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硬道理的新诠释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发展是硬道理,在近年中国经历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生动的证明。发展为抗击汶川地震提供了坚实基础,发展为举办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物质支持。在最新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试图以快速发展克服危机,并在危机中实现科学发展。
硬道理;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家喻户晓的名言。江泽民、胡锦涛始终坚持这个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于发展为什么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做过许多详细的和经典的论述。诸如,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总之,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对当代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激荡变化时代,不断经历着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时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既遭遇汶川大地震,又欣逢北京奥运会,还身处全球金融危机之中。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多事之秋,凸显发展之硬。
汶川地震是近年来中国遭遇的最大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方面对13大类、25个指标、229项进行统计,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具体损失按照比例排序,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排第一,占总损失的27.4%;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排第二,占到总损失的21.9%,包括学校、医院在内的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排第三,占总损失的20.4%;这之后损失排序依次为:工业占7.7%,服务业4.9%,农业4.5%,居民财产4.4%,土地资源3.3%,社会事业3.2%,文化遗产1.1%,矿山资源0.7%,自然保护区0.6%等。就地域而言,四川的损失是最严重的,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损失。当然,这些还只是直接经济损失,是地震直接毁坏的、有形的、物质财产的损失,不包括不可计价的损失和间接的损失。比如,不计其数文物损失、档案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未入统计。对于那些地震造成的间接损失,比如工厂停产、道路停运,等等,也不在统计之列。如果算上这部分未统计的损失,汶川地震的损害将是真正的天文数字。
面对巨大的地震灾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奋起救灾、重建家园。抗震救灾的行动既显示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所积聚的雄厚实力。地震刚过,全国军民紧急驰援灾区,以挽救生命和减少损失。这次驰援灾区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铁路、公路、航空并举,数十万军民克日即到,支援物资源源不断。这样大规模的快速救援,如果没有通达的交通系统以及便捷的通讯系统为支撑,是难以展开的。地震之后,中国政府拿出巨额财力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央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抢运储存于各地救灾物资,使灾区能做到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住处。在地震后不到十天的5月21日,国务院就决定第一年拨款700亿人民币用于灾区重建,并且承诺在今后若干年每年拿出700亿用于重建。这个700亿,几乎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救灾财力安排时强调,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抗震救灾、保障灾区人民生活为根本,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多少给多少。这个“需要多少给多少”,掷地有声,源自发展的底气。地震之后,社会各界捐款700亿,创历史之最。这是爱心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人民经济状况改善之后,有了更大的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的实力。总之,如果没有国家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拿出那么多资金用于灾后重建。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当时国家和人民也竭尽全力进行灾后重建。但这次汶川震后中国所显示的救灾力量,比之32年前的唐山地震,已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增强了中国抗击灾难的物质基础。没有三十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这样抗震救灾的能力。中国人民又一次从中深刻地领悟到发展是硬道理。胡锦涛指出,“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繁荣进步,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1]。我们之所以能够抵御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积累,要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归根到底也要靠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北京奥运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这次奥运也是对国力的一次检验。众所周知,现代奥运规模巨大,要求严格,一国举办奥运会需要巨大的投入。一般而言,筹备奥运会的开支包括奥组委的运行开支、奥运场馆建设开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北京筹备奥运会精确费用还没有决算,预估总开支超过 3000亿元。这主要是基础建设费用1800亿元,其中900亿元资金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工程,建造完善的交通网络;450亿元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如改善城市绿化、城市用水、空气质量等项目;300亿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对电子商务、高速信息、宽带网络和远程教育等工程投资;150亿元用于改善水、电、气设施等。还有场馆建设费用130亿,其中包括鸟巢32亿多人民币,水立方12亿多人民币,以及其他31个比赛场馆以及45个训练场馆的花费。另外,还有直接的承办费用150亿左右。
现代奥运的竞争机制以及举办奥运的巨额投入,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无力而无缘举办奥运会,还使得一些奥运举办国面临巨大的压力。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投入117亿美元,占希腊年经济规模8%。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未来奥运东道主还会来自发展中国家,如2016年奥运会申办国巴西。如果奥运会费用居高不下,经济压力可能会使今后潜在的奥运申办国望而生畏。
北京奥运会彰显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目前的年财政收入达6万多亿元。中国发展所积聚的硬实力,使得我们在举办奥运时能够举重若轻。中国在 2008年达到的经济规模,是承办上届奥运会希腊的16倍。如果说奥运会给希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包袱,那么中国经济则基本不受奥运会的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支出都不是直接用于奥运会,而是花在道路、地铁及机场等能带来长期效益的地方。
北京奥运也证明了体育与国运息息相关,国运盛,则体育兴。北京奥运会金牌位列前茅的国家,也是那些国力雄厚和蓬勃向上的国家。中国获得北京奥运金牌第一,这既是反应了东道主效应,也是反应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潜力。
胡锦涛在总结北京奥运时指出,“回顾7年的奋斗历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 30年我国持续快速增强的综合国力,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靠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2]。举办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借助举办一届奥运会就发生根本改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需要长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方针,以发展为基础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在2008年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成功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事实充分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30年发展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力量所在、信心所在。
