展开,逐渐形成了晋察冀边、晋西北、晋冀豫边、晋西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敌后人民群众坚持抗战、也为我军的扩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次绥远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绥人民的抗日信心,使得山西成为当时除陕北外又一个全国的抗日中心。国内二十几个省市的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甚至是一些海外华侨纷纷被吸引到山西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朱德对此十分重视,他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要去广泛地组织民众,把各党、各派、各阶级、各宗教的同胞,在爱国家、爱民族的大义下团结和组织起来,为祖国而战,至少使他们不去帮助敌人。”在抗日斗争中,“要使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有自己的事情做,学生、工人、农民、商人、教职员等等各人尽其所长来做工
作”。〔2〕(P358)
根据地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吸引了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到根据地访问,他们受到了朱德等领导人的热情招待,国外的如美国的史沫特莱、斯特朗,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爱德华、巴苏华;国内的如周立波、丁玲、吴伯萧、杨朔、李公朴等。来过根据地的国内外著名人士向海内外宣传了根据地人民的英勇事迹,增加了人们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了解,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是在薄一波的积极推动下,经过阎锡山的批准,依托牺盟会组建起来的。决死队虽然在名义上挂着阎锡山的牌子,但实质上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也是山西的新军部队。朱德对决死队的成长倍加关照。一九三七年九十月间,薄一波按照党的指示,准备率领决死队到晋东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决死队在从五台县去盂县的路上,与朱德突然相逢。没等薄一波介绍完自己,朱总司令便指示决死队马上离开该地区,到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他以下达命令的口气对薄一波说:“现在给你一个任务,马上率部南下,到晋东南太行山区,要占据那个地区,不准其他人进入。我们现在得到情报,国民党已委任托派成员、汉奸张慕陶为上党地区专员、游击司令,他要占据那块地方。你要立即设法得到阎锡山的许可,把决死队开到晋东南去,把张慕陶撵走!”〔5〕(P210)朱德还答应了薄一波的请求,陆续给决死队派去了不少军事干部。按照朱德的指示,薄一波率领决死队进入太行山区,抢占了晋东南这块战略要地,为迎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到来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关于组织新军队,朱德认为:“战争既是长期的,因此,在长期的战斗中很可能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变成正规的部队,因而作战的方式也逐渐正规化,游击队遂变成新的国防军队伍。”〔2〕(P336)决死队在第一次同敌人作战的韩洪战役中,虽然作战勇猛,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仗没有打赢。朱德在战后的一次总结会议上说:“打仗不能怕打败仗,不能怕牺牲。能战斗的部队,都是在不断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都是由不会打仗到学会打仗的。决死队的成分都是青年学生,要改变部队的成分,抽出知识分子,补上农民。看起来决死队打仗还不行,要开个训练班,加强作战方面的训练。”〔5〕(P213)按照朱德的指示,决死队在沁县西林开了一个训练班,总部的负责同志几乎都担任教员,给学员讲课。朱总司令每周一、三、五也来训练班给大家讲授游击战术。从总部驻地到西林训练班有几十里路,朱德虽已年过半百,但每次都是骑着马来给大家讲课,听课的同志都十分感动。经过“西林整军”,决死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显著提高了。这次训练在决死队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决死队的不断发展、壮大,阎锡山对牺盟会和决死队的猜忌之心与日俱增。1939年12月他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对山西决死队展开了全面进攻。面对这种突变,决死队早有准备。在此事发生的半年之前,朱德等领导人便察觉到阎锡山有利用旧军消灭决死队的图谋。于是,朱德和北方局及时给决死队发出指示:“一、提高警惕,时刻准备反击顽固派的进攻;二、确掌部队,不可靠的旧军官要坚决撤掉,代之以共产党员;三、确掌抗日政权,各县牺盟武装都要靠近抗日县政府,抗日县政府要掌握一支武装。”〔5〕(P214)正是在朱德的领导下,决死队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事变一发生,决死队就能够积极正确地应对。经过半个月的激战,决死队取得了最终胜利。
“十二月事变”后,在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的指导下,经过整军,决死队的第一、第三纵队正式编入一二九师的战斗序列,第二、第四纵队则纳入一二○师的战斗序列,决死队终于成长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部队。
朱德认为,在反顽斗争中,我们一方面要保住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底线,但另一方面,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必须坚决、彻底地消灭之,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只讲联合不讲斗争是错误的。
1938年11月,针对冀南的反摩擦斗争,朱德发出指示:“硬不破裂统一战线,软不伤政治原则立场。应避免和鹿钟麟发生武装冲突,如他先向我开枪,则给予有力打击。”〔4〕(P201)1939年12月,阎锡山制造晋西事变,指使所属部队向八路军和山西决死队全面进攻。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军在朱德的指示下给予其坚决反击。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顽固派之挑衅更甚于山西,朱德等曾多次向其发出警告。然而,他们置若罔闻,继续进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八路军奋起抗击,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