2008年注定是多事之秋。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席卷全球。这次危机冲击力之强、影响程度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史所罕见,直指1929年的那场全球大危机。世界银行为全球经济描绘了一幅颇为灰暗的图景,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 2008年的 2.5%放缓至0.9%,这是自197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小涨幅。关于这次危机会持续多长,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预计全球经济危机是“V”字型,很快会到底,并且回升也将很快;有人预计是“U”字型,即经济下滑之后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再上升;还有人预计这次经济危机处理不当,全球经济形势将呈现“L”字型,即处于经济低谷的形势会持续很长时间。不论持什么观点,这次金融危机的危害和冲击将是空前的。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面对危机,西方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20国集团政府首脑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试图在危机的根源以及需要采取对策上达成共识。在危机根源方面,他们承认金融体系本身的失败,也承认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若干根本错误。在对策方面,他们重点突出采取强有力及合作的行动以刺激世界经济,并要求各方坚持采取开放的经济体制。即便如此,一些国家在危机之下也处境艰难,有的小国被形容为破产,有的国家经济严重衰退,难以自救。
中国已经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也不可能在这场全球大危机中置身事外。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这场危机检验着各国政府的应对效能,更检验着各国的综合实力。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30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30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全社会储蓄达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就有 16万亿。这些是中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底气。30年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上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外汇储备充足,国内储蓄率较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总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使得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在应对危机中,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投入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去,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令世人赞叹。中国通过宣布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占全世界经济比重的6%。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对中国寄予了相当的期望,这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供了适当的话语权。财大方能气粗,如同江泽民所言,“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全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我们在国际上说话才能更有分量”[3](p30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不仅需要十分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也需要十分关注世界经济的形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走势,对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一直认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战略机遇期,要有辩证的认识。这种战略机遇,不仅蕴藏在顺风顺水的国际形势之中,也包括在波澜起伏的危机形势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能在逆境中抓住战略机遇,更具有跨越的价值。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要学会寻找其中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每逢大的危机时期,都是国际力量进行重新洗牌的时刻。在危机中,有些国家停滞了,有些国家甚至倒退了,而如果这时中国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就将大大提升自己的位次。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实现发展超越的好时期。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 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议题。这次会议的基本内容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简言之,也就是要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
中国力求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快速的发展。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是硬道理。胡锦涛指出,“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4]。我们要对自身优势充分估计、充满信心,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捕捉新的机遇,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保增长不只是追求速度,而是强调科学、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必须突出重点和有所侧重。在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发展速度受到挑战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是重中之重。在中国经过多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后,遭遇金融危机使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跌破10%。中国经济面临着迫切的保增长战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就是保增长,保证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 8%。当前中国既是高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不稳定时期,人口问题、社会转型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失业人群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赤字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发展。要发展,就必须保增长。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保证。保增长还是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比如,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和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说明,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不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使生产力遭受重创,而且必然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国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力求在金融危机中实现科学的发展。当前,金融危机仍在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要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这些措施不只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也是着眼于公平和民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如果中国能成功化解这次金融危机,并实现了更为科学的发展,那将毫无疑问体现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优势。由此产生的意义,将更为深远。
[1][2]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0-09.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1.
(责任编辑 钱亚仙)
D616
A
1008-4479(2010)02-0010-05
2009-11-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08JJD710023)
陶文昭(1965-),男,安徽潜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