朱德曾致电八路军将领阐述了反摩擦斗争的方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也使用武装斗争方式,这是统一战线的不幸。但为着争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政治路线的胜利,这是必要的,这是要由上层资产阶级负责的”,“倘若没有今天反摩擦的局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就必然会分裂,而发展为全部的武装斗争,那是我们不希望的”。〔3〕(P480)
朱德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反摩擦斗争中,应坚持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基本原则,极力维护统一战线,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有理”和“有节”是指,在国民党的军队发起进攻前,严守自卫立场,坚持“衅自彼开”,争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保持主动;在反击敌人进攻时,应使战斗适可而止,决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无休止地斗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其不破裂。朱德在《华北抗战的总结》一文中指出:“抗战将近三年的事实,证明了党中央统一战线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证明了在这一路线之下,我们的各种办法也是正确的。因此,今后应本着这种一贯正确的方针与办法,坚持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坚持国共合作,坚持实行三民主义,坚持进步,适应今后的华北形势,贯彻既定的战略方针和各方面的办法,坚持抗战到底。”〔2〕(P399)在总结反摩擦的经验时,朱德说:“我们的态度是,坚持团结,尽一切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但是,如果摩擦斗争威胁我们的生存,我们就要为保卫抗战力量而自
卫。”〔2〕(P398-399)
在反顽斗争中,“我们应懂得利用顽固派的矛盾,决不可同时打击许多顽固派,应择其最反动者首先打击之。这是斗争的局部性”。〔1〕(P159)1940年初,在反摩擦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朱德致电八路军各部:“要帮助进步分子,争取中间动摇分子。对搞摩擦者,也要利用矛盾,区别对待,中立一部分,孤立一部分,只打击某一部分。”他还指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日寇,不要放过一切有利时机予日军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4〕(P217)朱德认为,“为便于打击顽固分子,应多培养同情者,扩大我之外围力量,培植可靠的同情我之武装力量。”〔4〕(P204)在反顽斗争期间,朱德曾利用各种机会争取那些被迫反共的友军将领。1940年春,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摩擦高潮后不久,朱德即赴洛阳与卫立煌谈判。朱德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作出了必要让步,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划分界限,互不侵犯。这对保卫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十分有利的。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金冲及,冀希光.朱德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陈丕显,等.星火燎原全集:第5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Zhu De’s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Shanxi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YANGChao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anjing 210003,China)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broke out,Zhu De,being the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xi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This is primari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he actively coordinated military operations by friendly forces sincerely uniting and helping their officers and men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mon objective,laid a solid mass foundation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through arming and arousing the masses,guided and helped the New Army so as to make it a core force for Shanxi mas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and saved the united front by achieving unity through struggle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iehards.
Zhu De;Shanxi;the united front;historic contributions
A84
A
1009-1203(2010)05-0011-04
2010-07-29
杨超(1986-),男,陕西汉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教育二系2009级军事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